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决定企业成长速度的结构方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世界银行对我国企业投资环境的调查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检验政府管制、法律保护和融资约束三者对企业成长速度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力度。结果表明,影响企业成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法律保护和融资约束,良好的法律保护促进了企业成长,较高的融资约束抑制了企业成长,虽然政府管制会通过融资约束对企业成长速度间接产生作用,但没有发现政府管制对企业成长速度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要促进我国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最重要也是最需要解决的是:(1)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为企业发展打造良好的法律平台;(2)完善金融环境,为企业发展打造宽松的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2.
环保税费的征收既可能因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而导致其开展避税活动(融资约束假说),又可能因增加企业的政治成本而约束其避税行为(政治成本假说)。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发现,环保税费负担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避税程度,总体上支持了政治成本假说的观点;机制检验发现,政府监督和社会关注是环保税费负担抑制企业避税动机的两个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控股企业、非重污染行业、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地区环保税费征收标准较低的样本中,二者关系更为显著;经济后果研究表明,环保税费负担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资,但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轩  李洪亚 《生产力研究》2024,(2):150-155+161
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匹配地级市层面数字金融指数、国泰安海外直接投资数据库,测算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从总体上以及三个分维度均能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长;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这一渠道影响投资规模的增长;相较于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而言,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数字金融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准自然实验的框架下,文章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冲击对中国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突然停止”冲击导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9%;异质性考察显示,规模小、资本密集程度高、政府补贴程度低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突然停止”的影响程度更强;机制分析表明,“突然停止”冲击通过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抑制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在该作用机制中起到调节作用,而且随着融资约束的增加,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程度越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突然停止”发生之后,增加内源融资和外源股权融资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升。由此,文章认为,完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降成本”,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稳创新”,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广开源”,完善自主创新长效机制“注活力”,将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对冲“突然停止”冲击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引入"扭曲税"刻画利率管制,构建了一个含有异质性生产效率冲击与融资约束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用此来研究利率管制对总需求结构失衡的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利率管制能够扩大投资、挤压消费,而融资约束强化了利率管制的作用效果,因此利率管制加剧了总需求结构失衡程度。如果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家庭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居民部门消费占GDP的比重将提高4.7个百分点,总需求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利率市场化之后贷款利率会提高25.4%,投资规模将因为资金成本上升而大幅萎缩,而融资约束使得资本配置效率难以改善,两方面作用将使总产出下降7.2%。由于目前经济和社会对产出下降的承受力较低,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宜过于激进,而应该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融资约束影响行业生产率理论模型,并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两者关系,发现:(1)融资约束阻碍行业生产率提高,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行业,融资约束对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越大;(2)融资约束对生产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行业内企业生产率变动和企业间要素重置是融资约束影响行业生产率的两条渠道,其中,融资约束对企业间要素配置的影响更大;(3)引入企业动态对生产率增长分解,发现融资约束通过影响企业自身生产率提高、企业间要素配置和企业退出效应进而抑制了行业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本文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劳动雇佣。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金融化,进而抑制了企业劳动雇佣。进一步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较大的企业以及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研究结果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主要抑制了企业对高学历员工的劳动雇佣。本文一方面从企业劳动雇佣的视角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从地方政府债务的角度为金融资源配置如何影响企业劳动雇佣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就业稳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2007—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剖析了政府隐性担保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隐性担保显著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该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或融资约束偏紧的公司,以及金融分权程度较高或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分析显示,政府隐性担保提高了企业获得优惠贷款和税收优惠的概率,并且通过缓解“财务风险”抑制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在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基础上,政府隐性担保亦能增大企业债务融资规模。本研究为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世界银行的投资环境大型微观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企双重身份的企业高管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消极影响,并且强化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消极影响;而那些旨在帮助企业发展的政府官员所占比例和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关系质量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并未强化抑或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消极影响。(2)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文章为理解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RD投入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理解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机理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2007—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银企和政企关系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表明:(1)我国上市企业表现出明显的融资约束问题。银企关系和政企关系都可以缓解我国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2)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整体上要低于非国有企业。银企关系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融资约束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缓解程度不一致,它对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程度要低于非国有企业;政企关系可以降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但较不能显著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这一现象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企业负担是否加重等问题的思考。从税收负担、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转移支付的公平效果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新疆财政收入增长过快的同时也加重了企业负担,且受新疆特定产业结构和分税制的影响,地方财力有所削弱。对此应当从产业政策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ormulates an econometric model of firm growth that explicitly accounts for interdependence of firm growth rate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networks. We apply a recently introduced IV-estimation procedure for peer group effects to directly test for growth spillover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networks. Using European firm level data, our estimation results indicate negative spillovers within horizontally organized multinational networks, with this effect being most pronounced for corporate groups producing in a larger number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contrast, they are positive for vertically organized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groups. In the former case, the spillovers lead to more within-network heterogeneity in the firm growth processes and slower average size adjustments. In the latter ca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groups as a whole are more stable and, on average, members adjust their size faster. Finally, the robustness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growth spillover effects in purely domestic corporate groups differ from their multinational counterparts and shows that our baseline results are not driven by spurious correlation of individual firm growth rates.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velop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orporate tax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financially integrated multinational firms.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multinational firms use some measure of internal loans to finance foreign investment,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corporate tax rate is posi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mall, open economy. This finding contrasts the standard result that the optimal‐source‐based capital tax is zero. Intuitively, when multinational firms finance investment in one country with loans from affiliates in another country, the burden of the corporate taxes levied in the latter country partly falls on investment and thus workers in the former country. This tax exporting mechanism introduces a scope for corporate taxes, which is not present in standard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taxation. Accounting for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of multinational firms thus helps resolve the tension between standard theory predicting zero capital taxes and the casual observation that countries tend to employ corporate taxes at fairly high rates.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firm‐leve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axation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using large‐scale panel data on non‐financial firms over the period 1990–2014, and controlling for macrostructural differences among ASEAN countries. We find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persistence in fixed investment over time, which varies with firm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ize, growth prospects, profitability and leverage. The non‐linear estimations indicate that taxation facilitates business investment (possibly by enabling public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human capital, and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ut this effect turns negative and stifles private investment growth as the tax burden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5.
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目前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企业创新以及充足的资金流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关键,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选取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建立了回归模型来探究环境规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实现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和融资约束均对企业创新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以及融资约束水平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会下降,主要表现为研发投入的减少;融资约束在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中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分别从政府、企业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手工收集关键高管的代表委员类和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数据,实证检验不同政治关联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整体及其各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能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表现,而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对其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能提高股东责任、债权人责任和公众责任,但对政府责任、员工责任没有显著影响;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除政府责任外,对企业其他维度的社会责任没有显著影响。政治关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具有战略选择现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政治关联企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迫于全球能源危机和国内雾霾污染的巨大压力,如何通过绿色投资以改善环境污染是当前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2008—2017年中国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Probit模型考察了绿色投资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增加绿色投资能够显著改善其环境绩效,而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增加绿色投资。调节效应表明,环境规制、专利创新对绿色投资与环境绩效的积极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媒体报道的正面倾向性则会减弱绿色投资对环境绩效的积极作用,但政府补贴和研发投入对绿色投资提升环境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文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投资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融资约束程度弱的企业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杨羽頔  綦勇  杨硕 《技术经济》2021,40(11):122-132
环境规制既能促使工业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也会加重其财务负担.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弱化环保投入造成的财务负担,是科学处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关键.本文从源头端政府创新激励与末端产业化环保治理两个维度,讨论企业环保负担的弱化机制及国有企业的异质性,并手动收集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源头端技术创新激励及利用专业企业进行末端产业化环保治理两种机制能够缓解环保投入给企业财务造成的压力,但机制的有效性存在一定条件约束.国有企业的政策工具属性,会弱化源头端创新机制的激励效果.政府为发挥国企的环保示范作用,可能造成国企的末端环保投入过大,降低末端产业化治理的效率.随着更严厉的环保法规出台,地方政府可能给予企业过度的环保激励,进而降低产业化治理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政府规制能否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深究。本文以2016年国务院修订发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为案例,考察了疫苗追溯规制对疫苗上市公司的创新效应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管理条例修订后,疫苗公司的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有关效应主要源自政府规制通过推动疫苗产品追溯制度的设立,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扩展了政府规制有效性和企业创新的研究,对于如何完善药品监管制度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convexity in the corporate tax schedule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tax burdens. Using a contingent‐claims model, we show that greater tax convexity results in (i) earlier exit, (ii) delayed investment (except for small entry cost), and (iii) reduced corporate risk taking (except for small entry cost and unfavorable operating conditions). Also, the effective tax burden is an increasing function of tax convexity. The convexity of the tax schedule has a nontrivial impact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investment levels. These results are relevant for economic growth, which depends (at least partly) on investment levels, and tax policy mak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se effects when making adjustments that might impact the convexity of the corporate tax schedu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