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环境治理成为影响其战略进程推进的关键,也是亟待探究的重要议题。然而,农村社会转型诱发环境治理结构转向,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弱化治理共生水平以及治理界面不优触发环境治理机制弊端等现实问题,对农村环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共生理论作为研究相互依赖的主体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共生系统进化创新的工具,其蕴含的方法论为考察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视角。具有主体多元、交互作用、共同治理、互惠共生优势的共生型治理无疑是农村环境治理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构建此模式,需要着重从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构筑多元治理结构;释放互惠共生动力,强化协同交互功能;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营造共生治理界面三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2.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京津冀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区域内利益相关方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从上而下的单中心治理模式。文章以京津冀环境治理问题入手分析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必要性,总结了多中心治理与环境协同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状,尝试着提出基于政府、企业、民众、非政府环保组织"四中心"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分析其各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利用"道德"的力量促使环境治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正>李惠茹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应对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河北大学李惠茹教授等撰写的著作《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研究》对此作了系统深入研究。该书强调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为基点,从区域一体化重构视角,以新区域主义论、协同论等理论为基础搭建分析框架,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作为研究范式,以如何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为研究主题,跟踪分析李惠茹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生能量可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分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股权、契约、信任等共生媒介是共生模式的重要影响因子。从共生媒介入手,采取子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中间性体制组织发育、诚信文化氛围营造等措施,促进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区域吸收能力的测算和空间协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向专利权转移流为切入点,使用空间交互模型估计目的地固定效应,测算出区域吸收能力并探索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中"疏得出、接得住、能发展"的空间协同模式,对协同创新中"谁来协同,往哪协同,怎么协同"等关键问题进行突破。研究发现:1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呈现"核心—半核心—边缘"特征,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等现实吸收能力较强的地区应成为协同主体。2根据技术同质性和空间相邻性对现实吸收能力的重要作用,测算出京津冀区域的有效吸收半径为200~300km,潜在区域吸收能力呈现中部、东部和东北部较高的特点。3根据现实和潜在吸收能力的适配后总结出四种空间模式。与《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的最新空间布局相比,还需从当前的圈层状吸收格局向版块状发展,加强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的结点连接,提升廊坊、保定、秦皇岛、承德的潜在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区域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形式。城市群由于涉及众多行政主体,区域性公共问题与日俱增,面临跨域治理的重大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致力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其实施近9年以来,以解决“大城市病”为重点,探索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和不发达的周边地区共同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形成了高效有序的治理体系、多中心网络形态的治理结构和灵活动态的治理机制,积累了丰富的跨域治理实践经验。文章在跨域治理理论支撑下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跨域治理重大政策实践,探讨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跨域治理典范的新举措,并揭示其对中国跨域治理的启示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针对京津冀频繁出现的雾霾现状,密切三方合作,强化三方协同,加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应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据此,从治理结构、排污行为、治理绩效作为切入点,采用投入与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法并借助Max DEA6.3软件,对目前京津冀环境污染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如何加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向农  丁艳平 《经济师》2007,(10):244-245
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文章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生互动结构模型,指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确保系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方向进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矿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依托矿业所形成的采掘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矿产资源短缺与耗竭状况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日趋严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京津冀区域生态共生,粗放型的矿业开采与生产经营方式则是最大障碍。要建设绿色、健康、持续、共生、和谐的京津冀,矿山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实施生态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是关键。因此,矿山企业需要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理论系统分析企业行为,坚持市场位与生态位并重,科学制定生态战略与规划,全面实施生态工程,全过程推进清洁生产,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推进矿业生态管理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目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环境保护内聚力不足、责任分担难以界定、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等治理困境。建构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是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临的困境的有效途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实现,必须健全决策与预防、参与执行、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互信、政绩考核与监管,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协同治理机制,以保障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切实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2.
尹少华  冷志明 《经济地理》2008,28(2):242-246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以武陵山区为例,分析了武陵山区区域背景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条件,对现行"行政区经济"背景下,"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渐迈入跨域联动、共享资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阶段,我国也开始了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阐释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其次,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研究了其逻辑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行动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行动实践进行剖析,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行动实践进行分析,科学研判了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实践的不足与差距,绘制了我国典型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要素矩阵。结果表明,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优化创新创造生态环境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产业协同生态圈,是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重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是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迄今为止,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仍未出台,严重制约着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做深做实,创新思维方式、构建非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厘清了传统生态补偿认识误区,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补偿支付原则统一框架,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和"受益者付费原则"(BPP)统一在"改变者付费原则"(CPP)分析框架中,为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京津冀大气治理CGE模型具体测算了特定大气质量控制目标下河北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额。这对于加快补齐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短板、有效弥补河北大气治理资金需要、强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和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治理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而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对发展区域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条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产业和示范引领产业.本文阐述了旅游产业链的起源与发展,运用SWOT理论分析了京津冀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并从产业整合、价值整合、知识整合三方面总结出实现京津冀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太湖沿湖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导致流域水质型缺水和生态危机时有发生,其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并呈扩散趋势.新的历史时期,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太湖沿湖生态带建设.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对太湖沿湖生态带建设相关共生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太湖沿湖生态带建设的理想组织模式是一体化共生,理想行为模式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太湖沿湖生态带建设中,必须加强区域协作与联动,注重系统推进,一手抓生态修复和治理,一手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转型;既要加快完善各种规制和运行机制,又要着力增强利益主体和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城镇群的共生发展研究--以浙中金华城镇群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马永俊  胡希军 《经济地理》2006,26(2):237-240
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城镇群体间的竞争和共生作用也越来越激烈。文章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金华城镇群之间共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加强金华城镇群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对称性互惠共生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是实现金华城镇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经济》2014,(6):20-22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层面,这一次似乎与此前的任何一次都不同,看来这回是要动真格的了!为何"往事"重提为什么要在此时重提京津冀一体化?雾霾治理是最急迫的原因。"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首  相似文献   

19.
赵晔  王小平 《经济师》2015,(5):142-143
近年来,京津冀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京津冀环境污染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在协同治理方面还存在着政策不协调、标准不统一和产业链不衔接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京津冀环境污染的全产业链协同治理应该成为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取向,文章就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冯德连 《财经研究》2000,26(6):35-42
从共生理认分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大致有八种组合,各种模式的共生机制可分为三种,即市场制、中间性体制和科层制、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共生机制心用化水平、交易频率、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各有其对应的缔约活动, 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应从共生环境入手,发挥共生单元、共生秩序、外生媒介,内生媒介等的作用,从而促进共生的目标模式朝着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以对称性互惠的连续共生为主体的多元共生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