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最近就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问题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审批环节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严把审批前国资评估及确认关;加强外商投资企业中方国有产权的管理,并着手  相似文献   

2.
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是世界各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策略,亦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惯例。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从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实践出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注意创造条件,逐步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3.
国家经贸部最近推出外商在华投资的十大优惠政策,其中包括:一、允许外商以货币、机器设备、原材料、运输工具等实物,以及工业产权(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财产作为资本投资;二、政府对外商以实物投资的设备、器材、原材料和以货币投资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的设备及其他生产用物资的进口,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工商统一税;三、允许外商在除了小及国家安全的有关部门,影响国家传统出口产品和外国政府有进口配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对外商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其中开放度变化较大的是第三产业领域。这将导致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较大幅度增加,投资比重上升,相应地,外商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投资比重会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5.
葛秋颖 《特区经济》2006,(1):282-28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多,FDI地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采用2002年的相关数据,对影响FDI在华区域分布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当前我国FDI区域性分布与各地区的经济实力、投资环境、人力资源有关,而平均工资对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没有影响,说明外商在决定向各地区投资时更关注的是软环境因素(市场潜力、投资环境等)。文章最后根据这些影响FDI在华区域分布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北京81家外资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发现市场规模、市场增长、政治和经济稳定是影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劳动力成本、劳工素质、仿效或领先竞争对手也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产品运输成本和基础设施也在外商的投资区位选择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政府的激励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在外商的投资驱动中并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外商在华投资新动向思良近期,许多外商调整在中国的投资策略,由合资合作经营逐步转向“嫁接”国有企业进行改造的股权投资。据认为,这是当前外商在华投资的一个新动向,也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国营企业改革过程中吸纳外资形式的一个新趋势。中国吸纳外资“嫁接”改造企业早...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关方面最近正在加紧制定鼓励外商投资民航业的新政策。新政策的优惠之处主要体现在有关管理机制及在外资项目选择方面将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包括吸引外商投入到有竞争性、有商业利益的项目中(单一项目亦可),同时管理机制将努力向国际接轨,允许外商更多地参与到投资项目经营管理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多集中于飞机和发动机维修、飞行模拟器、航空油料、航空食品,而飞行区、航站楼等机场主体设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还不够,特别是外商整体投资机场建设还是空白,而后两项从发展角度看极富潜力,对外商投资而言,也具有较高的回报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近几年来的有关数据,本文对外商投资于浙江的部分污染密集型行业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浙江吸引外资过程中外商确有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倾向,对此用相关理论进行了解释,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四、华商资本对外商企业的附股活动如果买办只是由于受雇于外商,便在外国人的庇护之下,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威风,那么投资于外商企业,和外商融为一体的华商,当然就具有更加特殊的身份和威风了。因此,早在我们当前所讨论的时期里,许多华商便已找寻机会,投资于外商企业。外商对于精通商品流通渠道、市场行情、行帮会馆规章、金融周转习惯和风俗人情的华商,当然也乐于招揽利用,因而双方便在资本投放上结合起来。最便于附股于外商企业的人物,首先当然是那些和  相似文献   

11.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考察了我国2007-2012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CDM项目数量,借鉴离散型非线性模型——负二项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对CDM在中国区域分布结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区人均GDP、电力消费、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外商投资对CDM项目分布结构存在影响:地区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CDM项目分布存在负向影响;电力消费对CDM项目分布存在正向影响;外商投资与CDM项目则存在非线性U型关系。最后,从我国碳减排、碳交易市场建立方面给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与大规模的出口和FDI的吸收相比,中国OFDI还处于较低水平。文章基于企业对外出口与直接投资的模型分析,考察东道国生产的固定成本、工资水平、市场规模以及跨国间贸易成本和企业生产率等多种因素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采用中国与29个国家(地区)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些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要实现对外特别是对发达国家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还尚待时日,企业应该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进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生产结构等方面做出努力,政府需要在构建与东道国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走出去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来源于加入WTO后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繁荣的中国式"荷兰病"理论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式荷兰病通过"支出效应"、"资源转移效应"、"人民币汇率效应"、"体制惰性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等对中国外来直接投资的诸多影响。文章实证研究发现,持续、大规模涌入我国的外来直接投资不仅投资产业和流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式荷兰病和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文章最后建议制定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及时赋予外商投资企业以国民待遇,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切实鼓励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羁绊和纠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鑫  蒋毅一 《特区经济》2012,(10):182-184
本文着重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负面影响,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现状,然后重点阐述了其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羁绊: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不合理,在三次产业各自内部分布不合理和在我国区域分布不合理。最后针对此种状况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丘璐  王玮  王红 《特区经济》2009,(5):252-253
外资并购的立法是否完善,不仅关系着市场结构的变化,更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本文首先对我国外资并购和立法现状进行阐述,其次分析外资并购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弊,同时,提出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在外资并购的监管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的相关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scenario of Russia’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ormed as part of macroeconomic forecasts by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ssia based on the developed method. Trends in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ave been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prospective large-scale investment project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ssia and its regions has been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章良 《改革与战略》2012,28(3):135-138
文章利用1997—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三产投资的比例的变动对中国产业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存在长期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顺畅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均有了极大的发展。文章利用计量模型对FDI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mploys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in-difference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exus in China. It combines a firm-level dataset with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statistics at city-level.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ring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all of the output of foreign firms in general and the shrinking of 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 in cities with heavy emission reduction pressure in particular.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location choice of foreign investment changes as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at city-level vary. Finally it is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elps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hence contributes to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certain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major mining 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ase of Papua New Guinea. It goes on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that such projects can mak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rectly through their contributions to government revenue. This paper reviews existing evidence on the linkage effec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mining 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presents as new evidence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n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major mining projects in Papua New Guinea. Considerable support is found for the proposition that such projects tend to perform as enclaves, having only weak direct links with host national economies. This paper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applying fiscal arrangements which can be expected to appropriate a large share of the mineral rent from intra-marginal mining projects while preserving the incentive to invest. Fiscal arrangements of this type are being applied in Papua New Guinea and are indeed able to capture very large benefits for the countr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enclave nature of large-scale mining projects is consistent with their making large contributions to progress towards national objectives, an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iven the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fiscal arrangements, this conclusion can be extended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