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蔬菜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农民对无公害或绿色农药的使用意愿是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对山东省293户菜农进行实地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菜农使用无公害或绿色农药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实证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程度,计量结果显示:对国家禁用农药了解、技术培训、喷洒农药的蔬菜对人体健康影响、儿童数、蔬菜种植面积、对蔬菜安全的关注程度、政府绿色补贴这7个变量对菜农的使用意愿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网上不少公众号转发了题为"中国98%的茶都有农药残留,各大茶叶品牌纷纷躺枪"的文章。文中称,目前中国市面上的茶叶大都喷洒农药,因此"喝茶等于喝毒"。事实果真如此吗?茶叶上"喷洒了农药"与"农残超标"是同一个概念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茶界唯一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大力推进,广西区的蔬菜种植面积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增加,蔬菜特别是反季节蔬菜生产,在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不太熟悉的蔬菜生产,尤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不管是农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还是广大农民,都深感知识贫乏与经验不足。如桂北三江县前些年在发展秋季法国细刀豆生产时就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农民喷洒农药后杀不死害虫、病  相似文献   

4.
家畜因误食了有毒植物、喷洒过农药的蔬菜,或因饲料调制不当等,可引起急性食物中毒,应尽快采取救治措施。1.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发现家畜中毒,首先要清除或远离毒源,用咽部物理刺激,也可用阿扑吗啡、藜芦碱等催吐,还可进行外科手术,取出毒物;二是根据具体情况灌服温水、1%~2%  相似文献   

5.
许多细心的农民都知道,喷洒农药时的天气不同,喷药的效果有时也会大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天气喷洒农药效果最好呢?农药的喷施效果大都与温度、湿度、风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农药的种类不同,利于药效发挥的温度也不相同。例如:在20℃-30℃范围内,使用敌敌畏、乐果、敌百虫、乙酰甲胺磷等喷施效果较好;而杀灭菊酯、石硫合剂等农药在15℃-25℃范围内施用效果则较好。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药效的发挥或降低药效。因此在喷洒农药前最好应先弄清该药药效的最佳发挥温度然后再适时喷洒。二、天气炎热时,一般选择气温较低时施药…  相似文献   

6.
菜青虫是蔬菜生产的大敌.它取食植物叶片、花和果实,严重时能把叶片吃光.同时被菜青虫咬食过的伤口,易被软腐病菌侵染.导致病害流行.所以,防治菜青虫很重要.而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使用化学农药,农药残留量较大,影响人体健康.下面介绍九种无公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从作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小小的枯草芽孢杆菌能成为蔬菜菌核病的克星。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用生物防治方法治疗蔬菜菌核病已取得成功。日前,这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防治方法通过了省级鉴定并被列入黑龙江省重点推广项目。蔬菜菌核病是在高温多雨高湿环境下极易发生的一  相似文献   

8.
所谓无公害农药就是指用药量少 ,防治效果好 ,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毒性小或无毒 ,要求在外界环境中易于分解 ,不造成对环境及农产品污染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具体地说 :就是在施用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时 ,只能使用无公害农药 ,每亩用药量必须从实际出发 ,通过试验 ,确定经济有效的使用浓度和药量 ,不宜过高过低 ,一般要求杀虫效果90 %以上 ,防病效果80 %以上称为高效农药 ;使用(LD50)致死中量值超过500毫升/公斤体重的低毒农药 ;采收的商品蔬菜要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使其农药残留量务必低于国际规定的允许标准什么是无…  相似文献   

9.
塑料大棚保护地是一种人工小气候 ,内部环境与大田中全不相同。在塑料大棚蔬菜发生病虫害时 ,选择和使用农药应同大田有所区别。正确的选择和使用农药对及时有效地防止病虫害蔓延 ,减少用药成本 ,减少蔬菜上农药的残留量 ,减轻环境污染 ,减轻不当操作对人体直接的危害 ,对蔬菜的高效生产和保护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一、农药的选择棚内蔬菜病虫害出现时 ,应对症下药 ,不用失效、劣质农药。对于一些剧毒农药和一些高效低毒但残效期长且有积累中毒现象的农药应严格禁止在大棚蔬菜上施用。二、用药大棚蔬菜除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外 ,还要注意安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由于消费者食用带有残留农药的蔬菜瓜果,导致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由此,专家认为应当重新唤起人们对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再度关注,而科学施用农药是解决蔬菜农药残毒的根本。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农药防治虫害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施用农药的大国,每年常用农药达150-160种,用药量约20万吨左右,每年有近3亿人直接接触农药,农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行业。据天津市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站的负责人介绍,农药施于农作物上只有10%-20%被农作物吸收,其他的农药则被散落在土壤、水及飘移到…  相似文献   

11.
芦笋质地细嫩,营养丰富,有鲜美芳香的风味,膳食纤维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一种名贵的蔬菜.济南市章丘区在芦笋病虫害防治上,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采用太阳能杀虫灯、黄蓝板、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等方法防治病虫害,大大减少了用药次数和数量,保障了芦笋品质安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芦笋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据悉,已占我国农药总产量12%的生物农药以及其他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技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环境保护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大面积使用昆虫性激素防治虫害,我国部分菜果产区的化学农药使用减少了.10%~30%;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物理诱杀害虫的技术已在我国31个省的水稻、棉花、玉米、蔬菜的农田和果园开始得到大面积推广,主要害虫为害率大大下降;植物源农药在菜、果、茶、棉等生产基地的推广应用和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在蝗区的大面积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约中毒和环境污染事故屡有发生,给农业生产、人们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损害。据统计,经常与农药“亲密接触”的农民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每年都有5万~7万起,农药中毒有的是因为食用了含高毒、高残留量农药的蔬菜引起的。农药残留过高而造成的中毒事故,只是暴露出来的问题的一个侧面,而一些农药在人体内积蓄引起的慢性中毒,对群众健康的潜在性威胁更大。国家质检总  相似文献   

14.
正专家表示现阶段农业生产中不打农药不现实前不久,某地蔬菜被媒体曝光喷施高毒农药,农药再度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网络上,毒豇豆、毒生姜等农产品安全事件引发强烈关注,其中许多与滥用农药、违法使用高毒和剧毒农药相关,致使消费者对"农药"二字产生恐慌,甚至"谈药色变",把农药和"毒药"画上等号。曾遭遇"乙草胺"风波的昌平草莓,眼下已进入成熟采收期,"农药"这个敏感字眼更是成了采摘游客和园区管理人员之间的一道"梗"。连日来,已有不少市民来园区尝鲜儿。面对  相似文献   

15.
<正>田大田农作物中"机器背着人"喷雾作业最常见的就是采用大田喷杆喷雾机进行喷雾作业。这种自走式喷杆喷雾作业方式效率高,农药沉积分布均匀,不仅适合大面积农田的病虫草害防治剂的喷洒,还适合植物生长需要调节剂的喷洒,是一种理想的适合大田作物的喷雾技术。根据喷杆型式不同可分为横喷  相似文献   

16.
“无公害”蔬菜即人们常说的“绿色蔬菜”或“放心菜”,即农药残留量不超标、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有害病原微生物不超标的商品蔬菜。“无公害”蔬菜并非不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但是要保证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或国际上规定的农药残留极限,使蔬菜产品真正成为安全、营养、健康食品。  相似文献   

17.
<正>傍晚,家住北京天通苑地区的市民周文娟登录电商网站,点击鼠标,订购了几斤水培蔬菜,次日便有快递员送货上门。"我已经连续一个多月买这种水培菜,感觉它非常干净,几乎不用洗,不像一般的蔬菜沾着泥土,而且据说这种菜在全封闭的室内环境生长,没有病虫害,不使用农药,有利于健康。"她说。周文娟所购买的水培蔬菜来自北京东南六环外的一座"植物工厂",这座总面积一万多平方  相似文献   

18.
<正>"我家这块地种了20多年甘蔗,螟虫每年都有,近几年尤其严重,喷洒农药效果也不明显,产量还是会大大减少。一只、两只、三只……你看这甘蔗怎么正常生长呢。"甘蔗螟虫造成的危害让广西南宁市吴圩镇坛白村蔗农梁文达苦不堪言。每年春天甘蔗刚长出幼苗,在我国的西南,2000多万广西蔗农就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相似文献   

19.
<正>让每一位百姓都能够获得信贷支持,让信用和人品产生价值,是寿光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实践的真正内涵航拍寿光,一排排银色反光膜铺设的蔬菜大棚闯入镜头——这里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模式的发源地,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走进寿光,一个个挂有金色"文明信用户"荣誉牌的民宅映入眼帘——这里信用有价,文明守信之人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20.
应该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利用物理防治,合理应用化学防治,优先采用生物防治,从而将蔬菜病虫害损失尽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