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标,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以汨罗市城西排水渠排口整治工程为例,对城区水系、排水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排查和分析。采用“合流制溢流控制、湿地处理系统(含WTS)、活水循环系统”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对李家河黑臭水体进行整治。整治后,消除了水体黑臭现象,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河道景观效果整体提升,为其他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黑臭河道治理工程基本情况调查,对全区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引水补水"工程技术思路进行了总结。在黑臭河道控源截污实施的前提下,通过引调清洁水源,激活城市内河水体,改善水动力循环条件,提高了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有效改善了城市水体,并以玉带圩片区黑臭河道水系连通工程为例,对合理选择引水水源、线路、方式及规模进行了分析,以供黑臭河道"引水补水"工程规划方案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很多城市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有些城市由于受城市建设、经济和自然条件制约,在河道内埋设重力自流污水收集管成了最优方案.该文章以如期通过竣工验收的雷坛河黑臭水体治理整改工程为例,研究防冲趾墙(一种对管道和河床起固定作用的构筑物)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对加快工程进度、节省工程成本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春季石家庄市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环境因子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物种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并对各水体的浮游植物组成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春季的石家庄市水体中,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47属76种,以绿藻门种类最多,约占总数的39.47%,其次为硅藻和蓝藻,裸藻、金藻、黄藻和甲藻种类很少且仅在个别采样点位出现。水体中硅藻细胞密度最高,平均为1.0×10~7 cells/L,占丰度组成的61.84%,其次为绿藻和蓝藻。值得注意的是,岗南水库是所有水体中仅有的金藻丰富型水体,它的金藻细胞密度高达4.5×10~6 cells/L。物种优势度分析和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石家庄市水体中以中度富营养型指示藻类为优势类群,基本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水体聚类分析表明,石家庄市水体的浮游植物组成受整体水环境因素影响不明显;而单环境因子数据及其与浮游植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石家庄市水质酸化严重(pH值低于6.0),除科大牧星湖和岗南水库外,多数水体处于劣V类水平,主要超标物为pH值、总磷、总氮和COD,而这可能是导致蓝藻、绿藻等耐污性种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石家庄市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变化的生物学监测,是进行石家庄市地表水水质监测及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摘要     
01《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4月20日“水十条”最严目标:15年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在4月16日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设定的一系列量化治理目标中,“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或许堪称最为积极且最为艰难。《水十条》提出,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具体包括坚持水质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实施“一河一策”;坚持将水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严格考核,国家开展城市水环境状况排名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化学治理方法和物理治理方法在治理黑臭水体时花费时间长,治理范围小,即使短时间取得一定的治理效果,也会再次出现黑臭现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基于人工浮床技术尝试了一种新的黑臭水体治理方法,设计了治理架构和治理流程,治理结构组成部包括浮岛框架、浮床架构、固定装置和水表植被四项。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实验表明,相较于传统方法,基于人工浮床技术的黑臭水体治理方法治理花费时间更短,范围更大,效果更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城市河道黑臭现象已经上升为战略性生态问题,解决河道黑臭问题有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文章结合理论分析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探讨了不同曝气程度及生物促生剂治理措施对黑臭河道的治理效果,优选出间歇曝气与生物促生剂相辅助的治理措施。从治理效果来看,改措施能有效解决河道黑臭问题,为类河道黑臭问题的治理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河道的填埋、侵占等原因造成水系不畅,产生了较多断头浜。由于没有外河水源的补充和交换,水体流通性差,水动力不足。一旦有污水或垃圾进入河道,加之浜内藻类繁殖,导致出现水体黑臭等现象。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对当前几种常用的水系沟通中几种典型断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证明石墨烯光催化技术的应用性,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PCA-LSTM)构建了光催化技术净化后的黑臭水体水质预测及综合评价模型,证明了该技术的优越性,结果表明:PCA-LSTM模型可更好预测水质指标,其误差较低,同时一致性指数R2和Ens均在0.918以上,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LSTM模型...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河涌污染及黑臭问题,结合叠窖河涌污染治理的思路和技术方案,探讨了城市河涌污染治理技术选择及工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城市黑臭水治理技术,展开不同条件下多孔过氧化碳在城市黑臭水污染治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孔过氧化钙材料的黑臭水治理效果良好,除磷效率达到80%以上;相对于普通过氧化钙材料,新型材料的反应速率提升达19. 01%;新材料投放的最佳方案为"投加量0. 2g+反应时间12h",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及除污成本。  相似文献   

12.
以锦州市内女儿河为依托,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工程,对比分析了物理降解、化学分解、生态治理的解决措施,详细介绍了生态治理的工艺及设备,探讨了治理效果及管理措施。治理结果显示,此工艺能有效解决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问题,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河道黑臭问题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人口基数的不断膨胀,大量的生活工业污水排入河道,水体污染愈加严重,以抚顺市区16条河道为研究对象,构建河道底泥和上覆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指标数据库,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河道水体和底泥污染指标之间的潜在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底泥中的TP与NH_3-N、TN呈显著相关,而底泥中NH_3-N、TN相关系数较小;水体中的TP、NH_3-N、TN的含量与底泥中TN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在控制溶解氧的条件下,水体和底泥中各污染物之间相关系数明显降低,为后期的水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鞍山市河道目前存在的黑臭水体、水污染、河道垃圾等问题,按照辽宁省河长制的要求,分别从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执法监督等方面查找现存问题并且提出管理与整治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市、县、乡级河流专属的"一河一策"方案编写工作,对症下药,因河施策,完善河道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快速建设,河道污染不容乐观,为解决河道黑臭污染问题,文章开展了生物制剂和生物制剂+水生植物两组现场试验,从河道底泥角度分析修复成效.研究发现,两个底泥修复方案均能有效削减底泥污染物,增加底泥中的溶解氧,使底泥由厌氧还原态恢复为氧化态.研究成果将为黑臭河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底柱表孔型现浇绿化混凝土在黑臭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国各地无数的黑臭河道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急需治理。文章主要介绍了底柱表孔型现浇绿化混凝土在江苏省启东市汇东新村北横河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凌源市大凌河底泥为对象,探究了硫化物对黑臭河道底泥厌氧氨氧化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厌氧氨氧化潜力培养组中硫酸盐的平均浓度维持在114. 59~236. 15mg/L,氨氮的削减率为13. 23%~29. 64%,各底泥培养组的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PA_(ANAMMOX)相差较小,体系中反硝化过程占主导;碳氮比调控对厌氧氨氧化过程有利,为解决黑臭河道总氮去除率偏低问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北洛河近6a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北洛河水体水质变化趋势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对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的比值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为全面、准确掌握北洛河流域水体质量提供基础资料,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北洛河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体中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快速监测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的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主要有COD,BOD和TOC,研发以上指标的快速测定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介绍了COD,BOD和TOC等指标的快速监测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现浇绿化混凝土作为一种生态混凝土已得到广泛应用,2017年扬州市在农村河道整治工程中将其应用于河道护岸工程。结合九圩河提标整治工程,对现浇绿化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应用结果表明,现浇绿化混凝土护坡技术是目前非大流量行洪河道护坡中较先进的技术,具有护坡固土、生态景观、节省材料、广泛适用、施工简便等特点,是治理河坡坍塌、城市黑臭河道生态整治的最佳选择,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