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东北振兴的视角,阐述打造东北会展经济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东北会展经济带已经初步形成,但目前东北会展经济带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的经济带内各会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专业性品牌展会少,展会规模小等主要问题,制约了东北会展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打造东北会展经济带的四大战略,即品牌战略,政府扶持、企业主导战略,合作战略和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2.
裘海花 《当代经济》2010,(8):123-125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从杭州发展会展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阻碍杭州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会展管理体制不完善、会展专业化人才欠缺、会展定位不明确、缺乏国际品牌展会和会展与旅游分离等.并针对如何加快杭州会展业发展,提升杭州会展业水平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信息》2009,(7):69-73
草长莺飞,生机盎然。50余个中型以上展会、16个超10万人的大型展会——今年哈尔滨会展形势振奋人心。业内人士称,展会数量、质量的双跨越,使哈尔滨的会展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4.
谢洪忠 《时代经贸》2010,(24):78-79
本文从服务业的定义、种类和特点出发,引伸到会展服务业的认知上,进一步阐明了会展服务业的特点和会展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会展服务贸易方式。还分析了会展服务贸易壁垒,例如,会展市场进入壁垒,会展服务提供(经营)壁垒,对外国会展服务提供商(外商)的歧视等。说明了消除贸易壁垒,开展会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所带来的利益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实现会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虽然大连会展业快速发展,但与广州等会展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展会专业性不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会展场馆设施不完备、会展配套服务能力低下、会展品牌建设滞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因此,"十二五"时期大连应实施专业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和现代化战略,从而实现大连会展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服务业的定义、种类和特点出发,引伸到会展服务业的认知上,进一步阐明了会展服务业的特点和会展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会展服务贸易方式.还分析了会展服务贸易壁垒,例如,会展市场进入壁垒,会展服务提供(经营)壁垒,对外国会展服务提供商(外商)的歧视等.说明了消除贸易壁垒,开展会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所带来的利益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实现会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明 《当代经济》2016,(17):9-11
未来的网络会展不能等同于展会网站,而应当是一个“3+3+3模式”的会展电子商务平台.“3+3+3模式”,即三个面向、三个核心功能和支撑此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其核心功能的三个技术模块(一平台、一系统和一应用).网络会展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将主要依靠B2B、B2C的商业模式来运行,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还将实现O2O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周文钢 《经济论坛》2001,(21):42-42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形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会展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国外会展之多自不必说,单来看看我国会展热浪就知道会展经济有多火。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我国举办展览会1063场,1998年为1262场,1999年为1326场,2000年则迅速上升到1684场,中国会展业正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形式多样的展会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之势。一、中国会展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1展会给参展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展会因具有直接性、集中性、自由性等优势,克服了供求双方在时空上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政府干预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祖义 《经济管理》2007,(20):34-3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支持和参与培育出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会展活动获得迅猛发展。展会数量逐年攀升,各地展馆建设热情不减。随着会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展会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政府充分重视会展活动的发展及其独特作用。首先,会展活动对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其次,对区域经济积极的推动效应;最后,展会活动对城市知名度有着显著的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0.
资讯     
《经济》2009,(10)
1.2009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时尚产业展览会时间:2009年10月3日~6日地点:深圳会展中心主办:深圳服务贸易协会此次展会,参展商不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商机,同时还可以让参展的顾客感受这些时尚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到2007年。16年间,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简称乌洽会)从稚嫩走向成熟,一个又一个的本地企业在这里捕获商机,结缘联手,以会展为跳板,完成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精彩蜕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会展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会展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会展业品牌化发展势在必行.打造品牌展会是会展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品牌展会的内涵分析入手,分析了品牌展会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基于组展商视角的品牌展会建设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会展品牌塑造是一个展会想要在会展行业立足并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中国婚庆博览会在品牌塑造中还存在展会市场定位不明确、服务质量不高、办展资源分散等问题,应从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展会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宣传力度等方面塑造婚庆博览会品牌。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主导型展会是由政府为主举办,引导发展方向,并提供一定政府资源支持的展会活动。据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展览会项目中由政府主办的占25%,企业及私人主办的仅占5%。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项目数世界第一,全国各大城市已初步培育的政府主导型品牌展会已有70余个。政府主导型展会已成为推动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如此介入会展市场是否存在弊端,政府主导型展会是否必要存在,如何在政府和会展企业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以促进会展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5.
张捷 《经济师》2009,(9):265-266
淮安会展旅游业发展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独特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备的服务体系等优势。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淮安会展业旅游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淮安要善于抓住机遇,从展会品牌化、专业管理机构设立、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增加促销力度等方面入手,实现区域会展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中国会展产业的发展面临外部经济形势的恶化.加强中国会展产业应进行结构优化、会展市场的集中、会展产业规范管理和会展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应整顿行业管理秩序,培养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优势品牌展会并设立会展产业发展重点城市和地区,建立科学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国会展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会展经济在我国始终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以不断对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进行人才补给.为了有效提升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些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也纷纷推出各类校园展会.校园展会的举办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然而在其运作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高校校园展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明确其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探寻更为有效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小城市:会展经济中的“长尾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会展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格局,已由一个匮乏的特殊市场进入丰饶的充满竞争的市场。仅以会展城市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硕果仅存的唯一一个对外窗口——广州,发展到今天分布全国的五大会展经济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不仅形成了广州、北京、上海三个会展一线城市,还不断地涌现出众多会展二线城市。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际展览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品牌展会在国家GDP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典型代表的成都糖酒会,可以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展会之一,堪称是糖酒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成都糖酒会给成都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发了我们对品牌展会培育的思考.文章对素有“会展王国”之称的德国品牌展会相比,中国的品牌展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如何进行对品牌展会培育,笔者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时代经贸》2008,6(6):130-132
近年,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澳门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会展中心,并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澳门威尼斯人会议中心等多个大型会展场馆的陆续投入使用,澳门会展场馆总面积已超过140,000平方米,吸引了众多知名国际性、专业性的展会在澳门举行。同时,澳门会展业的配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会展业界陆续成立了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澳门展贸协会和澳门广告商会等。会展业将发展成为澳门又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