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道路建设,应该从道路规划、道路设计、道路景观、道路地下管网等多方面来构思.现代化城市道路必须是交通功能良好、各项市政设施完备,景观优美的一个综合体.  相似文献   

2.
道路网络是城市的骨架与血管,支撑的城市的扩张与发展,随着城市中心城区域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路网规划方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本文鉴国内外学者相关路网规划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城市道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心城道路网划应以道路功能为基础与建立合理道路分级体系,同时重视支路的建设与对传统街巷的保护,以营造一个交通和谐与充满活力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推进"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北京市打造世界城市面临单中心过度聚集、交通拥堵加剧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制约。在基于纽约、巴黎和东京等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展模式基础上,文章从城市规划系统性、多中心建设和土地交通规划等方面,提出北京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扩张需要从简单的外延式扩张走向具有规划引导式的发展道路,实现城市结构的升级。城市新区的发展从公共活动空间营造开始,开放式市民公园的首先建设为创建生态型城市新区奠定基础,为生态型城市新区建设探索模式。通过对芜湖市城东新区中央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分析和总结中央公园建设的经验和对城市新区带来的影响,以便城市规划借鉴这些理论来思考城市结构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5.
潮州市枫溪广场交叉路口是五条道路交叉,按照原市区道路规划及已建成道路情况,利用交通组织优化设计对该交叉口进行了改造,提出符合实际方案,优化、美化城市,减少项目拆迁和建设期间影响城市生产、生活秩序,从而确保道路通畅,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地上地下管线布局都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必须科学管理,完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收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和郑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实力、发展趋势.结合郑州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本文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投融资模式,从郑州市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研究郑州市发展轨道交通建设近期资金筹措的问题,提出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投融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许多大中型城市的地铁项目(包含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大规模上马,有关地铁的交通接驳和地下空间利用开发日渐受到社会关注。在调研国内地铁建设地下接驳管理的基础上,以杭州地铁为例,分析地铁车站出入口设置与周边商业地产主要通过地下联络通道的无缝接驳管理问题,对其规划、建设、权属、费用分担、地下空间利用开发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其建设目前正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发展得较快,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交通的生态化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主要交通问题,对生态交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定义和概括,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交通规划理念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一体化交通的生态交通规划原则,构建了生态交通规划的目标体系,并在坚持规划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生态交通规划提出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道路交通量的增长,城市道路的布局相应地扩展,路网的系统结构相应增大。结果导致系统内部的关系愈加复杂,矛盾愈加尖锐,如果不强调系统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必将严重地削弱系统运行的整体效能。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各类各级道路的性质、功能不明确,路网结构缺乏层次,交通需求与供给不仅在总量上不平衡,而且在结构配置上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严重的影响了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大大地削减了既有路网系统的总体效能。本文在国内外现有道路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角度探讨、理清适合我国城市的道路功能分类方法,并明确不同等级的道路管理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根本上说,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没有处理好城市短期建设扩张与长期规划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初级层次的城市经营。为了完善城市功能和重塑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以功能导向为核心。重构经营城市的导向模式,是我国城市经营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基于Lancaster最初关于消费者分析———产品特性方法的研究,及由Koppelman构建的消费者交通规划方法,构建了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式。此模式中,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特性在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滕丽  杨永春 《经济地理》2002,22(1):72-76
狭义河谷型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如果规划不合理,与同等规模的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问题就会出现得更早,交通矛盾也更突出。但是随着河谷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空间的连续拓展,日益要求城市拥有一个能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和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研究狭义河谷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演变及其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建设狭义河谷型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城市的急速扩大,人流物流的流量随之大量增加,地上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地下交通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堵塞。但是在城市地下交通工程的建设和使用中,通风系统的设计和使用非常重要。由于地下交通工程的特殊构造特点使得其通风系统设计也比较复杂,既要保证地下交通空气的流畅,又要降低地下交通通风工程的能耗。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地下交通工程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流动性分析,为提高地下交通通风系统的可靠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哈马碧生态循环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德哥尔摩市哈马碧湖区创立的独特生态循环模式是可持续城市社区发展的典范,该模式确立了双倍生态友好的环境总要求,在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筑、能源、交通、给排水和废弃物综合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严格而具体的环境保护目标,并以生态环境为中心实行一体化规划,各部门各行业采用创新性环境方案和生态友好技术,实现了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最大化和负面环境影响的最小化.这一模式本身及其工作方式,对我国建设生态循环城市和可持续城市社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轨道交通建设又是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根据国家有关部门信息,“十五”期间国内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资将达2000亿元。由于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地铁项目”)造价高昂(地下线每公里5亿元左右,地面线每公里2亿元左右),筹集建设资金成为制约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拓展资金来源,提高建设、运营效率,一些国家或城市在传统的“国有国营”模式的基础上对地铁的融资渠道、建设和运营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建立多种收益模式,不同程度地吸引社会投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达到…  相似文献   

17.
董贞志 《城市建设》2011,(2):262-263
本文在指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背景及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控制的理论研究及规划实践并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采用单元层面、街坊层面、地块层面分级控制的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方式来加强规划控制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扩张需要从简单的外延式扩张走向具有规划引导式的发展道路,实现城市结构的升级.城市新区的发展从公共活动空间营造开始,开放式市民公园的首先建设为创建生态型城市新区奠定基础,为生态型城市新区建设探索模式.通过对芜湖市城东新区中央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分析和总结中央公园建设的经验和对城市新区带来的影响,以便城市规划借鉴这些理论来思考城市结构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城市基础设施,BOT融资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方式,对于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论述BOT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北京城区交通便捷性空间分异特征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利  杨青山 《经济地理》2012,32(10):49-55
城市交通条件是反映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建设"宜居北京"的重中之重。在界定研究区域,建立城市交通便捷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部分区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北京市交通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交通出行结构、出行满意度等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将主观交通便捷性评价和客观交通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用以分析研究区范围内交通便捷性。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城市建设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协调;道路网络规划不尽合理;"职住分离"导致交通问题的加剧;公共客运交通难以应对私人交通工具的强劲挑战;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缺乏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