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视角》2005,(6):4-8
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召开地区片会,专题研究“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听取各个地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了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次会议在吉林省召开,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要求和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十一五”规划工作,为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吕沛 《广东经济》2004,(9):31-33
2003年9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了“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如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就要有所考虑,有所谋划。  相似文献   

3.
用新的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这一规划,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树立新的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略是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是战略的具体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编制在即,此次编制工作提出把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强化区域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本文对建国以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评价,以期对“十一五”规划地区区域规划的编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顺天理、符民心、合潮流,是各地正在进行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规划体制改革的核心动力,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发展观念和模式的转变决非易事。当前经济运行中固  相似文献   

6.
《大陆桥视野》2006,(1):M0008-M0008
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党和政府及企业当前的重点工作。从去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研究2006年及“十一五”经济工作开始,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揭开了帷幕。目前,沿桥各省市,地区人民政府及各大企业,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正在继续制订工完善“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经历十个五年计划之后,将“计划”改为“规划”,一字之改,被赋予很多期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施政纲领中的两个关键词,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具体而集中地体现了出来,这被认为“意味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正式转型”。笔者有幸参与了三项有关“十一五”规划的课题工作。一项是某省“十一五”规划中若干子课题之一,另两项是某市属区级课题。由于参与规划级别的层次,审视“十一五”规划的起点比较低,不足以揣测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意图。本文仅从所接触的层面为分析的假定前提,通过对参与“十一五”规划过程发现的一些现象做一个思路整理,权且作为从另一视角对当前经济增长特点、经济学家的角色以及政府角色的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8.
《经济视角》2005,(6):8-8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吉林省的“十一五”规划工作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从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开展专题培训、拟定重大研究课题并组织研究。二是拟定基本思路阶段(从2004年5月-2005年5月),主要是起草基本思路,形成送审稿。三是规划纲要起草阶段(从2005年5月至9月),主要是在基本思路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深入学习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现实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时把握财政政策力度与方向的基本前提,也是财政工作与财政改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根本要求。为此,我就“十一五”时期财税宏观调控谈一此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党和政府及企业当前的重点工作。从去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研究2006年及“十一五”经济工作开始,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揭开了帷幕。目前,沿桥各省市、地区人民政府及各大企业,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正在继续制订或完善“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11.
《经济视角》2006,(4):5-5
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被与会代表们称之为“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归纳起来,“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至少有“11个”“首次”。  相似文献   

12.
《经济视角》2005,(3):20-22
制定并实施“十一五”规划,将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马凯近日指出,我国“十一五”规划将拓宽发展的内涵,“十一五”期问,我们不单单是要把国民经济这个“蛋糕”“做大”.还要“做优”和“切好”。“做大”是要增强综合实力.“做优”是要提高整体素质.“切好”是要实现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把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他就“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提出如下要求:第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快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为代价;第二,要处理好当代与后代、本届政府任期目标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不能以损害后代的发展为代价;第三.要坚持以人为奉。社会发展要从偏重于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研讨“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来自中央宏观研究部门、政策咨询部门和知名高校的专家学就“十一五”规则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规划已成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但从统一的规划体系来看,省级层面的规划还尚未成型。《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区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类,但未明确同一省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与运作流程。因此,要从科学、合理、操作成本低、整体效益大的角度,促使政府各部门达成对规划体系构成及相关规划定位的共识,才可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省级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发展研究》2005,(12):1-1
研究制定我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要着眼新任务、新要求,做到“四个明确”。  相似文献   

15.
庄长兴(省人大代表)“十一五”时期,咸阳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扎实推进,不仅实现了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三个过千亿”,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目标,而且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5年来,我们致力于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以来,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区域功能定位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三个北京”战略部署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实现“十一五”节能和减排目标,是政府提出的一项硬性任务,行政约束性比较强。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对于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2004年9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循环经济的理念将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为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中央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项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一竹  庄云 《经济师》2006,(10):291-29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构想。农户小额信贷工作是实现这一构想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四川省郫县有关信用合作社进行实地调查,文章对当地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做出基本的判断,并根据这些判断提出了几点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