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对由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劳动的服务期作出约定。这一规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只要你对职工出资招用、培训或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如分房等,可以对职工约定服务期。所谓服务期,就是  相似文献   

2.
评析《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A公司出资送林某参加技术培训,符合约定服务期的条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七规定: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双方另有约定的,从  相似文献   

3.
俞光华  余琛 《人力资源》2006,(19):26-27
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法定条款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内容。由于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可能时所有问题都作出明确规定,遇到具体情况就要遵循“有法定从法定,没有法定从约定”的法律原则。只要条款不违法,并非为法律法规所明令禁止,约定条款与法定条款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从最近几年劳动争议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法定条款在执法人员的监督下已然不成问题,引发劳动争议的罪魁祸首往往是约定条款。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劳动合同中约定条款的把握,减少劳动争议的出现,避免可能败诉的劳动纠纷。约定条款通常包括试用期、服务期、竞业限制、商业秘密、合同生效条件、合同变更或解除、经济补偿、经济赔偿及支付方式等内容。本文针对试用期、服务期和竞业限制这三个最容易发生争议的问题,谈谈企业应该如何注意避免劳动纠纷。  相似文献   

4.
服务期是现代劳动合同中的重要制度,我国《劳动合同法》只规定了能够约定服务期的一个条件,即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此规定约定性太强,法定性不足,放大了服务期的单向性,应当设置服务期的期限限制,明确专业技术培训的范围,增加约定服务期的条件,在劳动合同期满而服务期未满时有效均衡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5.
试用期是劳动合同中重要的条款之一,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互相考察彼此认可的一个重要阶段,《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的订立、期限、解除都作出了比较严厉的限制性规定,用人单位对试用期条款应当特别谨慎。本文总结了劳动合同试用期极具争议的几个特殊问题,并对《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分析《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在劳动合同订立形式、试用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章制度、服务期、竞业禁止、违约金等方面的风险,并提出可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分析《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在劳动合同订立形式、试用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章制度、服务期、竞业禁止、违约金等方面的风险,并提出可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违约金作为处理违约责任的一种主要形式,一直是劳动合同实践中最敏感、最复杂、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新近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从法律层面上统一了违约金制度,结束了地方立法中对此"各自为政"的局面。本文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全面剖析了《劳动合同法》关于违约金制度的规定,分析了在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服务期、竞业限制等情形下如何正确应用违约金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于《劳动法》第二十条、《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和第八十二条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九条和第十一条等条款当中,上述条款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含义、签订条件、法律责任等作了较为具体、全面的规定。但在具体运用时经常出现理解和适用上的问题。本文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律适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0.
浅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第14条是该法颁布实施前后引起社会争议最大的条款,该条规规定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在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比《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更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导致众多企业对该条法律规定有所抵触。文章通过阐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立法意义,比较《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的不同之处,并解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以期修正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失偏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齐冰 《价值工程》2010,29(10):254-254
现实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往往混淆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以致其应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本文简单介绍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  相似文献   

12.
郭占霞 《价值工程》2014,(25):199-200
劳务派遣是近年我国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而引进开发的新的人才服务项目,是一种跨地区、跨行业的新用人方式。一方面它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但另一方面,使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本文依据现行法律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分析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切实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该条款在制定时就在立法者之间以及学者之间产生了极大的争议,不少大企业也为了规避该条款而紧急裁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本文认为这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定位、我国的国情因素以及立法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刘炯  郭占霞 《价值工程》2014,(2):147-148
《劳动合同法》是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法规。本文作者就劳动合同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对策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特别受社会关注的一部法律,尤其是其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更是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虽经过两年多的实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仍然非常低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推行始终处于低效率运作状态,这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影响非常之大。本文通过介绍《劳动合同法》颁布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实施状况并分析其成因,提出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若干举措,以期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真正成为我国劳动合同关系的主流,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概念、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特有特征、动合同违约责任承担方式等,最后针对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司法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具有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时间不固定及临时合同工用工多等特点。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必备条款进行了增减,对违约金的设定作了限制,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定范围等,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带来了很大影响,让劳动合同管理作为企业规范合法用工的制度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文章结合笔者工作经历及其对所在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认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有施工企业长期以来在劳动合同管理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我国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文章结合笔者所在公司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推动公司的人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This qualitative study analyzes Chinese-Ghanaian employment in trade as an example of South-South cross-cultural labor relations. Based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employment practices and labor conflicts are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equity. The analysis is guided by a process model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at has been adjusted and extended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dimensions of foreignnes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fter briefly introducing the situation in Ghana we elaborate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foreignness, employment relations are conflict prone because of contradictory equity expectations of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We discuss how Ghanaian employees perceiving their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s violated attempt to restore equity by means of voice, silence, retreat or destruction and often fail due to lack of mutual cultu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We conclude that exit in contrast to expectations is a viable option for employers rather than employees, but most employment relations, though defective, are perpetu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