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聪  王聪 《南方金融》2005,5(12):10-13
近年来建设金融中心已成为国内金融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尝试运用企业区位选择理论,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国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国内11个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区域金融中心通过在城市群中优化配置资金、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通过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定位的实证研究和分析,以期能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金融对经济作用力的加强,金融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国已有26个中心城市先后提出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但目前关于区域中心的标准、构建路径、风险管理等并没有统一模式或现成经验。作者通过对南京构建金融中心过程中的争论分析,从中找出一些带有共性的思想,从而以点带面,就全国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路作了一些较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应先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有力支持,更离不开金融中心的建设.结合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通过对郑州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的考察,发现其基本具备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郑州建设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乔章凤 《新金融》2016,(9):13-17
金融中心评价指数对于度量评估现有金融中心、预测其发展潜力、判别新金融中心的产生,以及决定国际市场对金融要素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对国际成熟型金融中心评价指数CFCI和IFCD INDEX的对比分析,从理论基础、指标体系以及排位次序等方面进行评述,进而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数核心类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涵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营造、人力资源体系构建、专业服务提供、监管框架搭建以及税收支持政策等核心要素下,突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与创新三个重要的评价因素,以期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低碳金融兴起为建设金融中心、改变高能源消耗为支撑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走向低碳、高效、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提供了革命性机遇,如何顺应全球低碳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占领国内低碳金融的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建设辐射区域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低碳金融中心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碳金融的发展与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入手,剖析了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模式,结合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情况,提出适合我国低碳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胡经生 《新金融》2004,(8):21-23
一、资本市场在上海金融中心 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观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资本市场在金融中心的萌芽、发展与最终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目前,上海已建立起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黄金市场等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 以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起点,资本市场在上海金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研究探索如何发挥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作用问题已经历史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本文拟就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问题,谈些管见。一、以经济中心组织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所谓经济中心,一般泛指一个国家、一个  相似文献   

9.
影响一个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要素等.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地区差异较显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要素水平、创新投入水平、人力资本对该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国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徐方 《海南金融》2010,(1):28-30,52
近年来.建设金融中心已成为中国大都市关注的热点,同时也逐渐成为中国大都市竞争的焦点。对于一个城市能否建设金融中心,建设什么样的金融中心,怎样建设金融中心,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本文在对全球金融中心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提出将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作为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选择,通过政府立法、政府推动和政府监管促进金融中心健康有序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冯兵 《中国外资》2013,(14):55-55,5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产业发展受到市场、国际环境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在集群视域下审视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而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是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提升金融中心竞争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的金融中心竞争力现状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发展因素,通过总结经验,并且敏锐的捕捉新的市场环境的需要,带来我国金融中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兰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既是金融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兰州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兰州的重要举措。引言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国内许多大城市都把建设金融中心作为体现其自身竞争力的标志,同时也在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中心已成为展示一国(地区)综合实力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西安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既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和金融基础等优势,也有经济总重小、金融创新能力差等弱点。西安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加快金融机构、人才和市场的集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先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城市网络和金融地理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金融中心性指标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中国2005-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金融中心性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心性指数的增强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城市金融中心性的提高不仅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加快生产资本形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大外商投资力度产生积极影响;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将从城市金融中心性提升中获益更多,金融危机前后城市金融中心性的提高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明显不同,危机后的作用效果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依据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原则,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四方面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4年东京、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七个城市的数据,依据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这些城市所处的层次进行定位:北京、广州和深圳成为一类,为金融中心的初级阶段;上海成为第二类,为国内金融中心阶段;香港和新加坡成为一类,是区域国际金融中心;东京处于最高阶段.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最后对这些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理论,在理论支撑下构建了昆明建设金融中心的"轮式模型":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中心构建的三大拉力,地理区位和政策支持是两大推力,创新和人才保障金融中心稳步发展。然后,我们分析了昆明发展现状,发现其已初步具备构建金融中心的条件。最后,我们为昆明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提出了些许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中心综合评价分析及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金融中心可以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域金融中心综合实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区位优势等,采用层次分析模型,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出各层综合函数,计算出全国36城市金融中心综合实力排序,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模型,对全国36个城市金融中心等级进行分类.我国的金融中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正在快速成长,金融中心的发展应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8.
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国内金融中心,但从国内金融中心过度到国际金融中心任重而道远。本文分析了当前迫切需要加速发展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大背景,并就在该背景下如何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定义了金融中心层级体系的概念,将金融中心划分为四个层级,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建立金融中心层级和金融辐射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遵循金融中心层级论,形成点状散布型的金融中心层级体系,并对中国7个城市的金融中心定级定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戴小平 《中国金融》2004,(24):42-43
1992年,国家就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此后,上海始终把金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形态已初步显现,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外汇市场、银行间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在内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的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化特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