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生态经济时代,而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想的城市规划模式。与传统城市相比较,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持续性与区域性特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和生态社会系统,其中生态环境系统是基础,生态经济系统是核心,生态社会系统是保障。建立生态城市必须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2.
论河南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量大面广,如何调整生态损害与保护的关系,加速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分析河南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补偿实施的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措施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分析是量化性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无锡地区8年间(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的纵向比较分析,来研究区域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从生态需求(DEF)、生态供给(SEF)、生态赤字与生态效率四个方面衡量无锡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分析无锡地区生态赤字的成因,依此提出促进无锡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其与农民的脱贫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农民成为发展生态产业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观念创新,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产业--生态农业,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觉醒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生态环境负效应。生态失落是产生生态环境负效应,导致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生态觉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生态城市则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要追求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6.
通过生态工程技术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是未来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理念,也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在对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的技术整合进行了研究。针对当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生态防护林地技术、自然保护区技术、生态园区设计技术、水源地保护技术、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技术、文物古迹保护技术、环境影响监测评价技术等进行整合,可为壮大中原城市群地区的生态资源与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理论,阐明了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从而揭示了“农业是基础”的生态环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与统一运动的生态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8.
戴春华 《经济师》2010,(8):208-209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建设也是汝城县林业的生态依托。文章分析了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证据表明,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生态贫困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贫困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基于西部地区生态贫困现状,在分析西部地区贫困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剖析了生态贫困的形成机理,最终提出解决西部地区生态贫困的可行方案--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流域面临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社会问题面临的挑战。文章试图以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从破解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入手,尝试对影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旨在阐明生态管理是解决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社会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生态环境,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有效提供的.它需要通过政府行为解决市场机制的失灵,从而有效提供生态环境公共品.本文从分析生态环境公共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入手,研究微观规制在维护生态环境及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2001~2007年的生态供需状况、可持续发展及发展能力。结果表明,生态盈亏表现为生态赤字,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但生态赤字缓慢下降,说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同时,可持续发展指标较低,生态-经济处于极不协调的状态,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几乎没有变化,石羊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13.
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演进及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在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改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讨,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是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区域现状,建立了适用于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行为、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六个方面。对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间动态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4年到2008年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的水平提高显著,而生态行为、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北京市2007年以前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备阶段,到2008年已经接近生态文明建设的中级阶段。此外,分析了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城市群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实现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原则,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商联动发展的三种模式,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提倡弘扬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公德。生态公德主要包括:珍惜资源,保护生态;尊重生命,爱护生态;发展经济,协调生态;爱惜水源,呵护生态;广泛宣传.心系生态。人人明了生态公德,人人遵守生态公德,事事以生态为先,时时以生态为念,生态文明的大厦才能高高建起。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保护治理现状,从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群众朴素的自然生态观与现代自然生态观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出发,提出应运用生态哲学观,发展生态经济,有效促进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们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也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兵团2008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评价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分析导致兵团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原因,提出兵团在今后发展中实现生态供需平衡的途径,以有利于实现兵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资产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复合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表征,也是判断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重要依据。论文通过GIS地理空间方法解析南昌市2008年、2013年、2018年的Landsat TM影像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相关模型分析南昌市土地利用幅度、速度、强度和生态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并测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结果表明:南昌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生态资产价值主要源于耕地、林地和水域,但草地质量的下降、林地面积的缩减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使得生态资产价值下降了2.45%;并且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受了较大压力,从而提出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注重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并建立绿色长远发展的生态保护屏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