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简要理论分析,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提出了限制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四条对策建议,包括通过设立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协会、建立股东代位诉讼制度,来提高中小股东自我保护能力和监督能力;通过建立声誉机制抑制大股东攫取私人收益的冲动,引导大股东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取长期效用最大化;通过实行独立董事职业化和建立完善关联交易的股东大会批准制度来加强对控股股东的违规违法决策的监督,从而达到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分享与控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股东控制企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相应地,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可以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两大部分。为限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应当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增加大股东对共享收益的分享份额,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措施控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3.
控制性大股东在取得合理的补偿报酬及收益后,由于自利性驱使,往往有通过控制权优势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倾向。在控制权私人收益新内涵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控制权私人收益中非货币性收益的度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做了修正,得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合理控制权私人收益+超控制权私人收益,其中超额控制权私人收益表现为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发现,大股东通过控制权共享收益和控制权私人收益,实现了"公司有业绩、大股东有超额回报"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大股东拥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是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根源,有人把大股东掌握和运用公司控制权可以获得的收益分为两种:一是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即由于大股东改善公司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杨树玲 《会计师》2010,(12):10-11
<正>一、控制权收益的内涵控制权收益又称控制权私人收益(private benefits of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Grossman and Hart(1988)提出的,它指的是控制性股东利用控制权谋得的利益。而在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倾向于赞同控制权收益就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而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欠妥当的。本文对控制权收益的解释与前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出发角度不同:侵害论是从中小股东受侵害的思路去解析控制权收益,本文站在中立的角度,把控制权收益看作是企业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成果;(二)研究主体不同:侵害论下,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7.
运用我国2013—2016年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在公司章程中反映对中小股东参与决策权保障的、尚未被强制法定的、可由上市公司股东自行决定的累积投票权制度和特别决议事项条款个数多少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可自主抉择的公司在章程中设立条款采用累积投票制度,可以大大减少发生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章程中特别决议事项多于法定6项的上市公司,其大股东更加遵纪守法;公司章程对中小投资者参与决策权保障程度越高(即公司章程中采用了累积投票制度且同时特别决议事项多于法定6项),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机会越多,对大股东权利使用的监督效果越明显,发生控制权滥用、获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越少。  相似文献   

8.
控制权私人收益体现着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通过考察1997~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平均来说比较高,整体上有下降趋势;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西部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最高。并且研究结论得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法治环境的改善、加大股权的制衡度等可以降低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1993至2009年上市公司IPO过程中无形资产的剥离和付费信息为基础,本文分析了IPO时资产重组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我们的研究发现,大股东后续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成本越低,就越有可能在IPO时保留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并在IPO后安排更多与之相关的关联交易。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在IPO时和上市后如何从上市公司获取收益最终都取决于其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成本,因此,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要从完善制度环境、改善公司治理以提高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成本入手。  相似文献   

10.
俞萌 《财政监督》2014,(8):71-75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一直都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小股东权益的有效保护直接关系着公司的有序运营,证券市场的稳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小股权权益保护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LISV(1999,2002)曾指出,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国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更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股权分置0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现象,掌握了公司绝大多数股权的大股东不能上市流通,只有少部分股份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买卖。鉴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加之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优势和信息优势,大股东便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控股公司的利益,进行隧道挖掘(tunneling)(唐清泉等,2005),如并购(刘峰等,2007)、增发配股等(朱云等,2009)、关联交易(郑建明,2007)、操纵报告盈余(Fan and Wong,2005)、支付红利(La Porta et al.,2000),等等。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限售股的逐步解禁,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享有了与中小股东一样上市流通的权利。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应趋于一致,但是,大股东为获额外控制权收益的目标并没有改变,中小股东利益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黄志忠等,2010;李增泉等,2011;吴育辉和吴世农,2010)。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全流通下大股东行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进行研究,并通过案例指出股权分置时代下仍存在大股东利益侵占的行为,如五粮液的不当关联交易(李明珠,2010)、武钢模式的关联交易(刘瑁,2013)、驰宏锌锗的高股利分配(周县华和吕长江,2008)、鄂武商的控制权收益争夺(陈玉罡和莫夏君,2013)、ST梅雁的大股东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和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成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热点现象,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具有虚增注入资产价值的强烈动机。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将虚增注入资产价值与市场参与者的财富变化结合起来,分析了虚增注入资产价值的财富效应及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虚增注入资产价值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私人收益,降低了中小股东的财富;(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注入资产价值虚增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注入资产价值虚增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虚增注入资产价值为大股东带来的边际收益将超过社会总财富的边际收益。因此,大股东通过虚增注入资产价值实现了对中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导致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股东关系一直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基本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和利益冲突,对于大股东之间冲突的研究较少。通过山水水泥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导致其控制权争夺最突出的原因正是大股东冲突,而大股东利益诉求差异和相互不尊重不信任会直接引发冲突。研究表明:大股东冲突的成因和形成机制直接影响冲突的结果,大股东冲突破坏巨大且不能形成有效的股东制衡。山水水泥的控制权之争是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典型案例,对于完善股东冲突理论,有效控制或减少冲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林林 《金卡工程》2009,13(3):118-118
股东利益保护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害关系一直是我国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保护更是公司制度公平正义的前提。本文试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上的制度设计特点以及改进措施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中小投资者的参与,中小投资者在公司股权结构中所占比例在与日剧增,但是中小股东信息不对称,公司没有良好的治理结构,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加大制约大股东控制权的机制还未建立,资本市场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急需改进,因此,只有做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市场才能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因此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控股股东被认为能够监督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控股股东也能够利用控制权牟取控制权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后者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控制权收益也有合理性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评述,尝试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普遍通过非公平关联交易、违规信息披露、市场操纵等方式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非法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等角度,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分别对股权分置改革时期、后股权分置时期中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的绩效进行实证检验,这为制定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公司的大小股东的利益博弈中,股利政策的制定已经成为大股东用来剥削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如何平衡公司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纠纷已经成为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本文将从股利政策的理论构成入手,通过对各个理论的内容和缺陷的分析得出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探究导致股利政策成为大股东和管理者剥削中小股东的工具的原因.并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角度,提出如何通过完善这些因素来规范我国股利政策以求达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中小股东利益立法保护的重要性 学术界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研究多将其置于公司治理理论框架之下,认为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是预防、减少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和侵害股东利益的关键.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研究思路.第一种思路秉承"伯利-米恩斯"的两权分离理念,他们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角度出发,将探讨的重点放在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上,要求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代理问题,主要关注解决这一代理问题的相关机制,如独立董事制度、薪酬激励计划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等;第二种思路则是从20世纪末期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界将其称为"法和金融学"理论,其主要倡导者拉.泼塔(La Porta et al)等人将公司治理界定为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免受大股东攫取的一组制度安排,认为,在现实经济中,不仅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矛盾,还存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现代金融学理论基础之一是分散化,投资者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为什么投资者会放弃分散风险的利益,而把财富都集中在一种股票上呢?两大因素影响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即控制权的共享利益和私有利益。当控制权集中在大股东手中时,由于占有企业利益的大部分,他们比控制权分散在很多投资者手中时更容易采取一致的行动,大股东有动力去搜集企业的信息和监督管理,从而可以避免搭便车的问题。由于大股东普遍关心利润最大化并拥有足够多的控制权,所以它能解决代理问题。随着持股比例的上升,控股股东更有动力来提高公司的价值,由此而产生的更多现金流能同所有股东共享,这就产生了控制权共享利益。但股权集中同时也带来另一种代理问题,即大股东和小股东的代理问题,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小股东的利益并不一致,两者之间经常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监督或者外部股东分散化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不但强烈的谋取私有利益,而且侵占公司的资源或谋取其它股东无法获得的利益,这样就导致了控制权私有利益的产生。本文以2005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发生的国有股转让事件为样本计算控制权私有收益,这样,样本中包含了转让比例很小的事件,可能会低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资本市场“全流通”时代的到来,给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带来了百年机遇。企业并购行为涉及到资本市场多方利益主体,而中小股东居于弱势地位。大股东掠夺现象时有发生。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应完善投资者法律保护制度和替代性投资者保护制度,以构建大股东掠夺的内外部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