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安徽省国家级创新型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区域创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2015—2020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且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变化差异不同;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协调等级较低,说明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并不匹配,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状况对其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开发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地效益是否受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需要进行探讨。为此,选取36个市级以上的开发区(块)为研究样本,综合利用GIS技术与空间句法、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在对上海市开发区用地效率与交通通达性进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开发区具有较好局部范围被感知程度,分布于中心城区环线、城市快速道以及对外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开发区具有较好交通通达性的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测算进一步发现,开发区的用地效益与其交通便捷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大部分开发区二者表现出较高协调等级,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二者均呈现较高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部分市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滞后于其区域交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间的互动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东部地区的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等十省(市)为样本,对2001-2010年该区域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系统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只有粤一省达到高度耦合协调,京、鲁、苏、沪、浙五省(市)仅达到了中度耦合协调,而辽、冀、津、闽则呈现出低度耦合协调.  相似文献   

4.
杨雅茹 《科技和产业》2023,23(13):219-224
基于2011—2020年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陕西省10个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泰尔指数对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变化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整体在时序上呈上升趋势,发展状况良好;二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失调区域多分布于陕北和陕南地区,协调区域聚集在关中地区;陕西省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差异明显,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同时关中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陕北和陕南地区。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的发展对解决就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总体来看,房地产业就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的一大特点。本文总结了房地产业就业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并定性地分析其形成原因,从就业的角度分析了房地产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胜会  宗洁 《南方经济》2016,35(8):75-93
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珠三角为研究对象,构建优势制造业指数和区域协调指数,并运用系统耦合和协同论的有关原理,进一步构建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耦合模型,测算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珠三角地区的优势制造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级化程度较低;第二,城市优势制造业指数变化趋势呈现分异特征,即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少数几个城市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区域协调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特征在横向层面表现为高度耦合协调,在时序层面表现为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下降与非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上升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交通优势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观测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可揭示区域交通与经济发展间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从而为区域交通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四川省183个区县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测算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可以观察到四川县域交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减弱以及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杨婷婷  马斐  魏豪豪 《科技和产业》2021,21(11):208-216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市场活力、科技创新指数体系,利用税务大数据中的市场主体注册、企业增值税发票、申报纳税等数据来测量对应指标,从区域和地市层面测度河南省2016—2020年市场活力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区域和地市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在样本期内均实现了"跨阶段"提升;除郑州大都市区外的各区域市场活力与科技创新指数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郑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对应区域其他城市,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卢鉄玲 《科技和产业》2022,22(8):348-351
针对当前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基于耦合理论,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分析对象,构建2012—2019年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整体的营商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且城市与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存在大幅度差异。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营商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现象,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认为上海房地产业与地区社会经济基本协调,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并提出未来上海房地产业和谐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浩宏  李芊 《特区经济》2011,(10):42-44
应用房地产增加值、房地产投资额、自然空置率、房价收入比等指标对佛山房地产业进行研究,并运用GM(1,1)模型对房价进行预测。根据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索广佛同城对佛山房地产的影响,发现佛山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大、投资合理、需求稍大于供求、房价稍高的状况。结果表明佛山房地产业在受广佛同城化的影响下发展是比较健康的,同时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产业融合为研究视角,从养老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融合的角度认为养老地产是养老服务业与房地产业融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南宁市养老地产的动力机制,即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政策引导为拉动力,房地产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形成供应整合推动力。最后,分析养老地产发展模式,重点围绕土地供应及获取模式、产业融资模式和产业经营模式三个关键维度展开,在此基础上提出南宁市养老地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刁彩虹 《特区经济》2010,(11):31-33
本文分析深圳服务业的演进阶段、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归纳了深圳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深圳的服务业发展与工业高度协同,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相比,在结构上以消费性服务为主体,高度依托房地产行业。深圳服务业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而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并不明显,不同类型的服务业的聚集地区有所差别。本文旨在为深圳服务业的发展定位及空间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郭峰  熊映 《改革与战略》2012,28(1):163-166
在目前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下,文章针对我国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管理模式的现状及不足,提出用系统的观念创建"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针对该管理模式的实施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创建和创新的实现流程,希望对提高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7-2016年中国29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分析房地产价格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中国各个省市区的分布格局和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基于邻接权重矩阵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房价波动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得到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通过Moran's I指数和Moran's I散点图证明了中国房价水平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制造业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二是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也就是说房价波动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同时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三是从整体上看,现阶段省域间相对房价升高对制造业低端技术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对制造业高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相对房价升高带动了制造业产业升级;四是在北京和上海,由于房价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跨入倒U型曲线的右边,所以要有效控制房价上涨,以免制造业产业升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在跨地域房地产企业异地经营拓展过程中,如何对处在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企业实施有效的跨地域人力资源管理,几乎是每一个企业关心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促使中国房地产行业基本上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跨地域人力资源的管理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在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跨地域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及优化管理的目标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房地产业演化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群的分析,揭示了房地产业自组织的内在特质。在深刻把握房地产业特性的基础上,购建了房地产业协同演化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房地产业协同演化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解得房地产业的序参量。在对序参量做出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有益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序参量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孙翎  张意琳  李捷瑜 《南方经济》2019,38(12):33-48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具有强烈的共生性,当房地产业陷入困境时,是否会迅速扩散到与其关联的各类金融机构,蔓延并危及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文章综合运用房地产行业指数与房地产企业数据,基于Co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测算了我国房地产业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分析了其时变趋势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存在较为显著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周期性;房地产业对股份制与城商行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大,其次是保险机构和信托,最小的是国有银行;房地产企业的自身风险、规模和负债水平对风险溢出强度具有显著影响。据此,文章对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房地产行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葛志鸿 《特区经济》2008,(9):227-228
进入2008年以来,中央继续对房地产贷款进行压缩控制,而在房地产信贷业中存在着各种风险,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本文从房地产信贷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房地产信贷业存在的风险,并提出规避风险、促进房地产信贷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不同,处于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其较强的市场力量,通过实行垄断定价、价格歧视和搭配销售等行为,在增加自己超额垄断利润的同时,攫取了消费者的部分剩余。因此,对其应有选择地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