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马壮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123-126
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在于人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大环境是“双型”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提高工程科技人才满意程度,可以提升其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风险,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满意度的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寻宏观、微观及团队环境等因素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并据此提出改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满意度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自主创新,人才先行。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本文围绕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与服务、高级人才培养等,探索构建人才工程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关键在于有创新的人才.人才是创业之本,是高科技发展的核心."一代新人才,一代新科技"、"治国之道,唯在用人".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我院卫生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文章提出了解决途径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培养科技人才是加速科技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政府科技计划对创新发展起主导作用。以未来科技发展中科技人才的作用为切入点, 探讨科技人才成长与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从政策环境的角度对科技人才的成长与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作用进行研究,总结了我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成功经验、成就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的改革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的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相关经验与教训,得出了有利于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的重要启示。研究表明,通过借鉴和吸取俄罗斯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我国应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立法与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化多元化的筹资结构和科技人才结构,加强科技软环境建设,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以提升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针对产业结构和科技人才培养结构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得出山东省产业结构是科技人才培养结构的原因,而山东省科技人才培养结构不是产业结构的原因;然后通过拓展的Dickey-Fuller检验,利用协整检验技术,说明山东省产业结构和科技人才培养结构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适应创新驱动的中美科技人才发展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引领全球,积极开展中美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是加快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和培养国内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适应创新驱动的中美科技人才发展协同机制需要中美两国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与引导下,建立中美两国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资源共享机制和人才协同培养动力机制,通过加强两国沟通与交流,增进中美科技互信,消除制度障碍,拓宽人才协同培养渠道,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留学人员归国政策,实现科技人才培养目的,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9.
军事装备科技人才是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军民融合式装备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依据的基础上,构建军民融合式装备科技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并提出完善此类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科技人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数量虽在持续增长,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仍然缺乏,需构建由各级政府、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人才协同保障机制,实施灵活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营造适宜科技人才创新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1.
开发、利用好中小企业科技人才,把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全部工作的重点。当前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开发中存在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高级技工创新能力边缘化等问题。企业应主动出击,全方位选拔人才,为科技人才的创新提供服务,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关于我国自主创新的研究,其着眼点在于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以及引导创新政策的走向,缺乏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自主创新思想展开思考与探索。近代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勇于实践创新和善于思考总结的著名工程技术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创新实践是我国自主创新思想的历史承载。在历史视角下对我国自主创新思想进行研究,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技术科学家的创新历程与创新思想的梳理,可以使我国自主创新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也可以丰富我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政策整理以及大量的统计数据搜集、梳理和筛选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湖北省科技人才性别差异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科技人才政策存在性别盲点,揭示了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对制定有利于科技领域性别平等的发展决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国际科技人才流动状况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相继出台争夺科技人才的国家战略。特别是IT人才的短缺,形成了世界范围的IT人才争夺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科技人才的外流和回流,正反效应交叉复合并存。及时地掌握这一动向,因势利导是我国人才战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将科技人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内嵌入、专业认同和组织承诺整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运用304个样本数据实证探究了四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注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科技人才,其组织承诺更高;工作内嵌入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科技人才组织承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专业认同度高的科技人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其组织承诺的正向影响更突出。  相似文献   

16.
工程创新的实现不仅依靠需求的引领,还需要发挥领导支持、个体努力、氛围营造、文化带动等作用。通过明晰创新概念、界定建设工程创新层次,从个体与组织层面探讨工程需求、领导风格对工程创新驱动作用的"黑箱"。基于文献分析方法对工程需求、工程文化、领导风格、创新行为变量关系提出研究假设,从而构建跨层次工程创新驱动机理概念模型。结果发现,工程需求具有引领作用,领导风格具有驱动作用但也可能起中介作用,工程文化具有调节作用。通过选取多个工程创新案例,针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初步验证,指出研究的下一步工作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人才争夺日益激烈的形势,日本官、产、学、研紧密合作,大力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积极吸引国外科技人才,使得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消费国和受益国。与美国依靠留学生、移民和工作签证三大法宝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制胜相比,日本政府积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政策举措,积极吸引外脑,以大学国际化为重点加强环境建设,官产学联手充实留学生政策,鼓励优秀留学生在日就业等措施,力争聚集全球优秀人才。从高龄少子化、人口减少的国情出发,大力扩大留学生数量、有效放宽工作签证限制以及借助跨国公司在新兴国家大量吸收优质廉价科技人才将是日本吸引国际人才的长期方针。日本新一轮的吸引海外留学生及留住优秀留学生的政策能否收到预期成效,如何采取进一步的吸引人才措施,以及日本企业强化争夺国际人才的战略部署,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层次分析法在石油工程评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立中  吴俊霞 《技术经济》2006,25(5):113-115
根据石油工程招标过程中评标工作多层次多准则的特点,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石油工程评标中,并结合石油钻井工程实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实践表明,相对于现有的技术标商务标两段评标法,层次分析法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应用方便,评价结果准确,是一种实用的石油工程评标方法。  相似文献   

19.
工程科学技术中项目管理软件核心技术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的定位和项目管理软件的科学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项目管理软件的核心技术在科学、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哲学问题,并对之作了简要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20.
反向工程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机制构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向工程是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反向工程含有模仿的成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法律风险,可能会导致知识产权纠纷.因此,建立创新导向和竞争合作的机制,防范法律风险,才能有效地实施反向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