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度自信程度不同的投资者因消息确认精度差异引起意见分歧,产生异质后验信念,导致投资者对股价高估或者低估。在此基础上,以盈余公告信息作为利好或利空消息,研究不同环境下异质后验信念对我国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不管在牛市还是在熊市环境下,异质后验信念均会对股价产生影响,当盈余公告为利好消息时,异质后验信念程度越高,当期股价被高估的程度越显著;当盈余公告为利空消息时,异质后验信念程度越高,当期股价被低估的程度越显著。此外,在盈余公告前投资者就对盈余消息作出了反映,但对好消息与坏消息的反映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以A股市场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年报为研究对象,对年报披露期间投资者意见分歧变动与盈余公告效应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投资者意见分歧会对盈余公告效应产生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负相关程度随持有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强。意见分歧与盈余公告效应的负相关关系在好消息和坏消息组中都存在。有别于已有研究,发现意见分歧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影响随着股票流动性的降低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百度超额搜索量作为个人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的代理变量,发现在盈余公告附近,个人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明显增强。随着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增强,股票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盈余公告前的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不影响同期股价对未预期盈余的反应,但是对盈余公告之后的盈余反应系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为Holthausen和Verrecchia(1990)、Kim和Verrecchia(1997)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本文还发现盈余公告之后的信息需求使市场对盈余公告的立即反应更加充分;此外,业绩预告、新闻报道等影响着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盈余公告后漂移现象是金融学和会计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我国弱有效市场的条件运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证明我国A股市场上PEAD存在性,进一步考察了流动性是引起PEAD现象最关键的因素,并研究发现高未预期盈余组即好消息组合比低未预期盈余组即坏消息组合的流动性强,对盈余消息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5.
本文实证检验了流动性与盈余惯性现象之间的关系。首先,坏消息具有更差的流动性,表明坏消息(低标准化未预期盈余(SUE))的股票比好消息股票(高SUE)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处于更高成本的信息环境中。其次,盈余惯性收益可以部分地解释为流动性补偿,换而言之,具有好消息的股票比坏消息股票对流动性更敏感。本文采用了CAPM以及Fama—French三因素方法,发现投资者并没有对盈余公告信息作出及时和准确的反应,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投资者对盈余预期的高估在于采用了不恰当的定价模型。当流动性作为风险因素引入定价模型时,投资者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首次在细分年报重述类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公告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之间发布年报补充或更正公告的6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重述公告整体而言具有微弱的负面市场反应,但不同类型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各异,投资者关注重述公告的焦点在于重述是否影响公司价值判断。具体而言,更正公告、因会计问题导致的重述、重述内容涉及核心会计指标或调低了公司盈余、重述涉及多个会计年度以及重述消息是坏消息时,市场反应显著为负;极少数重述公告带来了好消息,市场反应显著为正。重述公告的市场价值相关性表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的年报重述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利益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7.
潘宏 《投资研究》2012,(1):98-109
本文从投资者意见分歧角度出发,研究盈余发布前后一段时间内中国股票价格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首次考虑公告所引发的二次意见分歧对市场反应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意见分歧越高的公司,股价在公告前高估情况越严重、在公告时的下降幅度越大,二次意见分歧高的股票其超额收益较大。此外,本文还发现中国股市普遍存在盈余公告提前泄露,股价的收益特征较国外有所前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知道坏消息的时间要早于好消息。  相似文献   

8.
谭伟强 《金融研究》2008,(2):152-167
基于心理学的"有限注意"观点,本文检验了我国股市盈余公告后投资者对于不同公布时机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发现我国盈余公告存在显著的"周历效应"和"集中公告效应"。同时,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盈余信息披露时机时,倾向于在周六公布坏消息以减少投资者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创业板开板以来至2011年4月底的所有创业板IPO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讨论IPO前不同时期的媒体报道情况对IPO绩效的影响,探讨了媒体在IPO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控制样本自选择偏差后,发现招股公告日至上市日之间的短期媒体报道与IPO抑价和首日换手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符合投资者情绪假说;而招股公告日前一年的长期媒体报道与IPO抑价也显著正相关,但是和首日换手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信息不对称假说未得到支持。本文认为信息不对称假说未得到支持可能与市场以情绪投资为主、忽视价值投资的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0.
投资者特征与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9~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不同类型投资者对盈余公告后漂移(PEAD)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好消息,盈余公告后基金重仓持有股票的漂移小于非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但对于坏消息,基金重仓持有股票的漂移要大于非重仓持有股票的漂移。可能的解释是,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如果公布的是好消息,说明与基金预期一致,所以这类股票的漂移比散户投资的利好股票漂移小;如果公布的是坏消息,则说明基金预期错误,此时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会积极卖出,由于资金量大引起散户投资者跟着卖出相应股票,从而漂移比非基金重仓持有的利坏股票的漂移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于忠泊等人(2011)提出的媒体关注市场压力假设,文章从盈余信息市场反应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市场压力的来源以及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文章发现,媒体关注增加了短期内盈余信息的市场反应;降低了长期内的盈余公告后漂移程度;而且媒体关注的这种效应在外部市场化环境较差的地区更加显著。媒体关注对短期内盈余信息市场反应的放大效应,对长期内盈余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作用,正是管理者所面临的市场压力之一,媒体关注通过影响资本市场而发挥外部公司治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本文检验了媒体报道对IPO股价表现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发现:(1)不管是IPO股价的即期反应还是滞后反应,正面媒体报道和负面媒体报道对IPO股价表现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影响;(2)正面媒体报道越多,上市公司在IPO日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追捧而没有破发,但在IPO之后,其CAR值下降得也更多,这说明媒体的大肆宣传煽动了投资者的情绪,使得上市公司在IPO日获得较好表现,引发投资者在上市首日对公司过度反应,以致CAR值在IPO后开始反转;(3)负面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IPO首日的即期表现并没有显著影响,却对IPO公司上市后10个交易日的滞后反应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在市场整体情绪渲染下投资者对负面消息明显反应不足。综合而言,本文结果证实了在我国创业板资本市场初期,媒体报道符合"情绪功能"而非"信息功能"的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如何利用财务报表盈余信息。研究发现,投资者利用季度和年度盈余信息时存在显著差异:投资者一方面对季度盈余信息反应不足,从而导致季度盈余公告后漂移现象;另一方面对年度盈余信息过度反应,从而导致年度盈余公告后反转现象。研究结果显示,业绩预告制度是造成投资者对年度盈余信息过度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会计稳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数据,本文研究上市公司两个股权结构变量——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对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的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高的上市公司将不利于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提高,少数大股东可能通过及时确认“好消息”以及滞后确认“坏消息”的方式来掩盖对中小股东的“掏空”行为,会计盈余稳健性较低;而股权制衡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就有较高的稳健性,这将有利于抑制少数大股东对会计盈余信息的操纵从而保护中小投资者财富不受侵占。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理层盈余预告消息性质、盈余预告披露精确性对分析师预测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坏消息,管理层对好消息的预告会得到均衡透明的披露,因此分析师跟踪人数更多,预测更为准确,分歧度更小。另外还发现盈余预告精确性的提高对分析师跟踪人数并无显著影响,但是随着管理层盈余预告精确性的提高,分析师的预测误差和分歧度均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6.
汝毅  呙昊婧  薛健 《金融研究》2022,500(2):189-206
本文以2007-2019年媒体记者参与的上市公司调研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媒体记者与公司管理层直接沟通对媒体报道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调研媒体的报道语气整体更加乐观,集中体现在公司公布坏消息的情形之下。此外,仅当公司公布好消息时调研媒体的报道信息含量更高,而当公司公布坏消息时调研媒体的报道信息含量与非调研媒体没有显著差别。以上结果表明,媒体记者同管理层沟通后信息的阐述方式视调研所获取信息的性质而有所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机构投资者或者记者同行的共同参与,以及良好的公司信息环境能够帮助调研媒体改善新闻报道质量。参与公司调研是媒体维持和拓展经济业务的重要途径。在使用处理效应模型纠正变量自选择偏差及一系列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本文为媒体记者和上市公司管理层直接沟通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代理问题及信息不对称严重和投资者非理性状况共存的特征,将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结合起来分析两者对股价的影响,进而分析两者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关系。通过划分平静时期和动荡时期,本文发现在不同的时期里,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导致的错误定价关系两者趋势并不总是一致;盈余管理和投资者情绪在不同时期里分别主导着股价与公司投资的关系;而且在不同时期里,融资约束和换手率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归因于信息提供方对信息的策略性披露,还归因于信息接收方对信息解读能力的不足.本文采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立足信息供给—需求双方,综合分析会计信息呈现方式、披露顺序及专业能力对非专业投资者信念修正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呈现方式、披露顺序和专业能力间两两组合会影响非专业投资者信念修正.进一步分析表明,相比于好消息,坏消息对非专业投资者信念修正的影响更大;消息性质的转变具有"凸显效应",而专业能力和信息呈现方式会对"凸显效应"予以缓解.研究结果为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对非专业投资者信念修正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丰富了信念修正理论,拓展了"凸显效应"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至2008年间A股公司业绩预告的样本,本文研究了高管持股对择时信息披露策略的影响,以及市场对择时披露信息的反应。研究发现,A股公司在业绩预告时存在择时披露的行为:好消息①更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坏消息更倾向于在休息日披露。高管持股比例会显著影响择时披露策略:高管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进行择时披露的可能性也越高。从市场反应角度看,休息日披露的坏消息与交易日披露的坏消息没有显著差异,休息日披露的好消息反而会产生更加显著的正面市场反应。本文的研究意味着,高管持股比例会显著提高上市公司进行择时信息披露的可能性,但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择时披露策略,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信息消化"假说。  相似文献   

20.
王丹  孙鲲鹏  高皓 《金融研究》2015,485(11):188-206
本文研究了投资者 “股吧”讨论这种“用嘴投票”机制能否发挥治理作用进而促进管理层进行自愿性业绩预告。用上市公司股吧中的发帖量、阅读量和评论量来衡量投资者“用嘴投票”的参与程度,研究发现投资者“用嘴投票”参与度越高,管理层进行盈余预测自愿性披露的概率越大,且更愿意及时披露业绩下滑等坏消息。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者“用嘴投票”是通过对股价产生影响、引发监管层关注和招致媒体报道这三个渠道对管理层产生预警进而发挥治理作用。且这一治理机制在管理层受到互联网信息影响可能性越大、公司中小股东户数越多以及论坛的讨论内容越负面时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