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通过创建经济-能源-环境(3E)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对广东省3E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进行测算,并评价了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实证结果表明,2000~2011年,广东省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经济与环境的平均协调度都在[0.85,0.95]内,处在基本协调状态;3E系统平均协调度为0.903,也处在基本协调状态;3E系统整体处在动态调整中,系统总的协调发展趋势趋向好转,但离稳定的优质协调发展目标还有较长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首先,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出2011—2014年青海省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次,以标准化后的人均GDP作为自变量,以环境污染指数作为因变量,建立EKC经验方程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EKC经验模型忽略了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间的双向影响机制,从而导致了内生变量偏差问题。然后,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青海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呈上升态势。再次,运用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评价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并与相邻省份甘肃和陕西对比,发现青海省虽然协调度最弱,但协调发展度相对较好。最后,分析提出青海省促进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同学理论和复合系统原理,构建广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模型和协调发展水平模型,运用1995—2007年间广西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进而评估广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从实证分析结果看,"九五"以来,广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水平比较低,目前处于弱协调的状态,但呈现逐渐向较高协调发展水平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经济与环境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三者的协调发展是3E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进行了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综合发展评价。实证检验结论认为: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其中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变化幅度最大;从能源、环境与经济各系统之间的协调系数平均值可以看出,能源与环境处于极不协调状态,能源与经济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经济与环境以及能源之间均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5.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唐承佳 《经济师》2008,(10):248-249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水资源利用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为了对这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进行定量评价,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山东省枣庄市1996—2006年间水资源利用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再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两系统间的协调指数;最后依据两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和系统间协调指数,分别对11年间枣庄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演进模式进行判断。结果表明:两系统发展虽不同步,但协调性不断增加,协调指数总体趋势上升;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系统演进模式由经济发展滞后水资源利用模式逐步转变为水资源利用滞后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9—2014年全国31个省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的创新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企业创新发展水平呈稳定的上升趋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呈现波动上升和缓慢增长的趋势,并且一直滞后于企业。(2)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空间分异显著,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而西部地区则徘徊不前。(3)政府扶持程度、产学研联系强度、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规模、国有企业比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与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但对各区域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运用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按照区域风险投资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及风险投资系统自身的协调发展规律,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风险投资系统协调发展的控制途径。通过运用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协调预测模型、协调控制模型等一系列数学模型,对协调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定量评价、预测与控制,以促进区域风险投资系统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线性加权模型与离差系数方法定量,从时间尺度方面与系统层面定量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子系统协调度测定,并分析循环经济有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认为:(1)时间尺度上定西市循环经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目前处于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经济、社会系统发展迅速,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土地城市化有关;(2)整个研究时间序列,定西市循环经济子系统协调度明显提升,2005年后整体处于比较协调状态;(3)循环经济不同发展时期,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同,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逐渐从经济制约转向资源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10.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本质上体现在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的存在性关系上,是相关区域主体通过内在稳定运行机制在各领域关联互动,区域利益同向增长,区域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状态。构建评价体系不仅要进行状态评价,也要进行过程评价。本文将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监测评价的总目标确定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正向促进与良性互动,从状态和过程角度出发设置两大类指标,并依照五大机制将过程类指标分解为五个层次的子目标。状态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存在众多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探寻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了具有丰富生态资源且经济欠发达的衢州市为对象,在构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3年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关系,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发展发展,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较低,生态环境整体仍比较脆弱。  相似文献   

12.
以流域为视角,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1—2016年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并结合GIS和泰尔指数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从时序角度看,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协调类型实现濒临失调衰退至良好协调的逐步升级;(2)从空间差异看,金沙江流域耦合协调状态区域差异明显且组内非均衡性显著,耦合协调类型呈现三角格局、半包格局、中心—外围格局、西北—东南格局的依次演化进程。建议金沙江流域走全域绿色发展之路,高效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玲  徐铭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21-122
在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地方政府的行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由于地方政府特殊存在,在某些方面地方政府还存在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通过对青海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复合系统理论的上海市科技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系统的各子系统具有相互连续、复杂耦合的特点,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彼此配合才能使复杂系统整体优化。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科技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然后依据复杂系统的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思路,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构建复杂系统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发展趋势模型,并设计了协调度评判依据。以上海市1997—2006年科技经济系统的数据为依据,对上海市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上海市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相似文献   

15.
借鉴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包括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系统、决策机构及调节系统4大基本要素组成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框架,它具有反馈作用,能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实际情况自动调节和控制其协调状况,并就此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管理的新理念,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成渝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行政区分割导致的地方经济分割、区域协调主体单一和政绩考核制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冲突。因此,有必要构建成渝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遵循协调内容全面性、协调主体多类型和协调手段多样性的原则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参与机制、共享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的区域发展战略,强调了兰白经济区的核心地位,逐步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就需要对兰白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从总体上把握兰白地区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协调的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为推动兰白区域经济步入协调发展之路提供政策依据。文章运用相关计量模型,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三个指标来衡量兰白经济一体化程度。结果表明:1999—2002年之间,两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有较为明显的波动,根据本研究确立的区域经济协调展评价标准,在研究时段的初期1999—2002年,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由良好协调转化为中级协调,在其后的2002—2008年期间,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19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等方法,比较分析两大区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发现:(1)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均由失调发展状态转变为协调发展状态,长江经济带两系统具有更高的耦合协调度和更快的增长速率,引领作用显著。(2)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逐渐减小,区域间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鸿沟正逐渐缩小,两系统耦合协调正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相对均衡发展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大区域的总体差异仍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交叉重叠问题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减弱。(3)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长江经济带拥有较快的收敛速度,而黄河流域的收敛速度则相对较慢,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劳动力质量和对外开放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收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针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特性,为两大区域提供差异化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0.07、0.37及0.22上升至2015年的0.81、0.69及0.75,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2)系统动态耦合度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1≤C≤1.0,整体处于由中等水平耦合向良好水平耦合演进状态;(3)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跃升的趋势,0.27≤D≤0.9,整体处于从中度、轻度失调衰退型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型演变状态,但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SEM的云南省URTT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取城市化、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简称URTT复合系统)系统间具体的作用路径及作用强度,揭示URTT复合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机制,文章构建URTT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改进的欧式距离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URTT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引入趋势面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模型,分析云南省16州市URTT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作用路径及作用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云南省16州市URTT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总体水平不高,93.75%的州市处于不同程度失调状态,空间上呈"中部高边缘低—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②云南省16州市URTT复合系统作用路径网络化、复杂化特征更加显著。城市化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是影响URTT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系统作用路径较为直接和单一。③城市化系统对URTT复合系统的总体作用效应最大(2.239),区域经济系统次之(1.570),交通运输系统较低(0.158),旅游业系统不显著且主要表现为间接作用效果。④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系统与潜变量间的作用效果较显著。因此,需重点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交通运输水平和旅游服务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