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绿色成本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在国家所提倡的“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环境下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确立成本核算体系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包括了在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领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有益经验的同时加快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构建节约型高校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是构建节约型高校的不可或缺的方面。要促进节约型后勤建设,就要做好理念更新、制度革新、文化创新,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勇于开创节约型高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推进高校管理实践创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校园是高校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建设节约型校园需要依靠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观念创新是前提,制度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培养公众的节约意识、建立和完善节约型家庭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鼓励家庭节能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分析总结发达国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充分调动企业、社会和家庭参与节约型家庭建设积极性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得出加快我国节约型家庭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索节约型酒店建设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节约型酒店建设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绿色酒店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节约,”强调在规范管理与优质服务中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酒店业在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和水电使用方面的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创建节约型酒店关键是节能降耗、循环利用资源,这就需要改革硬件,提高设施科技含量,引导节约型消费,强化制度管理。  相似文献   

8.
建设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探讨节约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分析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必要性,指出了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建立节约型财政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存在巨大的浪费,主要表现在能耗、基本建设和私有化三方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失灵、意识模糊以及制度、技术等因素都包含在内,因此,我国应从意识、决策、制度、技术四方面入手,尽快建立节约型财政。  相似文献   

10.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经济规制理论框架,以无任何规制的情境为基准,比较研究要素型环境税、总量型环境税、总量型环境税/补贴、产出型环境税及集体罚款机制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性。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检验五种规制机制与无规制情境下,农业面源污染者与规制者的博弈行为,并基于效率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对五种规制机制进行优先级排序。研究发现:环境税规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要素型环境税、总量型环境税和产出型环境税优于污染总量型环境税/补贴和集体罚款机制,要素型环境税和产出型环境税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二者显著优于总量型环境税机制,而集体罚款机制优于污染总量型环境税/补贴机制;集体罚款与污染总量型环境税/补贴机制与无规制情境之间无法进行比较,前两者虽然规制效率高于无规制情境,但规制稳定性很差。  相似文献   

12.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当今时代,民众的环境权利意识不断提高,享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优美的环境等等都在逐渐被权益化。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制度上的保障是人们环境权益受损后的惯常思维。然而,作为环境权益存在基础——环境要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变化性等特征,这最终使得环境权益成为人们广泛的、不确定的权利和利益。若使民众环境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必须借助环境标准使之得以量化,这缘于环境标准科技性和法律性的双重特征。为此,在具体内容、制定程序、配套工作以及环保法律规范细化等方面,强化环境标准,量化环境权益,使之具有法律上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5-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静态和动态短面板模型分析经济密度和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经济密度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人口规模扩大会抑制污染物排放;不同等级城市经济密度、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方向一致,但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前期污染排放对当期具有正向影响,环境污染物排放存在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水平、工业产值占比和对外开放也是影响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但各指标对三类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据此认为,在综合考虑城市具体空间区位条件下,人口适度集聚,提高城市经济密度,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强环境监管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策略互动行为究竟是"逐顶竞争"还是"逐底竞争"?基于我国29个省(市)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地方政府竞争对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意味着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呈现出"逐底竞争"特点。(2)引入环境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交互项的研究表明,环境分权对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意味着环境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逐底竞争"被弱化,"逐顶竞争"被加强。(3)考虑地方政府竞争和环境分权其他表征方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表明环境分权改革是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河北省环境教育的问题和现状,强调了在河北省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理论和理性方面对环境教育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提出了若干加强环境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受托环境保护责任"理论从需求和供给的视角分析环境审计动因,以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规模为标本诠释环境审计需求,以我国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为标本诠释环境审计供给,以我国环境审计案例为标本诠释环境审计需求和环境审计供给之间的契合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环境审计需求强烈,环境审计实践将更加有赖于环境审计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环境审计服务的供给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幅度提升环境审计服务供给能力是推进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利用1989~2009年省际投入产出数据,分析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1989~2009年间我国整体环境无效率值为0.1684,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1251,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4.3%,是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2)在分析期间我国环境无效率呈现出中间低、两端高的特点,2004年之后与污染排放相关的无效率值出现了大幅度反弹,是导致近期环境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3)区域间经济环境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较为和谐,但中西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且中部和西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层面;(4)在分析期间中国不同地区环境技术效率呈现出从发散到收敛的特征,主要与东部和中部环境技术效率近期的下降有关。最后,本文结合分析结果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把我国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与环境保护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性地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指出了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与环境保护实施不协调的若干具体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是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频次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环境保护确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也是建立在大量经济投入与付出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环保经济效益却是直线式地越来越差,不过,环保人本效益却无大幅度的扩增,此外,新型的海洋污染之类的事件也不容忽视。最后,针对治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环境规制、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径向非角度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9年之间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部门的环境技术效率值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同时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变和规模效应,并对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值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环境规制、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正向作用,而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一阶滞后项则起反向作用,所有制结构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