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洗钱犯罪的金融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洗钱是一种隐藏犯罪所得的行为。洗钱行为和洗钱犯罪在我国同样存在,金融业是洗钱犯罪分子的首选渠道,为加强对洗钱犯罪的金融防范,建议采取:积极宣传我国反洗钱的法律、法规;实行金融实名制、报告制;建立全国“可疑洗钱犯罪报告系统”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杨广 《河北金融》2023,(1):50-54
金融控股公司凭借超然的角色及“类监管”的管理优势,能够全面掌握客户在集团内的全部交易等信息,通过协作分析、整合数据或共享信息等措施,绘制犯罪分子洗钱全链条信息画图,了解、评估和降低整个集团的洗钱风险。围绕防控跨金融业态洗钱风险核心工作,深入分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反洗钱合规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就如何防范洗钱风险在金融控股公司内传导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洗钱是指为了掩盖非法收入的真实来源和存在,通过各种手段使其合法化的过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从金融角度将洗钱定义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能无意间被利用为犯罪资金的转移或存储中介。罪犯及其同伙利用金融系统将资金从一个账户向另一个账户作支付和转移,以掩盖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受益所有权关系;或利用金融系统提供的安全保管服务存放款项,即为洗钱。”  相似文献   

4.
反洗钱与金融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洗钱是针对洗钱而言的。洗钱是指将一切非法收入合法化的过程。当前,随着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的肆虐,洗钱活动在全世界日益猖獗,对各国的经济、金融秩序以及社会稳定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年世界被“洗”过的钱大约相当于每年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2%到5%,  相似文献   

5.
洗钱犯罪严重危害着全球的金融安全和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犯罪分子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从事更为隐蔽的洗钱活动。近年来,我国洗钱犯罪现象逐渐增多,洗钱手段和方法也日趋多样。与此同时,反洗钱技术也伴随着洗钱手段的改变而不断提高和改善,一场洗钱与反洗钱的斗争正缓缓拉开序幕,建立一套智能化反洗钱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反洗钱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日本反洗钱对策介绍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阳 《新金融》2004,(7):44-47
随着金融、经济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交易手段的多样化和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全球性的非法洗钱活动规模也日益扩大,所获的犯罪收益较轻易地跨越国境转移到他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的非法洗钱数额已占世界各国GDP总和的2%-5%左右,高达18万亿美元,并以每年10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在日本估计现在一年约达1兆  相似文献   

7.
李新华 《济南金融》2004,(12):46-47
洗钱通常是指为了掩盖非法收入的真实来源和存在.通过各种手段使其合法化的过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从金融角度将洗钱定义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能无意间被利用为犯罪资金的转移或存储中介。罪犯及其同伙利用金融系统将资金从一个账户向另一个账户作支付和转移,以掩盖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受益所有权关系;或利用金融系统提供的安全保管服务存放款项,即为洗钱。”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家》2005,(10):106-107
在今天的金融社会,“洗钱”已经是跨越国界犯罪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对“洗钱”活动进行了解释,凡“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其它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都属于洗钱行为。而反洗钱就是要打击这些行为以维护国家金融秩序和保障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洗钱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洗钱犯罪,特别是利用金融系统和金融工具的洗钱犯罪活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它已引起世界货币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各国执法机构的高度重视。2003年3月1日执行的“三个反洗钱法规”即《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在反洗钱领域筑起了防线,也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10.
一、洗钱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国际反洗钱现状。随着国际毒品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及跨国经济犯罪(跨国偷税、跨国贿赂、跨国诈骗、跨国走私)的迅速增加,跨国洗钱愈演愈烈。根据金融特别行动工作组的专家估计,每年有数千亿美元进入洗钱系统。与此同时,跨国洗钱专业化和行业化的趋势得到了加强。许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例如律师、会计师、金融顾问等加入到洗钱行列。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每年非法洗钱的总额相当于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至5%。洗钱犯罪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公布了保险业洗钱类型研究项目组对全球5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成员、欧洲理事会反洗钱专家委员会(Moneyval)成员国以及大型保险公司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该结果反映了全球保险业洗钱类型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基础层次的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创新,还是互联网金融延伸层次的金融工具、业务形态和组织形态创新,其在便利交易,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潜伏着一定的洗钱风险。为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应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应以客户身份识别为监管重点,并建立以“合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国际洗钱犯罪形势日益严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洗钱”的金额已经相当于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5%;全世界每年非法洗钱的金额高达1万亿~3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各个国家和组织对洗钱的定义有所不同,反洗钱金融特别行动小组(FA T F)对洗钱的定义是:“凡隐匿或掩饰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物的真实性质、来源、地点、流向及转移,或协助任何与非法活动有关的人规避法律应负责任,均属洗钱行为”,简单地讲,洗钱就是将非法所得的收益经过金融系统或非正规的金融渠道(如地下钱庄)多次转换,最终以合法的面貌进入正常的金融和贸易体系这一过程。一、洗钱犯罪的危害洗钱犯罪是一种特殊犯罪,其特殊性表现在:洗钱犯罪既可以是有组织犯罪的一种延续,也可以说是有组织犯罪所派生出的一个分枝,它是随着有组织犯罪的规…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的创新已成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但与此同时,金融业务创新也给反洗钱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因此,分析和研究当前在金融创新业务领域洗钱的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德 《海南金融》2003,(9):17-23
20世纪中期以来,洗钱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威胁全球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洗钱过程十分复杂,手段众多,通常经过处置、离析、归并三个阶段,将犯罪收入合法化。为有效打击洗钱犯罪,各国及国际社会纷纷制定相关法律予以惩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洗钱案件逐步增多,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开始建立以刑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准则,以部门规章为规范的反洗钱法律框架,加大反洗钱力度,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刘杰 《国际融资》2001,(6):36-40
"洗钱",一个不断滋生的毒瘤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洗钱活动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与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甚至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引起各国政要和许多国际组织及地区性组织的高度重视.制定全球或地区性规则,严厉打击跨国洗钱犯罪,维护全球金融安全的呼声日趋强烈.近年来,洗钱活动愈演愈烈,据国际社会估算,每年被清洗的黑钱总数已近30000亿美元,洗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18.
秦丽  杨丹 《西南金融》2004,(10):44-45
目前。我国“黑钱”通过金融系统洗钱的规模日益增加,据估算,我国每年约有近700亿元的走私收入和300亿元的官员腐败收入流往国外,约有1000亿元的外资企业收入为了避税通过“地下钱庄”转移到境外,合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严重危害了国家利益。本旨在分析我国金融反洗钱操作方式和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洗钱操作机制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仍是洗钱的主要通道。”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于科在接受采访时说,洗钱者利用银行的支付结算、贷款、外汇、保管箱等业务,使非法所得合法化,客观上使银行成为整个洗钱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和洗钱的有效掩体。银行反洗钱任重道远回望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特大贪污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基础层次和延伸层次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洗钱风险,剖析了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从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客户身份识别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重点,建立以‘恰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