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社会电商发展、数字应用支持、互联网普惠情况、数字经济发展潜力等多个维度选取21个基础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来计算我国31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数字经济发展得分。文章选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测度2015—2019年间我国31个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各省份的综合得分和主因子得分。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梯度和不同因子维度,各省份也存在发展差距。具体表现在东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先,中部地区的发展较平均,西部地区发展落后。在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各个维度相辅相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而数字经济发展比较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主要受落后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制约,对此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05~2012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我国节能预警机制。通过因子分析,计算出能够反映各省份节能效果的综合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得到各省份的节能预警指数。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节能效果较好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技术水平因子的方差贡献最大,技术进步能够对节能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考虑到我国区域间节能效果差异较大,对预警机制分区域进行探讨,得到了基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四个不同地域范围的预警区间,能够起到较好的预警效果,并为改善节能效果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格局与问题区域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近期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特征、人口发展综合指数,并通过构建人口发展问题区域识别方法划分问题区域。结果表明:(1)京津冀人口空间分布疏密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快但县域城镇化水平偏低,区域老年人口比重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2)人口发展综合指数介于0.0816~0.7670,分别有50%和25%的区县综合指数介于0.2~0.3和0.3~0.4;(3)京津冀地区可划分为8类人口发展问题区域,即综合发展滞后区(11.76%)、人口密度偏低区(3.92%)、城镇化水平偏低区(2.94%)、人口老龄化突出区(13.24%)、受教育水平偏低区(21.08%)、人口密度偏低复合问题区(9.80%)、城镇化水平偏低复合问题区(15.69%)、无突出人口问题区(21.57%)。研究认为,京津冀地区未来应以产业布局与发展为引导构建合理的人口格局,完善区域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有序有效疏解,重视并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次级中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1)各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有升有降,整体水平较低。试点后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水平总体提升;(2)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递增的特征;(3)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且以高—高集聚和高—低集聚为主,热点区扩散分布于西部地区,冷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且呈加深趋势;(4)绿色保险、绿色社会投资和碳中和金融支持率是影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且各区域阻碍因素各异。(5)指标层障碍因子中,碳中和间接融资支持效率对绿色金融发展阻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分析中国绿色食品的供需情况,对有序推进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意义重大。论文系统构建绿色食品的供给能力和需求潜力的评价宏观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度模型,探索分析了201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绿色食品的供需耦合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绿色食品供给和需求潜力的耦合程度较低,需求对供给的弹性系数为3.1,需求潜力的增长速度快于供给能力的提升速度。(2)在中国31个省份中有58.06%的省份绿色食品供需不平衡,其中29.03%的省份供给大于需求,29.03%的省份需求大于供给。(3)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绿色食品供给能力与需求潜力耦合程度高的地区大致呈"T"字型分布,由北方沿海地区向北方边疆地区延伸,耦合程度较低的地区大致呈"Z"字型分布,由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西南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6.
《经济地理》2021,41(6):180-186
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结合江西省绿色发展特色,从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政策等4个维度构建江西省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泰尔指数(Theil Index)、莫兰指数(Moran Index)对2009—2019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空间关系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基于江西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实际提出了促进江西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江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鹰潭、南昌、景德镇、新余、吉安、赣州、九江、抚州、宜春、上饶、萍乡;(2)江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组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但总体差异近年来正在不断降低,各地级市间绿色发展开始趋于地域均衡;(3)江西省各地级市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效应,且江西省绿色发展水平相近的地级市空间集聚处于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7.
运用DEA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分别从经济效率和专利效率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全国25个省份2008~2013年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做出实证测算。测算结果表明,整体上看:(1)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有效率的,但存在巨大发展空间;(2)不同地区创新效率水平存在差异;(3)东部地区在"经济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中西部地区在"专利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4)个别省份经济效率与专利效率完全脱节。纵向来看:(1)"经济效率"逐年下降,"专利效率"在波动中逐渐提高;(2)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地区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中国城市高房价背景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对35个大中城市各项商品住宅库存压力指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通过GIS工具和多种不平等指数分别对区域间、城市间差异进行分析,为城市住房调控和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库存压力综合因子得分与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且评价结果不均等程度较大;(2)城市级别越高,综合因子得分、协调度得分越低,而东、中、西部地区综合因子得分不均等程度总体呈现阶梯下降趋势;(3)库存"状态"指标得分较大的城市大多是房价与房价收入比相对更低的城市;(4)通过"压力—状态—响应"得分的排序组合分类可以有效对不同城市表现差异进行甄别。最终结论:区域与城市间库存压力、状态与响应的差异性决定了因城施策,采取差异化政策导向与调控措施是构建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水果产业迅速发展,水果产业对农民增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受耕地规模狭小和劳动资源匮乏的限制,使得部分地区的生产效率并不高,文章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水果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结合各省份水果产业的产出及投入数据,对2011—2018年我国18个样本省份水果产业TFP进行测算,并对TFP进一步分解研究。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整体水果生产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2)规模效率(EC)和技术进步(TC)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3)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东部地区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的水果生产相较于中东部地区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杨萍  徐鹏杰 《财经科学》2021,(11):50-63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2019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省际和省内两个角度出发,构建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局部省份的测算结果对比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2)核心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省际收入差距缩小,但这种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即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先后表现为弱正向影响、不显著影响和强正向影响;(3)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缩小省内地市间收入差距,但其效果同样存在非线性特征;(4)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调控、科技创新、经济市场化、对外开放等因素也是我国省际或省内收入差距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2015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基于网络关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发现:(1)各省份基于网络关注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各省份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衰减分层现象;(2)各省份基于网络关注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偏低,大部分地区处于失调阶段,在空间分布上,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在区域联动发展上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9—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从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额、银行贷款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四个方面,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系统分析了我国省域不同资本的时空演化过程,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东中西三大不同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各区域资本规模持续增大,不同板块间的差距显著,东部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中西部地区;(2)各省域资本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域即资本活跃区集中于山东等沿海省份,较高值区域以中东部省份为主,中值区域呈零星分布,低值区域以西藏等省份为主;(3)相邻省域表现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演化格局较稳定,热点区逐步由东部向中部地区延伸,冷点区(西藏、青海等省份)变动不大;(4)东部地区各资本与区域经济水平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中西部因资本形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显著,未能形成稳定关系,且银行贷款资金的贡献较大,其他资本的作用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气象巨灾频发且各区域气候风险差异显著,巨灾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应当因地制宜,"一刀切"的发展策略导致我国各地巨灾保险发展水平不均衡。基于此,首先应对我国各地区的气候风险进行衡量,从危险性、暴露性和抗风险能力三个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各省份气候风险的关联度,将我国划分为三个风险区域。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对三个风险区巨灾保险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风险1区和风险3区之间的巨灾保险发展水平差距最大;(2)风险2区的巨灾保险发展水平最不均衡,风险3区次之,风险1区的巨灾保险发展水平相对均衡;(3)区域间巨灾保险发展不均衡问题相较于区域内更严重。  相似文献   

14.
统筹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省份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格局,北方城乡协调水平总体好于南方;(2)不同因子对地级市层次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程度与各地级市之间按各主因子的差异程度不具备一致性;(3)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城乡系统向高水平城乡协调关系演进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与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领,沿边省份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阵地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排头兵。以我国沿边8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带一路"视角下沿边省份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特别是纳入周边接壤国家碳排放等指标,测算各沿边省份绿色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边省份碳排放水平总体高于周边接壤国家,沿边省份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向好趋势,但各省份之间差距较大。这一指数的构建与测度对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得分和排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差异化特征。从金融发展因子和金融服务因子来看,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化特征依然存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未来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优化普惠金融发展坏境,创新普惠金融供给,培育普惠金融需求,从而促进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扩大内需和金融自由化是当前中国经济活动中两项重要的战略取向。金融自由化与居民消费存在什么联系?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中国金融自由化对于居民消费波动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结论表明:(1)金融自由化会存在阈值效应;(2)金融自由化平抑居民消费波动的能力依赖于各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金融自由化对于居民消费波动的平抑能力越强;(3)金融自由化仅能缓解名义冲击对于消费波动的影响,但由于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资本账户开放的不对称,使其对于实际冲击并没有抵御能力。由此,可以认为,金融自由化应该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和均衡发展的进程,只有达到一定水平并实现平衡发展,才能带来高质量的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8.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选取产值碳排放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能耗强度指标作为碳排放成熟度的基础测算指标,构建了碳减排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数据,从分省份和整体两方面对中国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碳减排三个相对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区域整体水平普遍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碳减排相对指数平均水平较低,各省份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中国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水平高于协调度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水平,协调度指数对协调发展度指数具有较大影响力,整体协调发展度水平提升主要受制于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协调水平。针对研究结果,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低碳能源高效替代。  相似文献   

19.
文章收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数据、粮食产量数据,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技术、二维分析、弹性系数等方法,对30个省份2006—2015年农药化肥施用量的时空格局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增长显著,东部地区化肥农药施用量有一定减少,如北京、上海等沿海省份;(2)化肥施用均量总体差异呈现扩大的态势且地带内差异贡献大于地带间差异;(3)空间格局上形成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黄淮海平原地区省份高高集聚区;(4)粮食产量与农药化肥施用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粮食产量与化肥农药弹性系数分析中呈现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总量、人均与经济等多维度构建并测算碳中和进程系列指数,分析不同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政策效果,探究以市场激励为导向的环境规制对不同省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碳中和进程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差异和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代表的市场型环境规制能够显著降低试点省份碳中和指数,政策效果随试点地区特征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3)进一步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促进能源效率提升,激励能源结构改善,从而降低碳中和指数,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