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瑞莉 《企业经济》2005,(10):10-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大力吸引国外投资的同时,也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为了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本文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依据,在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动因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引进来”开放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它们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财富收入和企业资产的增加,企业有对外直接投资的需求。“走出去”战略成为我国优化经济结构、合资配置产业布局和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企业实现提高管理、开拓市场、学习技术、整合资源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研究当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状况,并结合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试图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合适路径。  相似文献   

3.
廖继胜 《现代企业》2006,(11):47-48
“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产品、服务、技术、资本和自然人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方针。“走出去”内容很丰富,有货物出口、服务出口、技术出口、对外投资、对外信贷、对外援助和人员外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国内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与国际化经营已势在必行。然而,民营企业“走出去”却面临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的瓶颈制约。如何加大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无疑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  相似文献   

4.
王海腾 《新远见》2012,(9):34-41
从2001年“十五”规划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到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在十多年的实施中逐步完善。近年来,中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猛,成为全球最强劲的海外投资母国,  相似文献   

5.
“走出去”战略推行20多年来,我国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与监管、金融与财政支持、服务与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诸多问题。运用多元回归方法,选取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中对“走出去”企业信贷支持规模作为政策变量来衡量,信贷支持政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政策对对外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未起到正向显著作用。这说明我国金融支持、信息服务等政策的促进效果有待提升,由此进一步提出对外投资宏观政策体系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大批国内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良好成效。同时,我国走出去企业的税收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企业税收负担较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并使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本文就我国走出去企业税收管理展开分析和研究,对当前走出去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税收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大进小出”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与我国应有的经济地位不相称。因此,应重视适度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大力扶植和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事业,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尽快使我国经济步入内外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以形成完整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对“走出去”的难点,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1.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困惑,进一步加大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宣传力度一些人对开放的理解单向而片面,主要表现为:在充分引进资金…  相似文献   

8.
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不断攀升,在规模、区域和行业分布等方面均有所扩展,且投资主体和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因为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存在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经验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行业、地区等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纺织服装业应适时实施“走出去”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红玉 《企业活力》2007,(10):12-13
<正>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我国政府定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实施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本文所指的"走出去"仅指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是一种国际产业转移战略,即把我国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国外进行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以获取发展条件和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迅猛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也提出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即国际直接投资连续增长,跨国公司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等趋势,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宾建成 《物流科技》2004,27(2):78-81
文章在分析了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住选择的因素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过于集中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弊端,提出今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区住选择的策略应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的投资区域。兼顾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积极慎重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等转轨国家的投资。  相似文献   

12.
李洁 《价值工程》2014,(2):175-176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多,各种利弊也逐渐的显示出来,本文将从风险的概念入手,进而引出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的定义。并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其产生风险的根源,进而引申到我国的经济现实,提出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风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巨大市场的推动力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国企业正在加速他们的国际扩张,纷纷"走出去"进军海外投资。但是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明显放慢"走出去"进军海外投资的发展步伐。我国企业"走出去"进军海外投资过程中不仅要面临来自市场的各类风险,同时也不断遭遇各种政治风险。了解、关注、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进军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政治风险,并且制定正确的应对、防范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制定CrWMn铜的热处理工艺,测定在各种热处理情况下试样的硬度和耐磨性,并进行金相组织分析,得出了淬火加低温回火可以提高CrWMn的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林 《价值工程》2006,25(6):1-3
从国际范围来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他们都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提升国内(地区内)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产业现状提出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优势型产业对外投资为主,学习型对外投资为辅,并逐渐加大学习型对外投资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反哺促进效应,但同时受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的调节作用影响。本文运用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设定双因素基准模型并进行东、中、西部地区分样本回归以检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OFDI的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OFDI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了母国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同时,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OFDI反哺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且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OFDI的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和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OFDI协调发展以推动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产业全球化战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我国产业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进程中,应该重点加强沿线地区国家之间的国际产能合作力度,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及全球价值链体系得以构建形成。为确保这一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论文主要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思想,重点针对产业物流枢纽网络化布局以及规模发展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分析,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思想下沿线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要的物流战略是目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个战略下,国家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程度上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时代及全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也有更高的需求。信息技术与电子智能的普及,让人们的消费方式有了新的发展,物流人员的培养也是迫在眉睫。“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动了国际经济向纵深发展,推动我国更加主动地面向世界进行物资上的积极交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雅 《价值工程》2011,30(22):148-149
近年来外商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as not yet become as a prominent factor in the regions re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as trade liberalisation used to be in the early 1990s or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currently. In the terminology of the investment–development path, with the notable except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region is in stage 2, whereby inward flows are still growing faster than outward flow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 latecomer status of the region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shock can explain most of that laggard situation. It hypothesises that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 would give a major push to th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 on condition that adequate government policies to promote those investments are put in place. The impact on the investment–development path, however, is uncertain, because accession to the EU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 surge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s, too. Finally, the article also looks at the options available to deal with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relation to capital flight, including ways of regularisation and potential return to the home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