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而西方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外生的技术冲击,经济波动的任何结果都是最优的。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深刻阐述了经济周期波动的运动机理与本质特征,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而西方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囿于其基本立场、历史观与方法论,只是在表面上描述经济周期的运行,未能真正揭示经济周期运行的本质规律。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深化对于经济周期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深化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需实现关注重心的转移———从"核心是什么"到"核心何以可能"。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路,要注意区分"修正"与"补充"这两种方式的区别。研究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何以能够创立剩余价值理论,何以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何以能够确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质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具体形式或发展形式。马克思批判了唯心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机械的社会机体发展观,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开放性与历史更替性、创造性相辅相成的辩证角度,全面阐述了社会机体发展规律和发展观。恩格斯也阐述了关于社会历史运动是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合力的思想。这是对社会机体、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和新发展观的新发展。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形态的理论具有高度原创性和当代价值,并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最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济制度。制度分析是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运用这一分析方法,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两权分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和理论,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对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一是由于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甚至同一社会的不同国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因而创立揭示中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特殊规律的中国经济学符合经济学创立的理论逻辑;二是由于经济学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甚至同一社会的不同国家,于思想史上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论体系,因而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特殊经济规律为目的来构建中国经济学,符合经济学演进的历史逻辑;三是由于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中国实践就需要中国经济学分别揭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因而把富起来和强起来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理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或者单独把强起来发展阶段的经济理论构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符合经济学创立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6.
再论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及其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但是,不能由此说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个体系的马克思经济学,其核心就是它的主旨或者实质,而不是其中的某个具体的理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即发展规律。由此可见,克服将马克思经济学的具体理论等同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片面认识,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创新和发展来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经济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时代性缘于它是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考察。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对比较优势理论与世界产业转移、贸易与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等仍然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从方法论比较上看,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采用的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总体动态方法,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采用静态分析,侧重个体和纯粹经济技术问题研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排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的科学性,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也决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都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资本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区域。依据马克思经济学有关资本概念及资本理论的讨论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预付货币资本的内涵、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资本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积累与竞争的资本性质这三方面内容的层层推进和深入解析,科学地揭示了现实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无疑,这对于指导我们研究当前的社会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的《资本论》,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但在分析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特征时,往往与未来的共产主义作对比,从而对共产主义经济作出了许多重要的预示。马克思的这些预示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不是从想像出发来描绘未来社会的虚构图景,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当然,由于马克思没有可能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不可能对共产主义经济作出详细而具体的分析。但这些原则预示,关系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命运,是极其宝贵的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始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在《资本论》与其他科学著作中,马克思广泛地研究了经济发展问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和特殊形式,形成了内容丰富、系统、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流通费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是其流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交易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于100多年前,客观上受到他所关注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限制,受到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学术发展的限制,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在某些方面需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变化进行创新与发展。1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需要创新马克思提出的流通费用是指资本流通的各项费用,按照这些费用的性质,可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相似文献   

12.
从生产力层面考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发展经济学著作。本文把马克思的《资 本论》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作了比较研究,马克思研究了现代部门形成过程中的资本积累问题,研究了农民被 剥夺土地后被迫进入现代部门就业,研究了机械化和工厂制度的建立过程,但是马克思的兴趣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因而作为发展经济学理论处于不发达的状态。马克思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远比刘易斯的理论丰富,至今仍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刘易斯只从生产力层面研究了二元经济,忽视了生产关系的研究,因而存着一些理论缺陷。对经济现代过程的研究,无论是只从生产关系层面进行研究,还是只从生产力层面进行研究,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3.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马克思危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当前三种典型反对意见的检视可知:在理论创作和文本编辑上,马克思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自始至终予以重视,恩格斯的编辑很好体现了马克思的意图;在理论推导和经验表现上,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推导条件非常现实,经济危机直接原因的多样性不能否定它在危机理论中的基础性作用,它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避免的规律。在马克思危机理论体系中,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总体矛盾,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发展了的形式,构成相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基础原因。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重大意义在于,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性的基础,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资本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纯理论争论的核心领域。依据马克思经济学有关资本概念及资本理论的讨论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预付货币资本的内涵、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资本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积累与竞争的资本性质这三方面内容的层层推进和深入解析,科学地揭示了现实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无疑,这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在萨伊的"三要素"论基础上,以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了生产者决策模型,把资本主义生产仅仅看作是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认为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理论分析上,用单纯的使用价值(效用)生产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规律,否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马克思则从商品出发,运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指明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并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在早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关注更多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后来马克思逐渐远离了通过危机促发政治事件的灾变式革命的想法,转而在资本主义长期发展趋势的视角下探讨危机理论.从揭示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角度来看,可以把马克思的危机思想理解为一种“崩溃论”意义上的理论.但马克思所说的“崩溃”,是当一切矛盾都展开了、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生产关系的外壳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时的结果,而不是具体因素造成的特定危机必然导致“崩溃”.  相似文献   

17.
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是经济发展理论两大分析范式之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视制度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马克思经济学正确阐释了经济发展中制度结构与制度变革问题,确立了科学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利用制度分析工具,提出了结构刚性和制度刚性;激进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将制度分析与阶级分析结合起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将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度分析框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继承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基本硬核,吸收其他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积极成果,努力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宏观性的货币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货币理论基础之上的。对货币而不是产品的追逐,使资本主义成为货币经济而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交换经济,货币在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其量的变化决定着市场经济运动的方向。从马克思内生性的货币理论出发,可得到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而短期则不断波动的结论。所以,客观认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不仅对正确理解马克思宏观动态性的理论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和货币调控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对利益关系的探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马克思将劳动成果的分配溯源到生产条件的分配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实践者为实现利益兼容基础上的国富民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当前 ,对体制改革与利益兼容问题 ,从侧重问题的对立性向同一性转变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20.
王恬 《发展研究》2002,(3):42-43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即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但首先是一个学者。他提出这个论断不是因为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揭示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