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松规制是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趋势,放松规制改革战略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放松规制改革的成败。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应当选择渐进式战略。理想的垄断产业改革路径应是竞争模式和运营模式改革,然后是产权模式和治理模式改革,最后是价格模式和规制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管制作为协调自然垄断产业行为的一种规则,作为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对垄断产业起到某些规制作用,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电力、交通运输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通过对自然垄断产业和政府管制之间的博弈分析,得出政府在某些自然垄断产业不是放松管制,而是要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政府管制。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发展,各行业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世界性共同的热门话题,不同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有多种不同模式。每个国家都有符合自己国情特点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措施。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应该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关于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电力市场行情的道路。我国的电力市场是在政府监督下,根据我国电力市场的特点,"打破垄断"为中心的电力需求改革,即改变原有那种垄断经营模式,通过建立电力市场来配置有限的电力资源,本文从我国电力市场特点和运行情况出发,论述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建议,以期促进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才是制约电能的主要因素,因此进行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经过体制改革和引进竞争的长期磨合,自然垄断产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一些不尽如意的问题仍然存在.本文采纳了自然垄断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汲取了以往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中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些原则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息产品的供给特性决定了信息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信息产品短暂的生命周期在于其消费特性。信息产品供给与消费两方面特性的相互制衡是信息产业垄断厂商特殊的垄断行为模式的根源。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均衡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技术进步,应该成为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自然垄断产业特殊的产业属性经常使得规制机构陷入规模经济和垄断损失的两难选择之中。由于在大部分自然垄断产业中一般是既有自然垄断业务,也有竞争性业务,所以通过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结构重组可以提高自然垄断产业的整体效率。电信产业是一个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根据它的发展历程,其重组模式主要有自由进入的接入管制模式、纵向分离模式、公共网与服务分离模式、联合所有制模式以及数网竞争模式。这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的产业应根据其产业属性来选择适用的重组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电力产业规制模型来探讨垄断的电力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我们发现,相对于无规制的独家垄断状态,规制者通过降低垄断者的电价和利润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是不完美监督则造成了"双赢互换型"规制失效和小工商业用户对耗电大户的交叉补贴,这构成了电网高收入的主要来源。经验证据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命题,最后,我们总结提出了中国的电力产业规制理论,并对现行的电力产业改革路径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制度变迁是沿着特定的轨迹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主体力量对比、制度变迁主体的知识积累都影响或决定着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制度变迁的方向、演进轨迹以及目标内容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前,虽然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容乐观。从产业组织政策方面来看,影响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产业组织政策目标和手段单一、解决垄断与有效竞争的政策措施不当、未能为产业组织运作提供有效的制度政策指导等。要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升产业组织政策的地位,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目标体系,规制垄断行为以维护有效竞争,实施有效的中小企业政策以及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经济学对于市场结构与企业创新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论,垄断和竞争哪一种市场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实践中我国一方面提出要通过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另一方面又通过法律等形式对企业垄断行为进行规制.基于知识溢出、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产业生命周期等三组外生变量,文章梳理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有关"熊彼特-阿罗"争论十年来的最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我国现阶段反垄断和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最新进展和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有经济垄断性行业改革有所启动,民营资本开始进入,但“破垄”难度很大,要加大改革力度,突破垄断性行业的传统格局;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重组正在推进,但推进艰难,应继续推进,寻求国有资本的合理布局。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改革,要点有三:一是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二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中央和省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已经建立,介于国资委和国有实体企业之间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模式正在探索,国有资本“出资人角色”有待理顺;我们不仅要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而且要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及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12.
建立有效且有限的政府规制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此时,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政府规制机构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自然垄断产业改革过程中,要加快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机构改革,建立一个有效且有限的政府规制机构.这个规制机构主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力.  相似文献   

13.
产权改革是垄断行业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燃气行业改革应朝着产权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国有相对控股为改革目标,并在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上不断深化改革,以最终实现整个行业改革的完成和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来水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SCP范式为基本分析框架,考察我国自来水行业产业组织状况,认为自来水行业的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规模经济性已被现行的管制体制人为破坏,从而导致产业规模偏小,进入和退出壁垒过高,技术落后,经营低效和低利润率等弊病。并从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引导投资多元化、业务垂直分离和跨区域竞争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有效竞争,提高自来水行业生产效率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信产业行政垄断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电信产业是典型的行政垄断产业.对中国电信产业行政垄断程度及其绩效的研究不仅是中国电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同时对中国其他行政垄断产业的研究与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ISCP框架入手,对中国电信产业的行政垄断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行政垄断给中国电信产业带来的绩效影响进行实证测量.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从生存型发展阶段向全面发展阶段转变、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从外向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内需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从贫弱型国家向大国责任型国家转变。顺应这些转变,应加快住房、交通体制改革和服务业体制改革,尤其是改革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混合的行业,重视国内服务外包的发展;加快公共事业、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加快社会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应当基于全球战略来谋划国内发展和体制创新,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只要以坚定的意志推进体制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尽快迈进世界强国之林。  相似文献   

17.
自然垄断产业的分类管制模式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当代自然垄断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自然垄断产业已经收敛到网络经济效应较强的产业上这一事实,本文进一步将自然垄断产业划分为信息传输型网络产业和物理传输型网络产业,探讨了不同类型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类型以及不同类型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18.
电力、自来水、电信、邮政等行业的垄断是由于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管制下形成的;政府参与微观经济的行为不仅具有公共利益性,还具有自身利益性;当政府参与的自身利益性与垄断利润相结合,就会威胁到政府管制的公正性。因此,我国垄断行业的改革就应该从政府参与和政府管制分开、建立针对政府管制的监督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和有效竞争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构建基于网售分开的竞争性电力市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垂直一体化垄断下电力产业陷入电力短缺和电价过高的两难困境。国内的改革思路大多局限于在发电侧引入竞争。在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 ,并在我国厂网分开的基础上提出网售分开的观点。通过建立区域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降低电力的生产成本和零售成本 ,通过建立具有价格联动的销售电价将竞争的效益有效地传递到电力用户 ,从而在我国建立起完整的竞争性电力市场 ,有效化解我国电力产业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