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技术外溢、策略性选址与产业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寡头企业的策略性选址对形成地方性产业集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很多,技术溢出和运输成本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文章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技术溢出、运输成本和市场竞争的企业选址与产量竞争模型.研究发现企业集聚是完美纳什均衡,技术溢出是导致企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企业集聚既可能发生在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也可能发生在城市的其他区位,前提是企业在该区位集聚满足"技术溢出效应"大于"运输成本效应";企业在运输成本最低点集聚的均衡产量最大且企业利润最多,而在城市端点集聚的均衡产量最小且企业利润最小.  相似文献   

2.
随着集群的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知识溢出等软性因素正逐渐取代资源禀赋、地缘优势等传统集群动因而成为影响企业加入集群的关键。企业追寻知识溢出的选址行为,本质上是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维持竞争的关键性资源。但集群内知识溢出在为企业减少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知识损失的风险,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因此不同特征的企业有不同的选址行为,企业产业集群选址的决策,实质上取决于企业对集群内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的权衡。  相似文献   

3.
“高溢出”环境下集群企业创新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集群具有资源共享和知识溢出的特征。从集群的"高溢出"环境特征入手,分析了集群"高溢出"与企业创新合作的互动关系;运用博弈论建模分析集群"高溢出"环境下企业创新合作的均衡条件,并将知识产权保护系数引入博弈模型;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合作均衡条件和溢出水平的影响,进而得出集群企业创新合作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产业集聚中公司选址问题。首先以Pontes(2003)非对称区域中公司选址研究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考虑运输成本因素的两区位公司选址模型。在考虑产品运输成本的情况下,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下游公司将在具有较大消费者市场的地点集聚,在考虑原材料运输成本的情况下,生产原材料的上游公司将会选择与下游公司集聚。文章最后阐述模型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自主创新和知识溢出是技术落后企业提高知识存量,实现技术追赶的两个主要途径。知识溢出作为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之一,对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以 Verspagen&Caniëls 的知识溢出模型为基础,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模型。然后,以此模型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知识溢出和自主创新共同作用的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知识存量差距范围,以及知识溢出各影响因素对技术追赶的影响,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和知识溢出是技术落后企业提高知识存量、实现技术追赶的两个主要途径。知识溢出作为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之一,对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以Verspagen&Canils的知识溢出模型为基础,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模型。然后,以此模型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知识溢出和自主创新共同作用的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知识存量差距范围,以及知识溢出各影响因素对技术追赶的影响,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有着自主透露知识的动机,即内生的知识溢出。基于产业集群中相互关联的内生知识溢出和知识员工流动构建一个双寡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通过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的结论表明:在均衡中,企业家为了留住自己的知识员工会主动将知识透露给对手,即发生内生知识溢出;不存在内生知识溢出时,溢出能够在知识员工的流动中发生;二者还可能同时存在于均衡中。因此,内生知识溢出完全能够提高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知识溢出具有局部性特征,受限于产业集群的地理维度。  相似文献   

8.
知识员工流动、技术溢出与高技术产业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中文 《财经研究》2005,31(4):93-102
文章构建了一个技术溢出模型,模型的重要因素是知识和创新都是累积性的,技术溢出主要通过知识员工的流动.通过模型分析了第一代创新和第二代创新的成功概率及其收益关系,企业为了分享技术溢出的好处,在选择企业区位时会尽力聚集在同一地区,聚集也有利于创新和产业利润的提高,同时商业秘密保护并不能阻止技术的溢出,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聚集区.  相似文献   

9.
开放知识具有多源性、开放性与价值性特点。为提高开放知识导入情景下的组织间知识转移效率,融合知识管理、生态学等理论,将开放式创新下组织间知识转移归结为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和开放知识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等两种生态关系,基于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构建了相应的知识转移生态学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数值仿真验证。研究表明:知识转移系数、知识溢出系数、最大知识存量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演化及均衡具有正反馈作用;知识链成员通过外部学习,在多点吸收开放知识,形成“互利共生+多元共栖”的生态关系,并借此实现知识链高效率转移均衡,提高知识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0.
技术距离与知识溢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把引入技术距离作为研究不同行业企业间知识溢出的关键途径,依据Klaus衡量同行业企业间知识溢出效应,考虑综合吸收能力因素,提出和改进基于技术距离的知识溢出模型,并以管理咨询企业为应用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对客户行业知识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评价,分析企业所处的知识环境、溢出影响因素和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提出促进知识溢出效应的方式,验证企业间通过知识交流能够发挥各自更大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李正卫  池仁勇  刘慧 《经济地理》2005,25(5):612-615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节约运输和通讯费用为追求的地理集聚已经很难再对当前企业集群的存在与发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前企业集群的存在与发展在于地理相近性和社会根植性,企业集群能够为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知识丰富并能够易于溢出与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因此,集群内企业网络学习的强度成为影响其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利用浙江嵊州领带企业集群的数据,对集群内企业网络学习强度和创新绩效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网络学习强度均对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网络环境下,深入探讨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OI)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整合外部资源进行产品创新,提升创新绩效。基于创新网络环境,对252家高技术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网络关系能力是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加快开放式创新有利于提升合作成员的网络关系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在创新网络环境中,网络溢出效应可进一步提高网络关系能力的调节能力,网络关系能力能够影响OI对企业绩效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溢出效应表现为从外部对经济主体带来利益或损失。企业、家庭会产生溢出效应,公共经济也存在溢出效应。产业聚集提高了资本、财富和劳动力的运行密度,促使企业、家庭和公用事业走向集中,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积极溢出效应,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共享。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providing environmental amenities associated with open space in a discrete-space urban model and characterizes optimal provision of open space across a metropolitan area. The discrete-space model assumes distinct neighborhoods in which developable land is homogeneous within a neighborhood but heterogeneous across neighborhoods. Open space provides environmental amenities within the neighborhood it is located and may provide amenities in other neighborhoods (amenity spillover). We solve for equilibrium under various assumptions about amenity spillover effects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in both open-city (with in- and out-migration) and closed-city (fixed population) versions of the model. Increasing open space tends to increase equilibrium housing density and price within a neighborhood. In an open-city model, open space provision also increases housing density and price in other neighborhoods if there is an amenity spillover effect. In a closed-city model, housing density and prices in other neighborhoods can decrease if the pull of the local amenity value is stronger than the push from reduced availability of developable land. We use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solve for the optimal pattern of open space in two examples: a simple symmetric case and a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Twin Cities Metropolitan Area, Minnesota, USA. With no amenity spillover, it is optimal to provide the same amount of open space in all neighborhoods regardless of transportation cost. With amenity spillover effects and relatively high transportation cost, it is optimal to provide open space in a greenbelt at the edge of the city. With low transportation cost, open space is provided throughout the city with the exception of neighborhoods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city, wher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lives. A greenbelt still occurs but its location is inside the city.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东省内企业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直角转轴法方法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可归结为投资软环境、原材料与市场、区域政策、集体行动与社会特征、产业关联与知识外溢、区位与基础设施等7个要素禀赋因子。同时,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显示,区域政策、区位与基础设施、要素禀赋等3个因子的重要性因企业投资规模的不同存在差异;投资软环境、区位与基础设施、要素禀赋等3个因子的重要性因企业的产业类型不同存在差异;而区位与基础设施因素对主要出口和非出口企业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对各地如何有效推进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晓言  罗燊 《技术经济》2017,36(7):14-21
从知识溢出成本的视角对知识溢出的研究脉络进行了回顾,认为知识溢出研究演进的关键点如下:确定知识溢出存在溢出成本;提出知识生产函数;集聚与溢出的关系;引入异质性。结合现有技术和理论的发展趋势,认为广义运输成本降低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流动与空间结构、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空间异质性、服务业的知识溢出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全球生产网络为知识溢出提供了新渠道。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不同产业集团所处地位具有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或者产业领导力是否对知识溢出产生影响缺乏理论分析和验证。鉴于此,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造核心产业领导力衡量指标,探讨核心产业领导力对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领导力对知识溢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现为具有领导力的核心产业通过价值链参与形式,将创新研发成果输送至非核心产业区;(2)地理距离加权的核心产业领导力对非核心产业区的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作用机制是地理距离通过制度距离弱化核心产业领导力对非核心产业区的知识溢出效应;(3)基于产业非对称条件下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属性产业以及不同区域间均表现出显著异质性。研究不仅从产业领导力角度对全球生产网络分工条件下的知识溢出研究提出了新认识,而且为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包容性发展,作出更多中国贡献提供了重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