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运用1997—2010年中国银行业规制的相关数据对中国银行业规制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市场约束、政府监管能力与资本充足率在促进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提高与降低银行业风险上不完全显著,但交互项对促进银行业经营效率提高与降低银行业风险方面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静 《海南金融》2016,(10):85-88
受经济下行和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溢出”效应的双重影响,中国银行业面临着转型发展,面对风险,中国银行业该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分析海南银行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海南银行业稳健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带动并刺激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改善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监管也会带来挑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具体内容、立法动向以及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银行业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就如何应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以银行业为导向的金融市场而言,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概述了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及其具体的测度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银行,运用非结构方法的Panzar-Rosse模型对1995~2014年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度进行测度,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VEC模型,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葛檬 《财会学习》2007,(5):33-35
中国银行业的组成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3年12月)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相似文献   

6.
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银行业开放后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金融开放中的银行业开放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把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中国,通过其利润和创新机制的引入,逐步打破中国银行业竞争不足、管理低效的局面,促进中国银行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之后,由于中国银行业整体上的竞争力与外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如资金不足、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税赋重、内控机制不健全等,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长远看,金融开放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将是净收益,但短期看对中国银行业也可能使成本大于收益,使得…  相似文献   

7.
从巴塞尔协议Ⅲ看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新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塞尔协议Ⅲ是当前最受瞩目的金融监管改革.基于巴塞尔Ⅲ,中国银监会和央行也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措施.本文在分析巴塞尔IIJ实施背景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结合境内银行业的特征,分别考察了主要监管措施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适用性.本文认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主要是顺应国际监管趋势的结果,而在境内银行业特殊性的考量方面尚存一定局限性.本文基于分析提出建议,"规则监管"应向"原则监管"过渡,使监管措施做到因地制宜,更符合中国银行业的需要,从而为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  相似文献   

8.
刘彦  刘传军 《金融论坛》2000,5(7):28-31
世纪之交国际银行业掀起的并购浪潮,为正在经历着深刻变迁的中国银行业开启了发展思路的崭新视角,引导兼并重组的产业力量推动中国银行业的体制变革和持续发展成为令人深思的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兼并重组在优化资源配置、处理不良资产、推进市场化改造、维护稳健运行等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的预期收益,同时提出,银行业兼并重组实践也要面临由银行体制、政府政策、资本市场和制度体系缺陷所造成的约束.在此基础上,本文力图塑造以兼并重组为主导的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型模式,描述了围绕兼并重组的银行业系统性改革工程,并初步刻画出中国银行业兼并重组趋向的未来格局.  相似文献   

9.
杨军 《新金融》2012,(3):48-50
本文从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银行业以及上海和纽约银行业市场结构情况出发,对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综合判断.研究得出结论:银行集中度与银行市场竞争力呈非线性关系;银行同业合并及业务整合能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文章最后提出改进中国金融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在总结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框架,分析中国银行业推进国际化在当前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历史比较与国际比较,指出中国银行业虽然综合税负不断下降,但仍较国外偏重,进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论证了相对过重的税收负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产生负效应,最后,提出降低我国银行业税负的若干政策建议,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挑战,提高中国银行业在开放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了probit模型来研究银行业安全预警问题。结果显示,发生危机的概率与固定资产形成与GDP之比和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都正相关,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从对2010年和2015年中国银行业安全的预警来看,当以亚洲发生危机国家其平均概率作为银行业安全预警信号时,中国银行业仅在2010年的情形下是不安全的。中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确保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为了揭示世界银行业整体运营效率的情况及区域间银行业运营效率的差异性,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世界主要银行的运营效率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世界银行业整体运营效率呈现低水平,但美国银行业的运营效率仍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中国、日本和欧盟等国的银行业,因而中国银行业急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以提高其整体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测评及理性开放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不仅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分行,还注册成立了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同时还有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股了25家中资商业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外资银行,中国的一些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贱卖论"、"威胁论"和"单边开放"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判断和评价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对2003~200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属于中等水平;本文还从实际对外开放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是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对外开放度远比定量测度的要高。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一些国家银行业表现出脆弱性的状况下,中国银行业应汲取其他国家银行业开放的经验和教训,走适度理性的开放道路,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业利差水平的市场结构因素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白当伟 《上海金融》2007,51(2):20-23
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业利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影响银行业利差的因素很多,其中市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业利差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市场结构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而讨论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及其他因素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结合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创建了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为每个指标赋权的方法.本文建市的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指导我国银行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对其行为进行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比较了中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的现实竞争力,借以揭示中外银行业的差距,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银行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道路,注定了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本文会介绍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基本状况,分析次贷危机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内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资本自由化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从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两种主要方式入手,分别探讨战略投资和绿地投资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应。客观分析外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战略投资和绿地投资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产生的负向影响,给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家颂 《云南金融》2012,(1X):85-8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银行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道路,注定了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本文会介绍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基本状况,分析次贷危机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内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