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读书     
<正>《任正非这个人》作者周君藏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定价38.00元编辑推荐前《华为人报》主编,贴身观察任正非近十年。任正非究竟具有怎样的企业家智慧?其个人性格如何影响了华为的基因,并不断驱动华为向高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华为任正非:凭什么超过爱立信?任正非答道:不喝咖啡。"华为从上到下都是大傻瓜,为什么呢?好不好都在使劲干,因为人多了,自然就可以摸到这个方向。"2015年1月22日,华为的灵魂人物任正非,在"2015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再度语出惊人,其中不乏大智若愚。华为一直以来的成功,在任正非眼中,最大的长处就是"傻"。但是,在这种"傻"的状态下,15万华为人都能努力,"拼死命地努力",自然而然地持续增长,以至于2014年的整体业绩(2890亿元)几乎追平思科。永不消退的斗志,是华为价值观中"以奋斗者为本"的体现。套用任正非的话,华为从不看别人的增长,只让自己像  相似文献   

3.
4月28日,华为公布了任正非于3月30号在持股员工代表大会的发言摘要,在谈及接班人问题时,任正非承诺其家族成员将永远不会接班。摘要表明任正非有四名家人在华为工作,任正非认为"他们都是凭自己的劳动,在华为努力工作"。同时,任正非指出他们并不具备华为的接班人必须具备的相关能力,所以他的家人仅是职业经理人员,决不会进入接班人的序列。这意味着他的独生子任平和担任华为CFO的女儿孟晚舟将来都不会成为华为的一把手。  相似文献   

4.
华为在2018年初发起“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的公开讨论之后,任正非终于开始对人力资源部“动刀”了。在2018年7月华为总裁办的邮件中,任正非指出:华为现在的人力资源过于权利中心化,容易“指鹿为马”。华为未来的人资体系应包括人力资源体系和干部体系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5.
压强战略已经成为华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新时代》2005年1月号在对中国企业跨国梦的探寻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就像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却敢投资1亿元研制新技术,在倾其所有之后,任正非竟冒险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30%的资金继续跟进。当时的任正非很清楚,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如果研发不成功,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结果,任正非没有从楼上跳下去,华为实现了通信核心技术方面的第一次突破。此后华为开始有力地抵抗了跨国企业的围攻,这被称为华为第一次“飞跃”。2005年,任正非和他率领的华为取得了国际化的丰硕成…  相似文献   

6.
荐书     
吴建国 《中国企业家》2006,(23):150-150
华为和任正非一直以来的低调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撰写一本描写华为和任正非的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华为是中国最难写的企业,但是,华为也是中国最值得写的企业,因为华为之于中国,在这个时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华为与联想、TCL等企业一道,已经是“中国崛起”在商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读者     
《中国企业家》2004,(11):16-16
淡化英雄 看过华为是如何打赢国际官司,并借官司提升自己国际大公司形象的报道后,在替华为高兴之余,我更加推崇《中国企业家》文中提到的任正非的“淡化英雄”的思想:“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  相似文献   

8.
激发员工去开创不同凡响的伟业,既需要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还需要有不同凡响的体制创造。真正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企业,当属任正非领衔的华为。2011年华为以317亿美元的业绩,成为全球通信设备第一供应商。华为凭什么成就了一番伟业?任正非新近写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首次细述了一个做企业证悟者的心曲。悠扬而沁人心肺。  相似文献   

9.
郭磊 《企业文化》2006,(3):73-74
一向低调的华为总裁任正非,最近一声狮子吼:鼓励创新更须保护知识产权。任正非说,这主要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关于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讲话,让他十分振奋和万分激动。任正非认为,过去中医、中药和武术等国粹沦为世袭单传,有  相似文献   

10.
华为股权雾中之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为元老们的心理失衡应追溯到2000年。那年华为最年轻有为的“少帅”李一男离开华为自立门户.国外几家赫赫有名的理财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在他们眼里华为这几年的滚动发展速度不亚于当初的微软神话。李一男又是深为任正非所看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任正非  相似文献   

11.
18年前,华为总裁任正非提出“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虽然从追赶到跟随再到超越的过程,超过了10年,但今天的任正非和华为基本算是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2.
沉静的力量     
浮躁早已不能左右任正非,更多时候,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1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世界一流电信设备供应商是任正非毕身的一个心愿单项最高排名感召力等四项1名单项最低排名单项最高得分影响力500分单项最低得分变革力等两项470分综合得分:1920任正非居于榜首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似乎又出乎预料。在影响力、变革力、感召力和情商等各项指标上,2006年对于任正非和华为来说都不是沉静的一年,“成立打港办”最后又反过来收购港湾网络并邀请李一男“归队”,是任正非铁碗和深谋远虑的又一次表现。其实,任正非一直偏执地“喜爱”李一男。…  相似文献   

13.
任正非太喜欢李一男了。面对李的突然叛逃,他爱恨交加。其实,正是任正非自己把李“欢送”到反对华为的大道上。为了扶持内部员工出去创业,培养自己的首批核心经销商,任正非支持李一男创办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港湾公司是李依靠从华为得到的1000多万元设备、100余名顶尖的研发和销售人员创办,作为华为“内部创业”的典型出场。港湾创办第一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2015,(4):76-81
提到华为,许多人便想到"狼性文化",甚至误认为是狼性文化促进了华为在世界企业之林崛起。但是殊不知,华为狼性文化背后,还有另外两种动物精神隐现——"乌龟精神"和"眼镜蛇特质"。其中,"乌龟精神"已经散见于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公开与非公开讲话中,也真正被贯彻到华为的战略与执行中。"眼镜蛇特质",则是任正非近年来深入思考并逐渐开始在华为推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家》2005,(11):113-113
4月18日,华为总裁任正非被《时代》周刊评为当年度有影响力的人物,不久在华为内部网站登载了一份“关于任总被《时代》周刊刊登的几点说明”,邮件是以总裁办名义发出的。但从语言风格及我们对任正非的间接了解判断,该邮件似乎出自任正非之手。  相似文献   

16.
秦姗 《中国企业家》2013,(19):70-71
IT产业剧烈变革,很多光芒万丈的名字已经抹去华为要从肌体最深处的血脉与传统思维、行动模式做最深刻的决裂一开始,作为华为企业业务BG(业务运营中心)的CEO徐文伟并不能真正理解总裁任正非提出的"黑寡妇"言论的真正含义,直到2011年底,当年华为企业业务陷入困境,总裁任正非在务虚会的发言之后他才有所感悟。"黑寡妇"是一种交配后雌性会吃掉雄性的毒蜘蛛。任正非在2010年提出来,希望华为不要做"黑寡妇",要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多把困难留给自己,多把利益让给别人。  相似文献   

17.
霍去病17岁成为英雄,19岁成为将军,22岁已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任正非要毫不含糊地去发现成就无数个霍去病!这关乎华为的传承,关乎华为的未来,关乎一个极大的颠覆式创新的成败。李克强总理元月4日视察华为,对华为一系列新产品和组织制度上的创新赞赏有加。新闻报道没有提及的是,华为已启动了新的百年征程:尊道贵德重术,建设一个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18.
任正非是中国本土企业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作为华为的"教父",他带领华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步步走向国际顶级企业之林。华为二十多年的奋斗史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研究与借鉴价值,他本人也充满了成功企业家的魅力。本研究提炼了任正非与企业家精神有关的主要性格特征,并梳理了与其性格形成相关的人生经历。在此基础上,他在领导华为时的经营哲学与管理思想便显得有迹可循,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其特征,即以专业化为核心、以活下去为基本、以规范运作和职业管理为辅助和以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愿景。最后,本研究建立了任正非的个性特质与其经营管理思想的关系模型,系统地探讨了二者自身的内在逻辑与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任正非好象注定就是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不时做出惊人之举。时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深圳华为"集体辞职"事件,再一次让任正非和他的华为企业高频率地在各大媒体上曝光。业界人士对华为此番举动莫衷一是的各种评说,更加剧了其典型色彩。华为以10亿资金开路,拉开了"主动辞职",再"竞争上岗"的序幕,到底是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20.
赵民 《中国企业家》2007,(23):73-73
2000年,我在一个场合初次见到任正非,虽然华为以狼性文化著称,但我感觉任正非不像狼,更像虎,他属于有"虎威"的领导。首先,任正非最强势的是他的商业嗅觉,这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我觉得他在战略上真的是军事家的眼光,在大的战略上,比如对行业形势的判断,对竞争对手的判断,任正非具有强的战略性眼光。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