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扬州市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以雕版印刷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类非遗项目发展缓慢。伴随着"十二五"期间扬州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扬州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从扬州市濒临灭绝的非遗——雕版印刷的生产性保护出发,探讨雕版印刷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通过构建雕版印刷的生产性保护及其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与策略,为扬州市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被誉为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思想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然而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它却是脆弱的文化链条,有的已淡出了我们的记忆。2012年1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颁牌仪式上,山西老陈醋集  相似文献   

3.
豫东南周口、驻马店、漯河三地区是河南省的传统农业区聚集地,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到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民生工程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其中就包含农村文化传播和教育问题,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加强农业区文化建设,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作为区域文化建设的创新方式,但目前的传承现状堪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化营销相结合、资源整合与区域合作相结合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保护方式能够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我"造血"能力,因此被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一些地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遇到了缺乏盈利模式、融资难、税费高等不同问题,经营者倍感艰辛,也令部分传承人感到困扰。业内人士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的鼓励和优惠措施,把生产性保护政策落到实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市场化进程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与抢救性、整体性一起,生产性被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之一。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而对环境的保护也一致是政府及学者研究的重点,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建立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与环境效益之间的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的保护方式。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遭遇现代化经济发展大潮冲击的背景下,本文拟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伶醉酿酒工艺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进行分析。一、刘伶醉酿酒工艺概述刘伶醉系刘伶醉酿酒有限公司酿制的特曲名酒,以刘伶饮后"一醉三年"而得名。刘伶,字伯伦,魏晋时期沛国人,晋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服饰在设计审美符号、色彩语言、装饰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思维与艺术特质,对其进行多层面解析和挖掘,对于展示广西壮族服饰的民族色彩和艺术魅力,以及探寻传统民族服饰的生产性保护途径,厘清生产与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权利归属问题一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本文通过阐述传统文化权利与知识产权权利的关系,找到确定传统文化权利主体的途径,在两者重合的范围内,传统文化可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冯培英 《经济界》2006,(4):75-7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会超过制造业,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腿长,一腿短”。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有着明显增长,但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比较,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并且在省内各地区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内部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目前安徽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消除生产性服务业的制约因素,这对于安徽省来说,是经济腾飞的一个机会.为此,本文将对"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为"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1.
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价值工程》2014,(36):295-296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也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解读。然而,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关注的。时代发展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信仰的体现,同时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体现的重要方面,民间舞蹈是对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体验和思想精髓的有效概括,这对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从历史发展眼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应辩证地看待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本文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探究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柳慧玲  李旭芝  万秦华 《价值工程》2012,31(31):319-320
通过回顾安康龙舟节的产业化发展历程,分析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产业化发展途径,并提出既要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又要使传统活动与时代需要同步发展的原则,从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继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野。  相似文献   

13.
项勇福 《价值工程》2011,30(15):273-274
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既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也是建设现代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加快非物质体育文化保护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体育非物质文化,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春英 《价值工程》2011,30(24):294-295
媒体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实际上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对体育文化多元化的有力补充。但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由于媒体性质和追求经济利益等因素将会导致公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分析、评价能力的下降与偏颇、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巩珊珊 《价值工程》2011,30(23):313-314
被首批列为非物质遗产的陕西民间传统刺绣,作为一种典型的女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曾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同时也对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伴随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发生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在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通过寻找一些曾经在历史文明中存在,现在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过转型过来,发扬广大的文化遗传,并积极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进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江西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强利用并形成产业,对繁荣江西文化产业有着积极意义。本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而提出产业发展"东融西进"、技术与管理标准化、拓展国内外市场及加快区域一体化协调推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郝晓蔚  张伟  杨希  赵卫利 《价值工程》2014,(30):266-26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高校有序展开。本文就高校开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背景及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陆勇昌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6):83-83,85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存的多元要素,同时构成了绚丽多姿的生活色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评估体系准的目的,就是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动态管理和支助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有社会公允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