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的土地代价过高表明,需要考察经济增长效率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跨期响应,动态地评估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绩效。基于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效率的互动机制,采用面板VAR模型,动态地评估了中国省际层面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效率的互动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会抑制经济增长效率,但长期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效率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取决于自身的完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其并无显著影响。应重视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使用,并增加经济增长效率在官员考核指标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的框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假设城市规模扩大产生集聚效应并反映为拥挤效应的降低,将拥挤效应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生产函数,分析经济稳态的演化路径,得出最优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拥挤程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分析扰动稳态的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据此给出了一个估算最优城市规模的简单模型的结论。研究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可变的,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城市化进程应该适度有序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以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为例,在遥感和GⅠS技术的支持下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城市扩张的影响因素。采用2001年、2010年两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乌鲁木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间乌鲁木齐未利用地和耕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城市建设用地和林地同步增加,增加速率达4.7%以上,水体面积有所增加,但增长速率较小,仅为0.65%;2)乌鲁木齐向边缘扩张,村镇建设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3)受特定的地理空间格局、气候、水资源、城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及地价和城市规划的影响,乌鲁木齐向城市边缘扩张,呈现"南控北扩,东延西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应建立在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个体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基础上,即城市发展应实现包容性增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促进了经济包容性增长是亟需解答的问题。文章以“宽带中国”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构建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科学衡量包容性增长水平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80个城市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工具对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政策显著促进了经济包容性增长,且政策具有推广与累积效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扩大、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机制;在东部与中部地区、大中规模城市、较高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地区以及高创新活力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增长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此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地区经济包容性增长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丰富了有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为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还会产生诸多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以三批次开展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6—2019年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渐进DID模型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效率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示范城市的能源效率提升,但也存在显著的城市异质性,表现为对非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东部城市的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对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中西部城市的能源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源效率,并会强化能源效率提升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可见,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还会强化能源效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充分发挥其各种积极效应;不同的城市应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并促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首先将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从劳动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其次分析了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结合结构效应矩阵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表明:与第三产业不同,环渤海经济圈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并不显著;结构变迁效应对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更多的是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因此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13个地级市2000~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多样化的影响却不显著,意味着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马歇尔外部性;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不存在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规模不经济,这主要是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引起的。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9.
外需环境的恶化,使中国开始注重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城市化作为新时期释放内需的重要手段,正在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利用厦门市1998至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建设用地扩张三种视角探究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除人口集聚外,这些年来厦门市产业集聚和建设用地扩张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企业、产业链(群)和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对土地利用数字化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及效率提升路径进行了逻辑推演.研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数字化将赋能土地利用信息治理,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同的土地利用主体,其数字化发展的赋能内容及其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渠道存在显著差别.企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企业市场信息、客户特征信息、空间产品供给信息及空间资源利用状态信息治理等方式来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企业占地规模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引导消费需求配置及减少管理摩擦等渠道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产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信息治理,优化产业链(或产业群)的信息链接结构,提升其链接效率,增强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间的协作水平等方式来促进产业链(或产业群)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事前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治理,改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信息环境,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包容性和预见性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土地配置及利用效率的提高;事后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则主要通过赋能土地执法信息治理、提升土地执法效率、威慑违法用地行为和规范土地利用秩序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中村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关注。土地的失去和村落的消失,失地农民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带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困境,需要我们探求认同的力量所在。传统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变迁,使得失地农民的文化转身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营销导向的城市规划:城市吸引力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人类社会借助铁路、飞机、货船及通讯的网络扩展,将各国经济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可说是全球化的世纪,全球化运动带动全球贸易增长20倍,总产值增加5倍。几乎没有国家能够抗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网络交易活动的频繁,国际游资到处流动寻找机会,跨国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带动了所在地城市与国家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的市场与资金取向成了国家与城市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21世纪变革的趋势之一,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时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复杂问题,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化。系统论认为城市化是城市系统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实质是城市系统复杂性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如何来衡量城市系统复杂性,如何来应对城市的复杂性是本文需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同城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等宏观背景为依托,概述了"同城效应"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我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建设,城市房屋拆迁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被拆迁居民的利益,2001年国务院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城市房屋的市场价格作为补偿基本依据。但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方面,详细分析了导致城市经营风险的各内部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应该从城市经营价值观,政府定位、职能转变,城市经营监督机制、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以及城市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入手,防范城市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7.
广义上讲城镇群空间结构,不仅包含城镇群在空间上的布局、形态、关系,而且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城镇群内部各城镇规模等级、职能类型、空间关系;区域城镇体系的演化与城镇群空间结构的变动是一种协调互动的关系.以北部湾城镇群为目标区域,从城镇体系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着手,分析城镇群规模等级的形成过程、职能类型的发展与分异过程、空间关系的辐射与带动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城镇群规模等级结构虽然不断向单中心发展,但是规模等级体系不断趋于合理;在职能类型结构上形成了港群城市与中心城市及两翼城市功能互动的格局;在空间关系结构上形成了不断强化以南宁市为核心和桥梁,辐射和关联两翼城市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塑造城市精神于上海的意义中共上海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确定了上海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其中大力加强城市软件建设,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已成为战略之一。而努力培育和塑造上海的城市精神,是软件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央领导同志在上海考察工作时也指出,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植根于中华大地,体现于各地区人民的行为风范,并推进了中国革命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据统计,2004年中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7%。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04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6%都来自城市(1)。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难以应对的严峻挑战。城市管理与城市政府管理在中国,对城市管…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原理,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市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对我国1999--2005年220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市区的非农业人口规模同城市地区的城乡收入比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城市规模扩大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本文还依据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