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经济危机时人们更愿意寄希望于拥有强大经济实力以及政治权力的政府。政府可以利用手中政权力量对经济危机作出宏观、快速、有效的反应,此时国家干预就成为挽救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人们对经济危机的恐慌,使得政府手中的权力得到了放大,人们对于政府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也失去了警惕性。有可能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进而侵犯私权。因此对私权的保护尤为重要。本文仅从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方面讨论政府救市私权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公权与私权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二者在法律配置上明显不合理,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名义进行滥用,强制拆迁已经引发了行政权力对公民私权包括自由权、财产权、生存权的严重侵犯,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此,有必要控制公权,保护私权,提升私权在法律中的地位;修改有关强制拆迁的相互抵触的法律条款;对城市房屋强制拆迁规定严格的程序;提高政府强制拆迁行为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公权与私权之间事实上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在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中.市场由于自身缺陷无法自行克服,为了保障其健康发展,市民社会无奈让渡出部分私的权力给国家,以使国家能够借助自身的优势干预与修复市场.为了保障国家权力的谨慎行使而不侵害私权.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间建立双向互动制衡关系极其重要,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制衡就是要借助于市民社会中私的主体的外在压力.将政治国家的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至今,国内在卡拉OK版权使用费的收取问题上争议不断,一波三折,至今仍未获得满意的解决。人们对于这场争议有各种不同的解读,而知识产权与公权的关系就是这一争议所折射出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知识产权属于私权,根据传统的私权理论,公权不应介入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但知识产权又是一种特殊的私权,在权利行使过程中公权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公权对知识产权的介入应有一定的程度和界限。  相似文献   

5.
公权与私权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公权与私权并不是相互安静地存在于自身的领域中,他们经常越过彼此的边界相互干预,二者为捍卫或拓展自己的领地不断博弈,在冲突中达到平衡。公权与私权理论只是论证宏观调控公权运行与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我国腐败犯罪出现新动向,主要原因在于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监督不力、关系网及腐朽思想的影响也有关系.防止腐败犯罪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加大打击力度,辅之以宣传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7.
关于公共地役权之私法介入的可行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地役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抗第三人而要求私法财产权人持续承受某种负担的权力,它因所涉公共利益而具有公权的本性。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单一公法的形式调整之,但却无法充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也不能切实保障私权利益。因此,私法手段的介入是必要和可行的,具体表现在:公法和私法相互融合;与役权制度一脉相承;公权机构服务意识提升;公民私权意识觉醒和提升。  相似文献   

8.
私权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公权化的趋势.私权与公权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私权公权化最主要的表现是国家公权力的干预,私权公权化的实质是知识产权制度因国家公权力的干预,更加注重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知识产权私权公权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产权公权化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但是它并未改变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  相似文献   

9.
公法化之税法理论重视国家作为征税主体的权力,强调税收的公权性,对纳税人私权的合理存在置若罔闻,而且还常常侵犯之。历朝历代征税主体与纳税人双方由矛盾到冲突直至革命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何保障纳税人的权利,避免、化解征纳双方的矛盾,已成为现代税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私法角度分析、探讨了私法化之税法对纳税人权利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一体化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完善其根本落脚点就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如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通过建设“八大屏障”以构筑“三道防线”。一、在权力主体主观上构筑“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腐败的主体是拥有公共权力和行使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要使公职人员拒斥腐败,必须在公职人员的主观上筑起一道思想防线。人的主观思想不…  相似文献   

11.
行政处罚法作为一部行政法律是为了解决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和平衡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行政处罚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创设、行使起到了关键作用.鉴于行政法律与宪法的密切关系,从<行政处罚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论述到设定的宪法法理这一线索出发,对<行政处罚法>设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进行完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业主专有权是业主权体系中的核心权利,是传统物权法中建筑物区分所有之专有权的上位概念。只有将业主专有权定性为占有方能完成其与一物一权原则的完美对接。业主须在专有部分的空间范围内有限地行使专有权,当业主专有权受到侵害或无法实现时,业主可以采取公力或私力的方式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基本旅游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权利认识上的模糊,使得旅游界和广大公众难以有效地行使这一权利,旅游领域的许多问题与此密切相关。对"公民基本旅游权利"的概念给以初步的揭示和解读,根据中国宪法公民权的相关规定,从"宪法公民权利"中分离出"公民旅游权",分析了这一基本权利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为公众更好地行使这一权利,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为旅游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近现代的大量单行经济法律法规中总结出来的经济法,不同于过去个体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及其附属存在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已存在的私法、公法,经济法是个体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合作生产),以及各自为了自己需要的商品交换转变为争夺利润的竞争性交换的产物。研究经济法权利,必须自我突破传统私权论,以及突破传统公权论和私法公法法域论的束缚,并从中看出经济法与人们不因合作而丧失其所创造的得益、不因竞争而丧失他们创造利益的实现,以及国家只能采取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等方式与市场主体合作创造全社会的增量利益而得益等相关,因此,经济法权利是以劳动力权为其基本权利范畴的现代法。  相似文献   

15.
“穷人经济学”对三农的人文关怀在我国的“异化”,实为公产公权与私产私权在农地和农村经济决策上的利益博弈。基于历史变迁的轨迹和现有农地集体产权制度,农地使用权物权化及其立法完善是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一直在“集体所有-私有”之间展开争论,其实契约性集体与身份性“集体”的区别远远大于个人与集体之别,如果是契约性的,那么村集体对上可以制约官权、对下可以保障农民个人权益;如果是身份性的,那么“村集体”就是对下制约民权、对上依附官权的国家权力末梢,很可能形成先用强权“化(民)私为公”、再用强权“化公为(官)私”的中转站,最终不管是农民个人利益还是真正的村集体利益,都成为权力刀俎上的鱼肉。目前的体制下,不管是中央“放任”地方的“土地协议批租制”,还是中央“管制”地方的“土地公开拍卖制”,首先都要以“权利制约权力(不管是中央政府权力还是地方政府权力)”为前提,否则只会陷入“国进民退-国退民退官进”的传统怪圈。农业税废除以后,政府对农民的索取仍然超过市民、而对农民的保护仍然弱于市民,以后改革的方向也不仅仅是让农民向“市民”看齐,更重要的是农民应该与“市民”一起争取基本的公民权利:在“无代表不纳税”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在“无公开不支付”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体化。要求地权属于农民的消极权利,要求社保属于农民的积极权利,不管是“用土地替代社保”还是“以土地‘交换’社保”,本质上都是对上述两种公民权利的侵犯。即使中国目前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优先考虑城市人,最后考虑农民”的做法也是不能被任何现代文明所容许的。目前乡村内生性的自组织资源极度缺乏,原子化的农户在与组织化的其他群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方。要走出这种困境,首先就应该尊重农民的自组织权利,不论是血缘化、伦理性的宗族权利,  相似文献   

17.
产权残缺是研究经济利益问题的一把钥匙,产权残缺导致了利益受损.文章剖析了产权明晰与产权完整的区别,解释了产权残缺与利益受损之间的关系,指出私有产权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效的资源配置,导致产权残缺的原因既包括市场失灵也包括政府干预,而维护受损者的利益,促进社会公正,需要政府的公共利益补偿.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有风景名胜资源产权制度的特点是:风景名胜资源法律上的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事实上的产权主体和法律上的产权主体具有不一致性,导致了风景名胜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文章作者认为我国的风景名胜产权制度的重建必须是构建私人产权和公有产权的多元产权结构,建立完全的风景名胜资源产权出让和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为调和个人信用信息主体与征信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宜保护主体权益并予以限制。通过比较分析美欧制度和我国现行法可知,后者存在着保护对象与方式等缺陷。对此我国应按照产权规则确立个人信用信息权制度,采取积极手段完整地保护主体的人格尊严自由及经济利益;而立法者为限制权利应做出区分式的制度安排,以具体满足征信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交易者私益,并回应不同利益诉求下征信者与信息主体之间力量对比差异导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共财政是基于正当性原因对纳税人私有财产权的“剥夺”,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力“让渡”,公共财政收支要符合“公共利益”的需求。公共财政监督的宪政保障体现为宪政价值的内化,以及宪法对纳税人监督权的确认和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我国宪政保障是公共财政监督制度的核心内容,现行宪法已经从法治环境、权力约束与监督、纳税人权利保护等方面为公共财政监督制度提供了充实的保障,但囿于理念与运行机制的脱节,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完政保障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应巩固公共财政宪政价值,分层次完善宪法保障公共财政监督的内容,多元化公共财政监督宪法保障的方式,不断强化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宪政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