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各省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定量检验了经济、教育、医疗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人口出生性别比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影响显著;教育和医疗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会通过空间地理因素、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间接影响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最显著.经济及医疗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低,教育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计划生育政策越宽松出生性别比越低.  相似文献   

2.
朱慧芳  赵旺果  陈皓  宋博 《商》2014,(48):68-68
本文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统计数据,对在校学生性别比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性别比变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为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及我省受教育人口的均衡发展和教育的平等性等问题做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对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达到116.86.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升高是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全国2869个县级单位的五普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就全国来看,妇女社会地位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切实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使出生性别比恢复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达到116.86。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升高是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全国2869个县级单位的五普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就全国来看,妇女社会地位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切实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使出生性别比恢复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施行了超过30年时间。为研究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次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框架,结合理论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工具法,研究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性别比失衡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通过研究与对比可以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时,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是积极的;但随着市场化的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逐渐变得消极。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山东省各地区FDI流入受空间因素影响的情况,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体制创新、经济国际化,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开放、城镇化水平及体制创新水平越高,则会吸引更多的FDI流入,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六普”、“七普”资料,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3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2020年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口流动规模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但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集聚区逐步发挥溢出效应,流动人口由核心区向周边辐射;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不均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出空心化程度加强;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入显著性增强。(3)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表明,经济与就业因素是人口流动的核心驱动指标,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更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交通因素都可显著解释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4)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因素、高等教育因素分别是省际流动人口、省内县际流动人口的重要的交互解释项。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7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被调查地区的农民进行满意度评价。研究表明: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收入、惠农政策、教育投入、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交通状况和干部作风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有无孩子上学的农民在满意度上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来源、不同家庭人口的农民在满意度上差异明显;农民满意度总体水平偏低,但农民对惠农政策、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对经济收入、交通状况和干部作风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1 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 ,需要建立能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30多年来 ,我们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就是说 ,进入新世纪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从降低生育水平转移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理论模型,解读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联的潜在机制,并利用宏观数据予以检验.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存在直接和间接双重关系;生育政策的刚性制约和一孩半生育政策赋予胎次和激化效应特殊含义:(1)一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一孩半政策地区二胎及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别比极度失衡,显现"激化效应";(2)政策的多样性使部分低位女胎与男胎一样受欢迎,使一孩半政策及二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产生"胎次效应".可见,政策越强,低位和高位女胎都不受重视,均会遭遇人工流产;相反,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低位女胎所受的歧视程度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1.
在仔细研读“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系列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认为二孩政策试点成效卓著,试点经验具有普适性,但同时也存在某些局限。国家与学者应切实承担起指导中国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的责任。生育政策、生育水平、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工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生育政策制定与调整中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两者不可偏废。部分省份某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缺乏正当性,应该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proposed a hierarchy of savings motives and identifie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ovement to higher levels of the hierarchy. Continuation ratio analysis utilizing data from the 2001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shows the likelihood of advancing to higher levels of savings motives from the current level. Age, family size, and length of the planning horizon are important predictors for advancing from lower levels to higher levels in the proposed hierarchy. Implications are offered for public policy regarding education and programs.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popul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falling living standards compounded by the widening income inequality a deterioration of health status has been outlined. Drawing upon a consumer survey carried out in the capital Bucharest, risk factors are highlighted. Respondents’ age, income, and health motivation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bles which differentiate betwee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Respondent’s age and sex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predicting the physical exercise status. Additionally, respondent’s level of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 time spent on physical exercis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for health policy makers are final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关系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回顾了我国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的变动趋势 ,论证了当生育率从 3.0下降到更替水平过程中 ,出生性别比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我国 90年代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偏高是客观事实 ,是产前性别选择的结果 ,也是农民不愿多生但想生儿子的生育意愿的反映 ,而农民想生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只有建立新型生育文化 ,削弱人们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才能实现低生育水平下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和社会的双重变迁,家庭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学者纷纷围绕家庭发展政策进行多角度研究,主要包括家庭变迁中的家庭政策、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家庭政策以及家庭发展政策中的路径及框架体系构建等,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可知,家庭发展政策的重心已从个体关照向提升家庭整体发展能力转变。因此在未来的政策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并解决家庭凝聚力弱化导致家庭功能的发挥严重受阻、对家庭特别是计生家庭的生命转折期缺乏重视导致家庭发展能力衰弱、低龄幼儿照顾与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家庭的持续发展等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理论模型,解读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另q比关联的潜在机制,并利用宏观数据予以检验。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存在直接和间接双重关系;生育政策的刚性制约和一孩半生育政策赋予胎次和激化效应特殊含义:(1)一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一孩半政策地区二胎及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别比极度失衡,显现“激化效应”;(2)政策的多样性使部分低位女胎与男胎一样受欢迎,使一孩半政策及二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产生“胎次效应”。可见,政策越强,低位和高位女胎都不受重视,均会遭遇人工流产;相反,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低位女胎所受的歧视程度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7.
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的节育手术等节制生育的服务措施,到明确将利益导向政策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再到全面建设和发展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几个重要阶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目标由降低生育率向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转变,利益导向方法、手段与措施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也面临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科学评估、普惠政策与利益导向政策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走向的明确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育龄妇女生育健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生育健康的提出为人口研究领域扩展了新的方向。但生育健康的包罗万象和难以定量制约了对其定量研究的深入。本文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的衡量育龄妇女个人生育健康的描述性个体指标 ,把健康作为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整体加以考虑 ,从安全孕产、有生育能力、生育调节、生殖系统疾病、性健康和婴儿 6个方面测量育龄妇女生育健康的结果。指标的选择和设计试图不单从妇幼保健或计划生育的目的出发 ,而是全面、准确地描述某时期内育龄妇女生育健康的状况 ,以利于为制定政策和规划项目提供有价值的、较全面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The allocation of scarce health care service resources often requires trade-off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outcomes (e.g., when some individuals benefit more strongly from a given policy than others). Based on construal level theory, one would expect that consumers cognitively represent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outcomes of an allocation policy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bstraction and that they evaluate allocation policies more positively when there is congruency between th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olicy??s focal outcome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 inherently present in the policy??s decision context (e.g., allocation decisions on a future policy). However, we hypothesize that this congruency effect can be overruled by a high vested interest mindset that is activated by an individual??s recent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a health care service provider. Since a high vested interest mindset increases the relevance of the allo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for the individual because s/he perceives strong personal consequences, we propose that for consumers with recent experience the evaluation of an allocation policy that focuses on individual outcom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 policy that focuses on collective outcomes irrespective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 in the decision context. Results of a hypothetical experiment amo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onfirm the congruency effects in the new domain of health care service allocation policie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proposed overruling effect of the activation of a high vested interest mindset by recent personal experience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由东至西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圈层式空间结构。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特征分析为起点,定量考察其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要素禀赋、运输成本、区域开放度、政府作用力有显著影响外,集聚经济、空间依赖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从城市集群发展、创造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及完善区际交通网络等方面,重塑我国中小企业区域协调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