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的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评价是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低碳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推介,但是在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评价方面缺少一定的指导性方法,在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很少见。借鉴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平衡计分卡基本原理,根据低碳技术创新项目研发过程及产出效益特征,构建五维度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AHP-GEM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包含了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评价的理论模型、体系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设计等内容。最后运用实证分析验证了所构建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和载体,对于推动城市绿色化发展、地区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城市更新是“双碳”目标在空间层面落实的重要措施。通过天津市三岔河口片区现场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梳理,从设计理念、管理方式、建设手法三个方面,归纳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行动及典型做法,进而落实到研究社区的构成要素和低碳社区建设方面,建构以天津市三岔河口片区城市更新实践为例、低碳社区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手法与指标体系。通过梳理研究基地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计算社区构成要素的碳排放量及植物的碳汇量。依据研究区上位规划与现行节能减排条例,结合低碳社区建设指标与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提出减少碳源与增加碳汇层面针对不同社区构成要素的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社区低碳可持续评估工具(NSA tools),NSA tools的优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然而研究发现既有评价系统大多基于指标间相互独立的假设,而对指标间的相互影响考虑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对社区低碳关键领域的分析构建了社区低碳系统,遵循"控碳源,扩碳汇"的基本理念将该系统划分为两个维度:"碳源控制"系统(简称C系统)和"碳汇扩展"系统(简称E系统),通过对系统内部关联性的分析,构建ANP网络结构模型以优化现有权重体系,为NSA tools的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低碳城市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可操作的实际应用阶段的重要步骤,建立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实质就是确定低碳城市的具体建设内容和考核标准体系。在低碳城市内涵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原则和方法,并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考虑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势,建立了低碳城市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低碳城市确定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但总体看来,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关注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缺少对特定城市特色功能定位的关注。而客观上,低碳经济却要求各区域按照特色条件探索特色发展道路,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主要结合对临港新城特色功能定位的分析,初步探索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共性要求,又体现临港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独特定位的低碳城市实践区指标体系构建框架,从而为更好地发挥指标体系在引领、规范和调控低碳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认为,适应临港以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为主要功能定位的特色要求,从低碳能源、低碳研发、低碳制造、低碳物流和低碳社区等五个领域,构建低碳城市实践区评价体系是合适的,这也表明,适应城市特色功能定位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立对于评价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引导低碳城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尚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好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城市复合系统、低碳城市发展特征、国内外已发布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设计思路,同时结合区域能流分析指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重点选取国家已发布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提出了能流密度、二氧化碳排放弹性系数等指标,并依据国家已颁布的相关指标标准或国内先进城市的现状值确定了指标的参考标准值。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低碳城市绩效考核、发展规划、政府决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之一。低碳经济评价涉及的因素非常多,评价信息具有不确切性和不完备性,决定了低碳经济评价的灰色性。针对这一特点,采用灰色理论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涉及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评价模型对江苏2002~2011年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表明,低碳经济发展的灰色评价所得结果客观、可信,能够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七个要素:社区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评价指标的构建与管理、教育与培训管理、利益分配与管理、科研管理、政策制定与决策管理、组织管理。同时,本文还构建了社区生态旅游相关利益群体、决策与管理模式;确立了评定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绩效的相关评价要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的有利契机,需要建立评价机制来辅佐相关政策的制定。模糊粗糙集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处理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数学理论,可以仅利用数据本身的信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约简,在处理决策信息系统的离散属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为此,本文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并用实例佐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低碳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构建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并构建了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系数;最后,利用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与全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川省低碳农业自2002年起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业减排和环境发展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阻碍四川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虚拟社区的定义,虚拟社区中社群的定义、特征和类型,虚拟社区中社群交互的定义及其构成维度,参与社群交互的动机;总结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社群交互模型;最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I introduce a model of community standards relevant to the judicial determination of obscenity. Standards are defined as subjective judgments restricted only by a simple reasonableness condition. Individual standards are aggregated to form the community standard. Several axioms reflect legal concerns. These require that the community standard (a) preserve unanimous agreements, (b) become more permissive when all individuals become more permissive, and not discriminate, ex ante, (c)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d) between works. I show that any rule which satisfies these properties must be “similar” to unanimity rule. I als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doctrinal paradox of Kornhauser and Sager [12].  相似文献   

13.
王启友 《当代财经》2006,(11):24-27
城市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社区自治。目前社区自治的困难不是自治基础薄弱,而是自治可能导致基层的不稳定。如果具体的建设和运行由社区自己完成,而政府并没有对基层在根本上失去控制,这其实就形成了政府与社区在职能转变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可能的几种委托代理模式中,政府和社区组织相互协作是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4.
马益宝 《江南论坛》2006,(11):46-48
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标准。近年来,无锡的社区建设和和谐社区建设得到了持续快速的推进。以2004年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街道职能和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标志,全市的社区建设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开拓创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加强了社区组织建设,确立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社区服务向产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服务设施5200多个.建成各级社区服务中心250个;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区卫生事业得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社区环境不断美化;社区治安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上海社区商业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海的商业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本文通过在上海社区商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社区商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于婧婧 《经济师》2010,(7):52-53
企业的社会职责,被比较广泛地认为是:企业不仅仅要为股东服务,同时还应该为整个社会服务。因为企业社会职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所以,文章主要分析阐述了企业对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周政华 《经济》2007,(4):36-37
"你觉得我忙吗?"梁吉民示意<经济>记者看看他那张为报纸所淹没的办公桌. 梁现在是北京建国门医院的一名全科医生,行医二十八年,副主任医师职称.梁说,他每天接待四到五个患者,工作清闲,但收入有限,月薪三千元左右.  相似文献   

18.
We investigate how vertical unity within a community interacts with horizontal class divisions of an un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Community is conceptualized in terms of a public good to which all those in the community have equal access, but from which outsiders are excluded. We formulate the idea of redistributive tension, or class antagonism, in terms of the costs that poorer individuals would be willing to impose on the rich, to achieve a given gain in personal income. 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e nomi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could give a misleading picture of tensions in society, both within and across communities. Ideologies of community solidarity may well trump those of class solidarity because of the implicit sharing of community resources brought about by community-specific public goods. Greater economic mobility of particular types may actually exacerbate class tensions instead of attenuating them. We illustrate our theoretical results with a discussion of a number of historical episodes of shifting class tensions and alliances.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社区是三个相关群体之一。本文试图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提出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些对策,其中包括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相似文献   

20.
依据治理理论,本着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与居民自治组织相结合,变纵向强制型的社区管理为新型横向交叉式的契约型社区管理的原则,使政府、企业、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为强化社区管理意识,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城市社区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制度和治理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