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整国债运作机理 增强拉动经济的力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增发国债来拉动投资需求,已成为保障我国经济适度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内外的一些人认为,我国财政承受债务的能力有限,增发国债的余地不大,而我认为,现在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财政的债务承受力,而在于运用何种思路和机理来看待从而运作国债。本人的基...  相似文献   

2.
建立国债偿债基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国债偿债基金的探讨杨振华,要一民我国的债务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和舆论界密切关注的热点之一。就内部债务而言,其偿还情况直接关系到政府信誉和国内社会安定,因此面对举债规模的不断增大,如何确保按时、足额偿还本息,就成为人们十分关切的问题。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国债规模衡量指标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评价国债有不同的内涵。通常来说,国债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1。广义地讲,国债是指政府实际负担的债务,除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外,还加上或有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国有银行系统中的坏帐,随着目前现收现付制逐渐取消而产生的退休金债务,国家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外借款,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积累的损失)2。在众多学者分析与评价债务规模时,国债有时指内债,有时指外债,这些差异不影响他们提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涉及到总的债务规模时,对形势的某…  相似文献   

4.
国债风险:成因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债债务风险在现实中体现为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国债融资和政府偿债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是产生国债风险的一般原因。我国的国债风险形成具有明显的体制转轨特征,具体表现为: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国债、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增加压力大等。相应地,我们应从加强国债资金支出效益管理;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债务偿还机制;规范收入,完善财政收入机制,提高国家财力集中度入手,解决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5.
夏红芳 《北方经贸》2000,(5):138-140
一、我国国债利息支出现状 从1994年开始,我国国债发行预算数由财政赤字加上偿还到期债务本息二部分组成.在这种借新债还旧债的机制下,利息支付对当期的投资、消费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是加重以后若干年的财政负担,对后代纳税人产生影响,因而在当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陈思进 《商界》2011,(9):30-30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每一次危机,最终都是靠向外转嫁而度过的。上一次是转嫁给了日本,现在的目标显然是中国。这些日子,继美国国债违约危机风波之后,标普又下调了美国的信用评级。这是自1917年由穆迪最初把美国债务定为AAA评级之后,其信用评级首次由AAA降至AA+级。而且在未来的两年内,如果美国经济前景未改善,评级还将进一步由AA+调低到AA级,甚至AA-。美国国家信用被降级,即意味着潜在的某些债务不能及时偿还了,投资者的信心因此跌到了谷底。经济前景一片黯淡,  相似文献   

7.
毛羽丰 《商场现代化》2012,(28):240-241
<正>2007爆发的次贷危机以至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直到最近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让人们心中只有发展中国家才会出现债务危机的印象轰然坍塌。"财政为庶政之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及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刻变革中。究竟是何动力驱使债务危机的发生?中国能否处理好当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政府债务危机如何解决?一、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中国政府1979年重新启用国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债运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2003年,国债余额占我国GDP比重开始下降。2007年,由于全球规模金融危机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偏大,债务依存度高,流通市场不够完善。要使我国国债体制跟上世界经济发展步伐,国债必须从发行、流通、偿还制度上进行创新,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实现国债品种多样化,促进国债期限分布平缓化及发行方式竞争化,推动国债发行市场投资主体机构化,提高国债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国债流通市场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袁东 《海峡经贸》2001,(12):46-46
发达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恐怕都会承认这种看法,在市场上交易国债与其它公司证券是非不同的:国债的发行是公共财政的筹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债务资金不仅不能主要用在产生内的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反而应主要用在那些不产生内在经济效益而主要释放社会效益的项目上,其偿还来源也是未来税收。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公共财政投资的“公共性”。有鉴于此,交易员在交易债时可不用考虑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其能 否偿还等因素,而主要考虑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其实,国债价格某种程度是利率变动的一种体现。这是从市场层面显现的国债与其它有价证券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0.
8月2日,是美国政府债务违约大限的最后关头,美国会两党终于通过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至此,两党持续数月的美国债务上限纷争暂时得以平息。但本次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只能将美国的债务危机向后拖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高债务,高赤字顽疾。到2013年初,美国将再次面临提高债务上限的难题。5日,标准普尔公司  相似文献   

11.
程萍 《财贸研究》2002,13(2):60-62
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发行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国债增长过于迅猛,人们担心政府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面临的债务风险问题。本文从政府的债务风险着手,研究国债风险及其防范,具体措施有:整顿财政分配秩序、提高财政收入集中度、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管理等。  相似文献   

12.
《商》2015,(14):179-180
虽然美国债务危机还没有爆发,但目前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过大、财政收支结构的刚性特征均阻碍了其财政赤字状况的改善、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不是可以永久的持续,这使美国国债的可持续性问题面临挑战。在解决方案上,短期内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技术性违约或者债务货币化将政府债务延后或者隐性处理,其代价是巨大的。美国应当从中长期的角度根本解决债务问题,中期需要建立严格的财政制度;从长期来讲,则需要协调好各个产业的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论国债债务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勇 《财贸经济》2000,(11):20-23
一、国债债务风险及其形成机制国债债务风险是指因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引起财政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它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举债规模过大 ,导致财政正常的债务清偿机制紊乱 ,使财政陷入支付困境 ;二是因举债引发通货膨胀 ,使正常经济活动秩序遭到破坏。前者可称为国债的财政风险 ,后者可称为国债的货币风险。由于国债为政府的信用收入 ,其取得是以还本付息为前提的 ,因此 ,国债的财政风险首先表现为在政府举债满足当前支出需要的同时 ,对其未来收入和支出形成的压力。显然 ,这种压力的大小与举债的规模是密切相关的。从对未来收入形成的压…  相似文献   

14.
分析阿根廷债务危机爆发原因,虽然阿根廷公债显性指标在警戒线以内,但是国家调控经济政策的单一,隐形债务和公债低效率使用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以此为戒,我国已处在经济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技改项目、产业结构升级等都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这无疑加大了国债的需求。尽管我国公债的使用是审慎和稳健的,但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以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的,因此,国债的规模要谨慎,且要有效利用国债资金,使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商》2015,(47):165-166
三十多年来,我国通过国债渠道吸收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但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危机潜在风险越来越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相继陷入债务泥沼之后,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国债绩效以平衡国债发行和投资使用效益和风险,成为关系一国国家安全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国债绩效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考量,将绩效的理念贯穿到国债发行、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区别于对国债的发行或者投资等单一环节实施的绩效评价。本文首先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国债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适用性之后,然后尝试建立国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6.
时建龙 《财贸研究》1997,8(2):37-38
<正> 国债的“挤出效应”(Growding-out Effect)是近几年来在西方财政界引起广泛讨论且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政府举债是否会产生挤私人投资,有碍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效应,还是相反会产生带动私人投资、补充市场配置的效应,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系到一国的债务政策是实行扩张还是紧缩。在我国,长达20多年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历史至今还让许多人为之向往,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债发行量的急剧上升又使众人感到担忧。只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辩证分析,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债务政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持有美国巨额国债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通过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据分析中关债务关系的现状、探究其原因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呈几何级数增长,发行国债已成为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主要手段。从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及居民的应债力来看,我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尚有余地,但亟需解决好国债的期限结构,释放国民应债能力和国债持有者结构问题,扩大国债市场的发行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一定困难,能否再次以增发国债的方法来拉动需求,保障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界极为关注.不少人对我国进一步增大国债的发行规模表示怀疑,认为受我国财政承受债务能力的限制.增发国债的空间已经很小,动用国债来启动经济的可能性不大.然而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现就我国当前国债的发行和运作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焦争昌 《商》2013,(4):72-72
分析了拉关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总结了两次债务危机的相似点,并从债务成因、经济背景等方面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根据中国经济环境及债务问题的现状,得到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债务结构的启示,指出我国要防范主权债务风险,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提升本国经济水平,实施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才是降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可能性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