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见美文就编,见好诗就发。”这是我做报社工作时的一贯思想。曾几何时,从“友竹轩”寄来的诗词楹联几乎首首照登、幅幅照发。读“友竹轩”的诗词总有一种甜滋滋乐融融赏心悦目之感。  相似文献   

2.
“东风桃符着新意,莺啼燕语报新年。”2008年伴随着新春的脚步已经到来。值此人们相互温馨祝福之际,《辽宁经济统计》向全省广大统计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化古老悠久,反映在商业上即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商业文化”,尤以诗词、楹联显著。古时候,有一卖油灯和秤的杂货小铺贴出了一副楹联谜语,并声明谁要是猜出谜底, 铺里的油灯、秤均五折出售。楹联谜语是:  相似文献   

4.
春节话春联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乃至机关团体、厂矿企业的门首,都要整饰一番,并贴上春联,给节日增添新的喜庆气氛。  春联,又名对联、楹联,也叫门对,古代有“桃符”、“门贴”之称,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诗歌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关于春联的由来,有许多传说,这里根据古书的记载略作介绍。  相传东海里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树根向四周伸延,方圆长达三千里。桃树的东北一头,有一根拱形的枝桠从树梢一直弯曲到地面,就像一扇大拱门。度朔山上有各种魔鬼,它们要出山时,就得经过这扇门,因此,拱门就叫鬼…  相似文献   

5.
岁月抒怀     
"东风桃符着新意,莺啼燕语报新年"。当梅花的五瓣迎着绚和的春风撩拨起春潮泛涌的涟漪,当红彤彤的彩灯一起点亮了新年的辉煌,令人激动的新年钟  相似文献   

6.
一、建筑物的概念 就现行中国法律而言,“建筑物”的概念并没有法定化,不同的法律会稍有差异。如在《民法通则》第126条中将“建筑物”、“其它设施”、“建筑物上搁置物”和“建筑物上悬挂物”并列;在《建筑法》第2条中将“建筑物”、“其附属设施”与“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并列;  相似文献   

7.
新春话春联     
新春话春联张在军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久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它起源于五代.其前身为桃符。远在周代,就有用桃符镇邪之习俗。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桃木板,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上绘"神荼"(音申叔)、"郁垒"(音玉律)两个神像为符(另说是写此...  相似文献   

8.
岳桦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一些天灾地荒和人的生死现象,被误以为神鬼使然。为了“驱鬼避邪”,便在春节时用桃木削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板,挂在门的两旁,称之为:“桃符”。  相似文献   

9.
梁临芳 《乡镇论坛》2013,(36):16-16
楹联虽然早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近些年来,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广大群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仍然广泛应用对联,且联语切人切事,同时还出现许多嵌名联,实用性、艺术性越来越强。这些都与当地的一位楹联艺术家王祚炎密不可分,当地人部称他是楹联习俗传承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10.
去年,写了短文《漫话楹联》,介绍了楹联的历史及其在形式上最基本的要求等。这次,想再就楹联的一些特殊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作一浅析。对联多挂在楹柱上,故亦称之为楹联。又因为其总是展示在大庭广众之下供众人观看、评品、咀嚼、欣赏,而且在时间上留之长久,在空间上流布广远,所以特别要求言简意賅,词约义丰;精练巧妙,情趣横生。  相似文献   

11.
看点     
《大众标准化》2007,(6):1-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从远古走来,经历了无数漫长的岁月,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标准”,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田间、地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对“物资采购”和“在途物资”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运用都作了详细规定,无论是《基础会计》还是《会计学原理》,对此都作了分类与归属。但是这些界定在实践中的运用较为繁琐,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正>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提出了推行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建管分离”、“分业经营”的模式。实践几年来,“建管分离”模式在一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为此笔者就存在问题及对策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联圣”的晚清巴蜀才子钟云舫自号“铮铮居士”,这一位平民楹联艺术大家,他“嫉恶如仇”、“刚简则不能谀”,常打“抱不平”,专爱控告贪官污吏。他怀才不遇,在江津县城设馆授徒。在他潦倒一生的舞台上,江津的两个县令和四川的两个总督,成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合同”一词比较常见,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办理贷款、乘车打的等等,许多民事行为都与合同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事事、时时都离不开合同。那么,什么是合同?事实上,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合同不仅包括民法上的债权合同、物权合同和身份合同,而且包括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等;而狭义合同是民法债权合同,不包括行政合同和人身合同等,《民法通则》定义为“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合同法》定义为“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由于《合同法》只是规范反映交易关系的民事合同,而反映行政关系的行政合同、劳动合同等,即使在名称上称为合同,因其不是对交易关系的反映,因此,不应属于《合同法》所称的合同范畴,因此,我国采用狭义的合同概念,将行政合同等排除在《合同法》的调整之外,即人们生活中常讲的合同,主要是指民事债权合同。  相似文献   

16.
反思黄金周     
王辉耀 《经营者》2007,(9):62-62
<正>又是一个“黄金周”了,中国又开始了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人潮大流动,这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所罕见的,每年三次数亿中国人的大串联。“黄金周”,这个中国过去八年形成的国民度假习惯,已经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现在,国内开始强调要重视绿色的GDP,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绿色的休假制度呢?从2004年起,我开始系统的论证黄金周给国人带来的利弊,也受到了不少媒  相似文献   

17.
幽他一默     
1.当老师的好处 小明:“当老师真好。” 老师:“好在哪里?” 小明:“看漫画、打电动都不用花钱,只要没收学生的就行了!”  相似文献   

18.
    
丁伟 《中国企业家》2003,(4):153-153
怎么高估《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对于国内财经新闻的贡献和负面作用都不为过。“新闻创造价值”,《21》试图在中国营造《华尔街日报》式的影响力,虽然出周二报以后它每期的价值大幅缩水。而通过“理性、建设性”地向世界发言,《经》挖掘着“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虽然有人调侃他们只是“知道分子”。 最显著的在于,《21》已经在业内光大了“传谣一辟谣一再传谣一再辟谣”的新闻炒作模式,它的拍板砖、揭黑幕、捕  相似文献   

19.
我与老诗人、老战友梁上泉应邀到奉节参加“杜甫在夔州学术研讨会”。会后,有幸能随“三峡航道”巡航艇,观赏初夏八百里“库区”蓄水前的三峡风光,彼此都感到格外兴奋、十分激动。因为我与梁诗人与面前的三峡,尤其是迎面即将到来的巫峡“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共有一段值得温馨追忆的“诗缘”、“情缘”。  相似文献   

20.
孙大午 《经营者》2005,(11):31-31
从“1”出发,在“1”后面添上若干个“0”,还能再回到原点, 回到这个“1”。在“1”和“0”之间,进退自如,收放自如,这个人才算得上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