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披露、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运用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0-2008年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银行信息披露与其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能否发挥其市场约束功能取决于相应的制度基础和市场环境,只有当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且银行能充分有效地披露其风险信息时,来自债权人的市场约束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有限理性,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将管理者乐观主义置于经济不确定性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8-2017年的季度数据,通过中介效应的两阶段回归实证检验了经济不确定性、管理者乐观主义与银行风险承担三者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抑制管理者乐观主义的心理偏差;管理者乐观主义会使得银行风险增加;在经济不确定性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过程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管理者乐观主义的中介渠道”实现的,而管理者乐观主义的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遮掩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经济不确定性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银行市场纪律约束具有调节作用,并且该调节效应至少部分是通过管理者乐观主义中介渠道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减弱了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激励,银行必然过度涉足高风险领域,辅以存保机构对问题银行救助而非清算的习惯做法,结果必然导致银行风险增大,存保制度难以为继。本文通过论证存款保险机构更强的监管能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更明确的保护责任,及时行动原则和最低自有资本要求对存款保险机构更强的约束效应等,说明存款保险制度并不必然增大银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4.
基于92家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资本补充压力与中小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资本补充压力会显著提高中小银行的整体风险承担和信贷风险承担,银行创新能力能够弱化资本补充压力对风险承担的影响,而银行资产规模会强化资本补充压力对风险承担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补充压力通过运营效率影响中小银行的整体风险承担,通过经营审慎水平影响中小银行的信贷风险承担.监管机构应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多层次、多工具的资本补充机制,促进中小银行提高审慎经营水平及运营效率,增强"内源式"资本补充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卉娟 《时代经贸》2012,(20):187-187,208
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框架中新增基于风险中立的杠杆比率被视为资本充足率的有效补充,在改善银行资本顺周期效应的作用中亦被寄予厚望。本文立足中国银行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国有银行历史数据,独创周期因子指标,并结合杠杆率、盈利指数等变量,从实证角度分析杠杆率对中国银行业顺周期效应的改善效应,进而得出巴塞尔协议Ⅲ和中国银监会4%基准规定具有适用性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轮危机中金融市场的信用和流动性瞬间发生逆转,危机冲击遍及整个银行系统、金融市场和实体.在危机中,市场参与者以顺周期方式行事,通过各种渠道放大了冲击,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效应造成市场和监管失灵.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引入一系列措施,使银行对顺周期动因更有弹性.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银行体系成为冲击的吸收者,而不是金融系统以及更广泛的经济风险的传导者.  相似文献   

7.
王秀芳 《时代经贸》2010,(24):190-191
本轮危机中金融市场的信用和流动性瞬闯发生逆转,危机冲击遍及整个银行系统、金融市场和实体。在危机中,市场参与者以顺周期方式行事,通过各种渠道放大了冲击,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效应造成市场和监管失灵。巴塞尔资本协议引入一系列措施,使银行对顺周期动因更有弹性。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银行体系成为冲击的吸收者,而不是金融系统以及更广泛的经济风险的传导者。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货币理论忽视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及金融生态的影响,文章从商业银行的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金融生态的影响机理。理论层面,金融生态与货币政策制度供给、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相互关联,货币政策则通过资产价格或估值机制、收入及现金流机制、追求收益机制、杠杆调整机制、道德风险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实证层面,构建了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风险承担的数理模型,选取国有和股份制两类共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增加、风险承担意愿增强,有利于优化金融生态,反之则反是;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化更敏感,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金融生态更敏感。因此,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对货币供应量以及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日渐加深。尝试构建引入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乘数模型,基于货币乘数视角分析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创造机制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并运用2005年至2018年5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与货币供应量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会扩大货币供应量;而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影子银行吸收存款比例、存款"流动性"及其预留扣减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银行盈余管理与市场约束的内涵、意义及相互关系。分析了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我国银行市场约束存在的途径。实证部分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基于贷款损失准备与投资收益为工具的盈余管理;用GMM动态面板分析了基于股票交易的对银行风险的市场约束。实证结果显示,股票市场交易的非系统性波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构成了市场约束。银行没有进行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也没有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但是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了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本文的结论表明,我国银行的市场化程度正得到逐步加强,并为银行监管的市场监督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