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之中.国际气候谈判已不只是单纯的环境事务,而是涉及到未来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关乎各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时期.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技术转移的资金问题,是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联合国体制内的基金是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移一个主要的资金渠道,但是体制内的资金面临着资金量不足、资金难以及时到位等问题。本文介绍现有的各类的资金渠道,针对目前存在的资金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事关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也是我们面临和必须应对的问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本文回顾了从气候变化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 ,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验证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纵观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报告的评估内容以及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展历程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惟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政策和立场也越来越关注。文章通过对1990年以来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立场的历史考察,认为16年来中国的立场稳中有变,不变的是中国坚持不承诺量化减排温室气体,变化的是以比过去更灵活、更合作的态度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文章以减缓成本、生态脆弱性和公平原则三个变量解释了中国立场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劳动标准问题日渐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争议的一个焦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未雨绸缪,深入研究,及早采取各种对策应对这个问题,争取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占据更加主动、更加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不断频发.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危险.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提出并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框架和法律制度。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8.
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引进了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多边合作。与发达国家建立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引进先进气候友好技术和成功经验,并一起推动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机制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产品等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碳汇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气候变化结果导致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态恶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碳汇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朝阳产业和公益事业,是掌握国际气候谈判话语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全球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规范内化这三个基本变量初步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理论内核做出了解释。国际制度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的影响体现在以下联系中:一是国际谈判和外交的自主性,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带来的利益和规范因素在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外交人员的权重。二是国际气候谈判和战略共识,其衡量指标包括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和沟通、信任程度、最终共识等。三是国际气候谈判和协调机制建设,其衡量指标包括协调机制化程度、对口单位的作用等。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作者认为,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影响了相关外交决策的运作环境,并推动气候变化软能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张杲  张熙 《产权导刊》2015,(8):59-60
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逐年递增,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引起全人类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政治压力下,以欧盟为代表的一批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履行发达国家先期减排的国际承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排放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在北京、上海、湖北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以交易促减排的序幕,中国碳市场随之形成并稳步发展.台湾地区近年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工作,与大陆在多个层面开展碳市场、节能降碳合作,最终促成了海峡两岸首笔自愿碳交易.  相似文献   

12.
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规范内化这三个基本变量初步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理论内核做出了解释。国际制度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的影响体现在以下联系中:一是国际谈判和外交的自主性,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带来的利益和规范因素在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外交人员的权重。二是国际气候谈判和战略共识,其衡量指标包括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和沟通、信任程度、最终共识等。三是国际气候谈判和协调机制建设,其衡量指标包括协调机制化程度、对口单位的作用等。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作者认为,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影响了相关外交决策的运作环境,并推动气候变化软能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气候治理已成为全球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围绕气候治理的国际谈判备受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虽然2012年12月8日刚刚闭幕的多哈会议谈判实现了平稳过渡,决定从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制定了德班平台谈判的工作计划,但在减排义务分担、气候融资、技术转让等关键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阵营之间仍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未来谈判仍困难重重,前景尚不明朗。作者试图运用多维权力观分析框架,分析当前主要国家及国家集团构成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在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的手段性权力强,但态度大多趋于消极保守,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权力和话语权呈上升趋势,但权力领域有限,权力意愿趋于分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在市场、资金、技术、贸易等议题中的权力各有消长。未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力量为追求自身利益,必将展开新一轮的博弈与角逐。基于对各种政治力量在气候治理中权力特点和变化的认识,作者最后提出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谋求合理发展空间与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琳  陈迎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116-134,159
近年来,气候治理已成为全球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围绕气候治理的国际谈判备受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虽然2012年12月8日刚刚闭幕的多哈会议谈判实现了平稳过渡,决定从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制定了德班平台谈判的工作计划,但在减排义务分担、气候融资、技术转让等关键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阵营之间仍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未来谈判仍困难重重,前景尚不明朗。作者试图运用多维权力观分析框架,分析当前主要国家及国家集团构成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在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的手段性权力强,但态度大多趋于消极保守,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权力和话语权呈上升趋势,但权力领域有限,权力意愿趋于分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在市场、资金、技术、贸易等议题中的权力各有消长。未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力量为追求自身利益,必将展开新一轮的博弈与角逐。基于对各种政治力量在气候治理中权力特点和变化的认识,作者最后提出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谋求合理发展空间与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首先,自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建立以来,世界各国开展了多次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设置了减排目标,同时提出三种灵活调节机制,即适用于发达国家的排放贸易、联合履行机制,以及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清沽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WTO多哈回合谈判历程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帆 《山东经济》2007,23(5):118-121
WTO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11月启动至2006年7月宣布"中止",谈判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4年8月签署的《框架协议》在涉及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贸易与发展、服务贸易以及贸易便利化等5个议题取得了有限成果。多哈回合谈判之所以暂时"中止",欧盟、美国与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20国集团(简称G20)在核心的农业问题上的僵持是最直接的原因。然而,较深层次原因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WTO多边贸易体制存在内在缺陷和矛盾;2.本轮谈判中谈判利益格局出现重大变化;3.当前区域集团化浪潮对多边体制产生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17.
《京都议定书》生效只是人类保护气候行动的一个阶段性进展,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何去何从已迫在眉睫。“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类似于西方七国集团的制度机制,取代《京都议定书》体制,以促进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作者评述了“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战略设计,分析了“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法律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意愿,提出了中国在后京都谈判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终于在1986年9月15日在乌拉埃斯特角城举行了。正值世界贸易徘徊不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浪潮汹涌澎湃之际,这次多边贸易谈判能加强国际协调促使国际贸易不平衡问题得到缓解,从而消除保护主义的压力,无疑地是一个关系到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我国本来就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之一,现已提出申请恢复成员国的地位,故也派代表团参加,受到美国、日本、欧洲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热烈欢迎,加深了这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国际意义。这次关贸总协定会议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在该组织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对第三世界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能从加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整体利益出发。  相似文献   

19.
薄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135-155,160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参与者。既有研究文献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行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合作意愿上。作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国家气候合作行为的新框架。运用该框架,作者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合作意愿以外,合作能力在客观上和主观上也对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履行国际承诺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不断提升的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使其在清洁发展机制、"2度目标"、国际磋商与分析等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合作性,但是其合作能力的有限性不足以支撑中国按照发达国家确立的时间表,承担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减排义务。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在未来仍将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行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坦诚地分享和交流它们的合作能力水平信息,将有助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以一种非对抗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高小升 《特区经济》2013,(12):43-45
发展问题是联合国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随着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最后期限的临近,如何制定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方的关注。从目前来看,千年发展目标的实施进展喜中有忧,这对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谈判中各方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谈判尚处于预备性谈判阶段,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市民社会等主要参与方的立场已逐渐成型,未来谈判的一些基本态势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