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11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1年,中国制造业面临诸多瓶颈,钱荒、电荒、用工荒,成本高、高税负的“三荒两高”使我国制造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央紧急采取措施,使得我国制造业在极端恶劣的全球环境下仍然保持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制造业呼唤精益物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指出 ,引进精益物流管理是降低制造业成本、克服生产过剩和推动我国制造业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国物流装备业发展环境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根据中国经济投资拉动的惯性,在五年计划开局之年往往有很多新的投资建设新项目陆续开工,从而给中国物流装备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2011年物流技术与装备业的发展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4.
叶行军 《新经济导刊》2012,(Z1):152-155
警惕陷入政策失当、体制缺陷而导致的"后发劣势"之中201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整走过了10个春秋。十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这其中,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在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最响亮的名片。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正站到面临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以纺织、电子、机械、汽车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纷纷实施,韩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面临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制造强国地位,继续保持本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韩国于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了"制造业革新3.0"战略及其实施方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模式。在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之际,研究韩国"制造业革新3.0"战略及其特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面对欧美国家重新回归制造业和"再工业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培育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国有制造企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国有企业沉淀成本高、发展路径依赖、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大、管理层激励不足及产业组织形式变革滞后等诸多困难。因此,必须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采取相应对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美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催生深刻变革。"中国制造"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构中,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方法 (DEA)对2011年我国27个省市装备制造业及子行业之一——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差值比较,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不一致性,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其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多处于"双低型"的第三象限内;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为一般的中部地区则多处于"双高型"的第一象限内;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不大,多集中于第三象限内。  相似文献   

9.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各行各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社会物流总需求增速虽然趋缓,但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在结构调整中明显加快。2011年社会物流总额达160万亿元,物  相似文献   

10.
梁飞 《新经济》2015,(Z1):36-37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我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进行着重大转型,经统计,2001年的63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到2011年12月,有178家进行了转型。本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转型进行了统计、梳理、分析,并提出转型企业的注意事项,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转型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德阳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研发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规模大、实力雄厚,但目前面临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加之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端装备制造占比低、基础制造能力落后等诸多问题,德阳装备制造业下滑趋势明显。未来几年,德阳装备制造业应从重点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扭转发展困局。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7,(2)
"互联网+制造业"是两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体现,呈现出个性化、在线化、智能化等特点,在此趋势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文章从分析"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及发展特点等概念出发,分析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从企业、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政策引导下,中国电信科研和制造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缩短了同国外技术上的差距,已经能够研制出先进的技术装备,通信发展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开始扭转.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制造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我们必须要抓紧制定出具有中长期意义的发展规划,勇敢地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九大工程"之一。天津市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天津滨海新区被国家定位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文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天津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天津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协调度处于濒临协调的状态,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不仅要求两者自身的努力,也要求包括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业与电子信息业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发能源不足、环境污染恶化和贸易争端加剧等问题,中国制造业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候。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亚产业,具有能耗小、污染少、附加值高等方面的行业特点,加快其发展将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产业融合,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作为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投入要素,可采取"干中学"的方式加速其成长和培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2025》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增长动力开始发生转换,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战,也有前所未见的机遇。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在"十二五"时期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发展路径继续推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相似文献   

18.
发展低碳经济与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受经济资源、生态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多,其国际竞争力亟需进一步提高。而发展低碳经济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次"良机"。通过实现低碳经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能够得到有力的扩大。文章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四要素,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如何促进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上看,全球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在持续向东北亚和中国转移,如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沿海经济区。从国内看,随着沿海地区商务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向中国内地及东南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东北亚和我国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谁将成为大中华和东北亚的供应链调控中心。  相似文献   

20.
汪鸣 《大陆桥视野》2011,(12):34-36
"十二五"时期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任务现代物流在体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带动服务业提升发展,以及民生等的保障作用,决定了物流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物流"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