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员工激励的一般模型入手,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了基于相对业绩的员工激励模型,并分析了其对最优激励契约的影响。理论上,纳入员工相对业绩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2.
从员工激励的一般模型入手,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了基于相对业绩的员工激励模型,并分析了其对最优激励契约的影响.理论上,纳入员工相对业绩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竞争性领域政企分开不到位,需要通过建立"社会信托投资基金"实现政企分开的目的。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容易产生基金管理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本文根据我国当前基金管理激励合同的规定,通过基金管理费率和业绩指标两方面综合评判激励合同的最优性,得出最优的基金管理人激励合同需要作出以下两方面的调整:第一,基金管理费率应该从固定费率制改为浮动费率制;第二,业绩指标从绝对业绩指标改为相对业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高管人员都采用了年薪制的激励方式,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确定合理的业绩基数成为影响年薪制激励效果的主要问题。文章对此设计了基于联合基数法的年薪制,并指出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借此能对企业的高管人员的激励以及企业业绩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证券监管人员报酬激励合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虑证券违规行为罚款额和监管成本不确定条件下,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建立了证券监管人员报酬激励合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我国证券监管人员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报酬激励合约的有关特征和相关解释。同时也分析了实施报酬激励合约的代理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刘雷  刘冬  李南 《企业经济》2008,(3):47-49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建设项目动态联盟中总包商对分包商的激励模型;通过比较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激励模型的解,分析了总包商与分包商的特质、外生随机变量及其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激励报酬强度系数的影响,并对激励模型进行了拓展研究;通过模型分析及结论,提出了建设项目动态联盟中设计激励机制必须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模块化与知识员工激励——一个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员工的激励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问题,但由于知识活动难以监控和测度的特点,传统的激励机制对知识员工而言效果不佳。模块化是广泛应用于欧美制造业的产品设计方法,应用于KM中的主要作用是将大型的复杂的知识体系分解相对简单、小型的独立模块,从而使小型长期的合作团队成为独立的企业基本知识活动单位。这种分解有利于产生一种基于利他合作的知识员工激励机制。本文构建了三个博弈模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别解释了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知识员工的理性选择是不提供知识;小型团体中,只要参与者具有一定的耐心,依靠非正式的规则就可以理性地实现难以移植到大型群体的利他主义合作;长期合作的团队比短期的团队更容易实现合作。  相似文献   

8.
基于业绩评估的高级管理层激励控制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给出了基于业绩评估的高级管理层激励控制模型,其核心在于,建立企业经营绩效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关系,并以企业经营业绩为基础,给出管理层薪酬确定的业绩评估的绝对业绩评估模型与相对业绩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9.
曾令波  黄承锋 《物流技术》2007,26(11):143-146
讨论了在基于VMI的供应链中,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如何应用信息甄别模型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甄别模型并分析了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况下的最优合同,为零售商制定有效的激励合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Weitsman提出的激励引导模型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经营目标确定不准确问题。该模型既能促使拥有信息优势的经营者提供准确的经营目标,又能使经营者尽最大努力多完成任务,但模型存在着激励不够灵活、激励和惩罚系数不易确定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本文根据激励引导模型的思想,设计了非线性的改进型激励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原模型的不足,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employees perceive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measure properties (noise and distortion) on the efficacy of incentive contra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surveys 98 employees at middle and lower levels of U. S. firms across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employees perceive noise and distortion in performance measures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overall efficacy of incentive plans. Specifically, employees perceive that incentive plans with less noisy or distorted measures attract better employees to their firms. However, employees do not perceive lower noise or distortion in performance measures to motivate more effort in their work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selection effect of incentive plans. Thes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measure properties in the U. S. incentive contracts and provide evidence regarding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2.
论文运用定性的方法对在泰华人企业家或管理者的激励思想导向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采访11位在泰国经营企业的老板或管理者,对其激励思想在内容、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进行探究,并用思维导图进行线索分析发现,被访者对激励思想有共识,也有差异。被访者认为公司应满足员工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强调公平和薪酬在激励员工时的作用。但在一些激励思想上,被访者观点存在异同,如薪酬的发放形式、采取奖励还是处罚、注重提升能力还是职位晋升、员工怎样才是尊重管理者、赢得员工归属感和关爱员工等。基于此,论文给予管理者和员工一些激励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情感激励是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激励实现人性化管理,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实现员工与企业互利共赢。论文就如何将情感激励机制应用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国际经济领域中,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整体的满意度较低,在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有较多问题。基于此,要注重对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全面扩大人才在企业工作中的参与度,提高企业综合发展成效。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影响因素后,借鉴委托代理理论并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放宽了假设条件,以便能更准确地反映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所有者、团队主管、知识型员工之间是三层委托代理关系,讨论了非对称信息下企业、团队和员工均为风险中性,企业风险中性、团队和员工风险规避两种不同组合情况,分别设计出了有针对性的最优激励机制,并提出了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胡海滨  张莹 《价值工程》2012,31(31):140-141
激励问题一直是公司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公司激励问题,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公司的效益。基于博弈论的视角,从所有者与经营者、经理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三个方面,运用囚徒困境模型、克瑞普斯—威尔森声誉模型、智猪博弈模型,探析公司激励问题,并据此提出合理化对策。同时为其他研究者研究该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和特点,对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现状做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激励对策: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造学习型组织;构建合理的薪酬激励模式;建立合适的绩效考核制度;突出工作激励和个体需求差异激励。  相似文献   

18.
涂煜栋 《价值工程》2014,(14):135-136
本文从报业企业和员工特征分析开始,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分析报业企业员工薪酬激励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智伟 《价值工程》2014,(7):180-181
本文以"80、90后"和"知识型员工"两者的交集为研究对象,提出新生代员工的定义,在对他们人格特质和与众不同的激励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对新生代员工激励方面应该转变思路,摒弃传统思维方式,努力寻求企业和新生代之间的契合点,满足需求,对症下药,达到激发他们潜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