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国际上看,全球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在持续向东北亚和中国转移,如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沿海经济区。从国内看,随着沿海地区商务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向中国内地及东南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东北亚和我国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谁将成为大中华和东北亚的供应链调控中心。目前物流发展的趋势是大数量的、低水平的、短产业链、小辐射面的贸  相似文献   

2.
世界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制造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规律地在国际间跨国转移。促使制造业跨国转移的因素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等。从总的趋势看,制造业跨国转移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但是,世界制造业在跨国转移的不同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一些具体的差异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此,该文立足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就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业转移过程中污染扩散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内陆地区不具有承接高污染产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是否就意味着污染转移?对于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制造业转移的规律和动力,然后运用该理论模型,针对两个企业案例进一步分析验证制造业以并购、合资和合作等方式转移,能提高中西部地区污染企业的技术和制造规模,有效降低上游地区的污染程度,从而减少上游地区污染扩散导致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从县级经济体的水平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是否发生"飞雁"模式的转移。我们发现,产业聚集的效应在2004年以前一直发挥着促使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重要作用,而在这之后该效应的效果逐渐下降,表现为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移转的趋势。此时,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和要素成本的提高逐渐成为诱致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7、1999和2003年中国各省制造业规模及其相对水平的数据,利用MapInfo软件做出不同年份制造业空间变化地图,来体现中国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集中,并使用一个量化的指标——复杂度来分析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北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逐步向东南沿海少数省份转移集中,各省份之间制造业发展的差异趋于不断扩大;29个制造业工业行业的复杂度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复杂度可以作为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转移有愈演愈烈之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制造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应该借国际制造业转移东风,向制造业强国跨越.  相似文献   

7.
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江苏制造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世界制造业深受成本、技术、管理、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转移。其中影响制造业转移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世界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通过寻求价格优势,遵循着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梯度转移规律。江苏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产业发展优势,但是,近年来江苏制造业的瓶颈不断显现,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江苏制造业需要重新定位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以接受世界制造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区域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变化,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已逐步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转移,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调整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祖国大陆。从目前的状况看,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有利条件。但中国的差距和劣势也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后发劣势和制造性后发劣势。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些后发劣势,中国也就无法建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相似文献   

10.
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深、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加快实施“产业双向转移”,在积极、合理承接国外相对先进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主动加快向国外的产业转移,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结构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1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称,就全国而言,目前中国工业没有“夕阳产业”,从最传统的工业部门到先进制造业的各个部门,所有的工业部门在中国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谈论中国制造业中的“夕阳产业”向其他国家大规模转移,还为期过早。  相似文献   

12.
吴海民 《发展研究》2016,(12):51-57
近年来制造业空心化使得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世界工厂全球迁徙现象的考察,发现具有垄断竞争特征的制造业在短期内的低盈利性生、长期内的利润趋零、以及自身过度繁荣诱发的“荷兰病”,最终使得制造业走向空心化.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高端制造业加速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加速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及TPP和TTIP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巨大冲击.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冲制造业用工成本的上升、提升产业附加值率先迈向“第四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第四利润源”、防治“荷兰病”以避免制造业“脱实向虚”、推进国际产能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化解TPP和TTIP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应对制造业空心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周谦 《江南论坛》2005,(9):11-12
当前,无锡新区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型期:从社会形态看,正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市一元结构转型;从产业形态看,正从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向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从增长方式看,正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转型;从发展优势看,正从依  相似文献   

14.
张廷银 《经济师》2004,(5):30-30
尽管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潜力和能力 ,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 ,无论从综合国力 ,还是制造业本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特别是原创性制造能力上看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文章指出 ,从目前看 ,还存在六个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承东启西极其重要的经济纽带,长江经济带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是中国的“制造工厂”,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重点,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利用核密度分布和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分布和动态演进进行了分析,发现11省市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整体较低,有向低水平收敛的趋势,两极分化严重,从稳态分布看,短期内将保持较大差异,难以实现均衡。再从服务化中间投入和服务化水平两个维度对11个省市的3大类制造业进行了分类,发现沿长江经济带从下游至上游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提出了“三步走”的梯度推进路径,并结合上、中、下游的产业、资源和交通等特点,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梯度推进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叶檀 《商周刊》2013,(13):7-7
产业转移,最好的结果是,中国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成为服务、设计、研发基地。最糟的结果是,中国被排挤出下一轮产业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借助产业转移理论模型,提出了“核心区产业能否转移”“按什么次序转移”“以什么空间模式转移”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的三位数制造业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在转移次序上,按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高替代弹性产业先转移,低替代弹性产业后转移;在空间模式上,低替代弹性产业呈现等级扩散模式,高替代弹性产业呈现扩展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刘振中 《经济纵横》2021,(10):59-69
近年来,如何推进产业向东西部地区转移、避免过快过多向外转移,进而形成国内大循环格局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围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供应链协同组织关系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制造业吸引力的路径机制,对中西部地区8个地级市、11个大行业、24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缩短产品或原材料空间距离、提供专业平台服务、增强服务可获性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通过提升服务效率、集聚服务配套、深度融合制造业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提升制造业效率;通过发挥关键环节供应链核心带动作用、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配合区域互济互补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增强制造业粘性;这三种方式都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还有较大短板和困难,如存在重转入制造企业要素配套而轻生产性服务配套供给、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环境有缺陷、生产性服务业与转移制造业不适配、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推进制造业转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机制和加大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制造业环境成本的实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环境成本大,并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增加.由于环境成本没有内化于产品价格之中,每年大量制造业产品净出口意味着财富向外转移.为此,文章建议我国内化环境成本、加强制造业新型化改造、加速产业升级、鼓励一些制造业向低产业梯度国家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