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忽视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难以追踪生态服务价值的流动规律,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展开生态足迹研究,以期为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大理论,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并以生态脆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靶区进行了分析。结果 玛纳斯河流域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均存在年际变化,前者的多年平均值中水域(16.87)>林地(4.62)>能源用地(1.39)>草地(1.37)>耕地=建设用地(1.07)>未利用地(0.30),后者的多年平均值中耕地=建设用地(1.42)>水域(1.31)>林地(1.04)>草地(0.95)>未利用地(0.45);玛纳斯河流域生态足迹呈明显的不均衡增长,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流域生态足迹增速达0.48×106hm2/年,生态承载力在均值3.68×106hm2附近波动,生态赤字年均增速为-0.47×106hm2/年,其中草地和能源用地占比高、增速快,贡献了流域近85%的生态足迹;当量因子对流域的测算结果较为关键,敏感性指数结果显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CS值分别为0和1,生态赤字的CS值由1.78降至0.26,除草地生态赤字的CS值在2010年、2015年和2018年<1外,其余地类始终≥1。结论 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具有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生态承载力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准确、模型参数本地化增强了普适性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玛纳斯河流域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完善生态足迹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研究河南省小麦节肥减排潜力。方法 文章基于农业统计数据、2 063份农户小麦调研数据和1 582组小麦田间试验数据,采用ArcGIS系统分析河南省农户习惯管理下小麦氮磷钾肥施用量及区域间差异,评价不同区域与推荐施肥相比的节肥潜力;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定量河南省及不同区域小麦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减排潜力及区域性差异,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1)河南省农户小麦习惯施氮量平均198 kg/hm2(174~259 kg/hm2),其中东部和北部相对较高,中部和南部较低;在节氮量方面,小麦单位面积节氮量平均为42 kg/hm2,在县域水平上差异很大,整体上由南往北逐渐增加。(2)农户小麦习惯施磷量平均为121 kg/hm2(64~210 kg/hm2),呈现北高南低、中部高低交错。平均单位面积节磷量为16 kg/hm2,以15~55 kg/hm2范围内的区域所占比例最大。(3)全省农户小麦钾肥习惯施用量平均50.4 kg/hm2,变化范围19~112 kg/hm2,施钾量普遍偏低,东部和北部及信阳南部县市施钾量仅19~35 kg/hm2;小麦节钾量范围为-45~62 kg/hm2,平均为-15 kg/hm2,有71.4%的县市需要增施钾肥。(4)在节肥总量方面,河南省小麦氮磷钾节肥总量分别为23.10万t、8.88万t、-5.31万t。(5)河南省小麦GHG减排总量为348.65万t CO2 eq,单位面积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整体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范县、辉县、濮阳等县市的单位面积减排潜力可高达>1 000 kg CO2 eq/hm2结论 在当前河南省小麦施肥状况下,推荐施肥具有很大的节肥和减排潜力,但也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差异,根据不同区域小麦习惯施肥量和推荐量,确定节肥减排目标并制定相关措施,对小麦生产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针对贵州省复杂的生境背景,改进火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方法。方法 文章研究选用温度、光照、土壤pH、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生境因子,构建包括地形、气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以县域和乡镇空间尺度划分贵州高原山区火龙果种植适宜分区。结果 (1)通过该方法分析显示,至2019年,贵州省火龙果种植适宜区为3.520 5万hm2,次适宜区为5 695hm2,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0.20%和0.03%;(2)罗甸县、望谟县、贞丰县为推荐种植县,适宜综合种植面积分别为1.397 9万hm2、9 060hm2和6 568hm2;册亨县、镇宁县和关岭县为一般种植县,适宜种植面积分别为5 413hm2、3 357hm2和1 123hm2;平塘县、安龙县为分散种植县,可种面积分别为311hm2和1 089hm2;(3)推荐种植县中,适宜区在罗甸县中部和南部、贞丰县东南部、望谟县南部分布较多,涵盖30个乡镇;一般种植县中,适宜区集中于册亨县东部、镇宁县南部、关岭县东南部地区的20个乡镇。结论 该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充分考虑贵州高原山区土地资源实际情况的多因子评价,弥补了以往单因子研究的不足,可为为山地农业产业布局和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为区域玉米栽培和养分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于2014年在吉林省44个县市开展农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 14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玉米品种、产量水平、种植面积和密度、播种和收获期、养分来源、施肥时期及方式、肥料种类和施用量等。结果 吉林省农户种植与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平均为9.1 t/hm2,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产量平均分别为8.1、10.1和8.0 t/hm2。全省农户共选用玉米品种526个,使用率前6的品种占比46.7%,播种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占86.0%),收获期集中于10月上中旬(占89.0%)。单户种植面积大多在1~3 hm2(占62.3%),平均2.9 hm2,种植密度集中在5.5万~6.5万株/ hm2(占58.0%),平均5.7万株/ hm2。全部参与调研的农户均施用化肥,但增施有机肥比例仅3.5%,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6.0%、1.9%和4.0%。化肥品种以单施复合肥和复合肥—单质肥配施为主,中部地区大多为单施复合肥,东、西部地区大多为复合肥与单质肥配施。全省农户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平均分别为244.6、130.8和104.4 kg/hm2,氮磷钾养分比例平均为1∶0.53∶0.43。施肥方式上,全省一次性施肥和分次施肥(基肥+追肥)方式分别占53.5%和46.5%。各区域中,中部地区农户的玉米养分投入量和一次性施肥比例(平均为540.6 kg/hm2和77.9%)远高于东、西部地区(平均为429.3、401.2 kg/hm2和22.4%、36.1%)。结论 现阶段吉林省农户玉米产量水平较高,但种植和施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区域尺度的玉米优化栽培和高产高效养分管理研究及技术推广,因地制宜地促进玉米产业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台湾地区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鲜有研究介绍台湾地区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措施,文章结合对台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考察与了解,对台湾地区面源污染防控体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为其他地区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借鉴和经验。方法 梳理了台湾地区在面源污染控制形成的从立法到多源头的技术措施控制体系:分别从立法措施、水库工程治理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台湾地区形成的控制面源污染的经验和做法。结果 (1)台湾地区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在不同的立法措施中,明确规定了与控制面源污染相关的行为;(2)根据水库的地形特征及关键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3)该研究结合当前大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完善面源污染立法措施、加强已有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发挥公众监督的积极性等建议,为我国大陆地区构建符合国情和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控模式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结论 我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需要因时、因地而宜,逐渐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从而步入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文章以三维生态足迹视角对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高经济水平,高自然资本存量”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自然资本,并用GWR模型识别可持续性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 (1)从时间序列上:全省自然资本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从内部组分构成看,生物账户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林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2)从空间格局上:足迹深度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南部>东部,其中新余市最高达13.264hm2/人,鹰潭市最低为2.717hm2/人;足迹广度在0.460~0.526hm2/人波动,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东部>北部,其中鹰潭市最大值为0.860hm2/人,萍乡市最小值为0.199hm2/人;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区表现为中部低于四周地区。(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整体呈现变好趋势,通过定量回归分析发现,引起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态足迹强度、城市化率、生态承载力,且这3个因素在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结论 该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足迹广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大力提升东、中部自然资本流量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降低生态足迹强度,提高生态承载力和控制城市化速率三项因素入手,以期实现江西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 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 (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 通过村域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区协调有序,对推进乡村协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乡村振兴及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以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等功能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以下简称“三区三线”)为契机,科学编制周石村的村域空间规划,并在规划基础上进行“三生”空间划定及采用相关指标评价“三生”空间适宜性,以期为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提供实例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地类归并法与“三区三线”法对周石村地类进行“三生”划定,转移矩阵对现状与规划后的“三生”空间进行对比。结果 (1)规划后,农林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减少,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变化较小,并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规划形成“一镇一带三园”的产业空间布局。(2)规划至2035年,生产空间增长12.244 1 hm2,面积上升为150.797 5 hm2;生活空间减少了2.659 8 hm2,面积下降为68.957 0 hm2;生态空间减少了9.584 3 hm2,面积下降为107.045 4 hm2。(3)规划后,生产、生活空间满足空间需求,生态空间适宜性结果较好。结论 周石村作为城郊融合型的典型,其发展的要点在于充分运用自身优势(产业),并完善对外联系方式(道路)与公共设施用地。地类归并法与“三区三线”法相结合使“三生”空间划定更科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面向创新型农业保险业务中缺少及时准确的第三方作物产量结果用于灾损理赔的问题。引入多源卫星遥感测产技术,识别测产关键因子,构建产量模型。方法 文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山西省马铃薯主产县岚县为研究区,计算基于Sentinel2影像的植被指数,结合气象卫星数据与实测单产数据,筛选关键因子,建立马铃薯单产遥感测产经验模型。结果 采用GF-2影像分割与Sentinel2长势时序识别岚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 477.65hm2,精度检验Kappa值为0.72。保险公司岚县承保马铃薯面积2 476.37hm2,承保覆盖率为29.21%。测产结果显示,马铃薯单产与区域关键期地表温度参数相关性较好,岚县遥感测产获得平均单产为13.76 t/hm2,实地测产获得平均单产为14.06 t/hm2,误差百分比为2.13%,分乡镇平均误差百分比为22.97%,基本满足理赔业务需求。在2018年保险期结束后一周内,保险公司启动快速赔付,支付赔款125.29万元,赔付率48.46%。结论 遥感测产具有大范围、时效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能够迅速为创新型保险产品提供测产理赔结果,提高理赔效率,保障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百香果近几年在贵州域内推广种植,因当地整体气候环境条件与其最优生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百香果无法越冬、成熟果实产量和质量较低等问题,因此分析贵州省百香果种植适宜性对其产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将百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体系分为两层:生长适宜层与现状限制层,生长适宜层除了5项常规生长指标(常年均温、最冷月均温等)外,考虑贵州百香果种植低产、质低的问题,引入百香果关键生长期(5—11月、7—8月)的温度作为生长指标之一;现状限制层包括5种不宜种植的土地利用类型和重度石漠化、极度石漠化以及坡度大于25°地区。运用空间叠加、栅格计算以及空间统计等GIS方法得出百香果种植适宜评价结果。结果 (1)评价等级面积:不适宜>次适宜>适宜,面积分别为1 456.096 457万hm2、274.224 849万hm2、31.348 694万hm2,全省无最适宜区分布。(2)次适宜区面积较广,但在黔西和黔中地区分布面积较少;适宜区涉及到25区县,81.71%适宜区集中在南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区域。(3)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区县为基本单元,根据适宜性程度进行百香果产业发展区划,其中重点5个、一般区11个、分散选育区27个、非推荐种植区45个。(4)可种植百香果贫困区县有22个,占贫困县总数的66.67%。结论 贵州省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百香果,33个贫困县中10个贫困县区县可作为百香果产业发展区。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河流、水文、污染物特征,采用输出系数法模型进行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并以COD、氨氮和总磷为控制因子,建立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定量计算研究区水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水环境剩余容量及污染排放削减量进行分配。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总值分别COD433.84t/a、氨氮47.14t/a和总磷40.75t/a,4种非点源污染类型中畜禽养殖的COD、氨氮和总磷分别占各项总污染负荷的78.6%、60%、87.1%,成为保护区内主要的污染来源,水土流失污染、农村生活污水依次之,民俗旅游的污染负荷贡献率最低;污染源类型中,生活和民俗旅游污水则主要造成COD污染,而水土流失主要引起氨氮和总磷污染。保护区内COD、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 170.36t/a、128.20t/a、25.27t/a,相较于污染负荷,水环境容量偏小。其中,总磷的污染风险最大,其环境剩余容量达到负值,应对其进行总量15.48t/a的削减。秉承公平和效益原则,总磷排放量削减分配中,畜禽养殖、生活污水、民俗旅游、水土流失各污染源的削减比例分别为44.26%、10.83%、40.90%、6.15%;氨氮的水环境剩余容量分配中,畜牧养殖的分配量最小、分配比例最低(14.16t、49.85%);畜牧养殖成为研究区内重点削减和控制的污染源。基于非点源污染的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其分配研究可为保护区水环境控制管理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对加强密云水库饮水源保护,控制上游污染源,保证水质安全,确保北京市民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现状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调控方案对区域未来氮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4种污染源向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共计128.27万t,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排放比例分别为58.92%和33.53%,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氮污染源。如果不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2011~2020年和2020~2030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6.29%和18.78%;如果采取相关减排措施,2020年和2030年4个城市群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比2011年削减15%和25%,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建议今后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调控的重点在于逐步削减肥料投入、合理优化用肥结构、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扩张以及促进专业化养殖畜禽废物循环利用等,主要控制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内的潜江市、孝感市、黄冈市和鄂州市,长株潭城市群内的长沙市和湘潭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和鹰潭市,以及皖江城市带内的六安市和合肥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探讨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前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突现的文献计量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2000—2021年农业面源污染领域国内外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发文量最多,占全球的46.18%;(2)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聚类分析表明目前国际上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的知识群组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氮和磷、农业面源污染模型、最佳管理措施、冗余分析等,而国内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化肥、人工湿地、防治对策等方面。(3)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生物技术控制农田径流中氮磷污染、利用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技术建立多种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集成与优化、确定经济技术上可行的最佳管理措施、识别源区域的风险水平和空间分布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结论]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应用环境友好型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西藏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制约因素,揭示西藏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探明其主要污染源和分布特征,能够为西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利用单元调查法,以西藏不同地区农田化肥、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为污染单元,对2000—2016年西藏农业面源排放的总氮(TN)和总磷(TP)排放总量、构成及强度进行核算,并分析其空间差异与分布特征,反映西藏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并把握其动态演变。[结果]西藏农业面源污染的TN、TP排放量基本呈现有增有减的平稳态势,畜禽养殖贡献率最大,占TN、TP排放总量的96. 3%和94. 5%,畜禽养殖是西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西藏不同地区TN、TP排放量和强度差异明显,那曲市、昌都市、日喀则市的TN和TP排放总量位居前3位,拉萨市和昌都市的TN和TP排放强度位居前2位,阿里地区TN和TP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均最低。[结论]综合考虑到农业面源污染总量和负荷强度,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那曲市应当作为西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面源污染约束条件下我国油菜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提升途径。[方法]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面源污染约束下的油菜生产效率,根据投入冗余、期望产出不足或非期望产出冗余等,分析效率损失成因。[结果]我国油菜生产效率总体上呈现"N型"年际变化特征,其中黄淮区、江浙、重庆、青海和甘肃的油菜生产效率均值高于0.9,云贵和内蒙古的油菜生产效率则低于0.8。全国和长江流域省际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趋势,西北区省际差异最大,黄淮区省际差异最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过高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油菜生产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近3年总氮可缩减比例均值大于30%的地区从大到小依次为湖南、内蒙古、贵州、云南和江西,总磷可缩减比例均值大于30%的地区依次为云南、贵州、四川和内蒙古。此外,湖北用工投入冗余、内蒙古化肥投入冗余和单产不足也是其油菜生产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结论]长江流域需重点削减氮磷径流损失,黄淮区应重点控制氮磷淋溶损失,西北区应重点治理氮磷侵蚀流失。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入手,指出目前湖南省存在农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污染物排放量大,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点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等特征。结合湖南省农村和农业现状,阐述了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针对宏观、微观两方面,提出了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出发,切实有效地提出有利于解决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等标污染负荷法的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全面了解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强度及分布特征。[方法]文章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计算并分析了2016年山西省及其11个行政区COD、总氮、总磷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并根据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以及农村生活排水4个账户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 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D排放量为80.73万t,总氮排放量为9.21万t,总磷排放量为1.02万t。(2)总氮等标污染负荷最大的为460.42亿m~3,其次为总磷,COD等标污染负荷最小,3种污染物总等标污染负荷为918.51亿m~3。(3) 4个账户中,农村生活账户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最大,为52.13%;其次为畜禽养殖账户和种植业账户,水产养殖账户最小为0.12%。(4)山西省11个行政区等标污染负荷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运城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长治市大同市忻州市晋城市朔州市太原市阳泉市。(5)通过对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负荷的系统聚类分析,将11个行政区划分为重度污染型(临汾市、吕梁市、晋中市、运城市),中度污染型(长治市、忻州市、大同市、晋城市、朔州市)和轻度污染型(太原市、阳泉市) 3个类型。[结论]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其中COD排放量最大。污染物主要来自畜牧养殖账户和农村生活账户。运城市污染状况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Blooms of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ecurrent in the A Baxe dam reservoir (Galícia, Northern Spain) as a result of increasing levels of different anthropogenic pressues in the Umia catchm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model that allows us to detect the spatial level where the main problems that trigger eutrophication occur. We used Mike Basin coupled with Load Calculator to model and visualize spatially explicit results of stream flow and N and P export. The results indicate increase in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that trigger eutrophication.High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at the Upper Umia derive from livestock, while at the Lower Umia the origin is sewage, highlighting impacts from diffuse pollution and 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basin. Cyanobacteria blooms result from the influence of both contaminant sources, being also triggered by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solar radiation or flow rate. This model will be useful for predicting possible changes, alterations and evolutions that occur in the watershed, that can help ensure compliance with 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In addition to the model develop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ne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blooms of cyanobacteria (green systems for wastewater in rural areas, riparian forest restoration, etc.). Some sub-basins, such as the Gallo sub-basin, require immediate action since they are major contributors of nutrients to the main river as a result of the low carrying capacity of local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立足西北干旱区土地开垦与弃耕频繁的土地利用现象,揭示西北干旱区耕地后备资源与不稳定耕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玛纳斯河流域为案例区进行研究,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因子得分法与限制性因子结合法进行土地宜耕性评价,并分别给出空间利用对策。[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数量结构,敏感区面积较大,极敏感及一般敏感区面积都较小;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本底条件多为“较好”及“一般”,但开发受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玛纳斯河流域混合型不稳定耕地及生态型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大,分别为85 684.77hm2、82 011.87hm2,可优先退耕。[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受生态约束较大,其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不稳定耕地的生态退耕,对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冀鲁豫3省45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文章选取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地市数据,厘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演进轨迹和化肥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格局,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结果] 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总体表现为提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区域差异不断增强;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北、河南,总体排放强度略有下降,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演进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且间接溢出大于对该市造成的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推进会把化肥面源污染"转嫁"给邻近地市。[结论]不同地区应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快带来的污染"转嫁",统筹协调、协同治理化肥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