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8年企业所得税征管机构调整的政策契机,采用新三板上市服务业企业2015年和2016年财务报告数据,运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法,比较政策实施前后成立的可比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探究税收征管权集中对服务业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的影响。研究发现:征管权集中会显著提高服务业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且当服务业企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影响较大;依据企业特征分组,征管权集中只对享受优惠税率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资本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显著影响。税收征管权集中能够显著提高所得税征管效率,应当成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时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征管企业的稽查力度,减少税收竞争造成的所得税流失和税负不公。长远地看,税收征管权集中会显著提升所得税实际税负,应当适时调整所得税优惠政策,为企业降成本。  相似文献   

2.
税收能力、税收努力与地区税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区税负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对地方政府筹集税收收入水平的差异尚有待深入研究。一般认为影响地区税负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管理、政策等。本文将税负差异分解为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两个层面,通过税收努力模型拟合估算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的差异以及演变,评估各省税负差异程度。各省税收能力、税收努力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为合理评价地方财力、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限购成为了地方政府稳定房价的重要政策工具选择。但这一从民生出发的政策却可能因影响了土地财政而导致地方政府将财政收入压力转嫁给企业,文章以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以各地限购政策为冲击,构建多点冲击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发现:(1)限购政策增加了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相比未限购城市,限购城市企业的整体税负平均增加6.25%,罚款则增加46.67%。(2)限购下的政府税收征管和罚款行为存在一定的策略性,在更易受地方政府直接影响(有政府补贴、地税局管理)的企业中,限购更多影响了税负;而在难以直接影响(无政府补贴)的企业中,限购更多影响了罚款。(3)进一步考察限购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影响发现,限购政策降低了当地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加大了财政缺口,但却增加了非土地财政收入,这从宏观上佐证了限购之后地方政府的替代性“创收”行为。(4)最后发现政府法治水平和纵向财政平衡等体制建设能够约束地方政府的策略性税费执法行为。文章从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视角探讨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下的策略性执法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结论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限购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经济发展质量决定税收发展质量,因此,需要从产业税收协同和产业协同的双重视角,谋划广西服务业和税收发展提速升级的更优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企业税负不平等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一地区不同企业承担着差异化的税收负担,增加了企业的税负痛苦指数。本文利用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财政竞争对企业税负不平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税收竞争会缩小企业税负不平等,财政支出竞争会扩大企业税负不平等,作用效果在高融资约束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并且主要作用于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平等。作用机制表明,财政竞争会改变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这会导致企业间税收征管差异,进而影响企业税负不平等。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在制定减税降费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时,尽量降低税负不平等程度以减轻企业税负痛苦指数;压缩税收努力的弹性决策空间,弘扬依法征税精神;改革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规范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税收遵从度,遏制企业逃避税行为。  相似文献   

6.
陈颖 《时代经贸》2012,(2):178-178
分税制改革中之所以形成增值税和营业税并立的制度,是为了保证地方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今天,在地方政府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又将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将梳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过程中所面临的地方可用财力减少、如何体现税收差异优惠、政府问财政体制重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应从税收管理体制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事权与税权的划分问题分税制改革并没有使地方得到一定的税收资源的控制权。地方政府只得从非国有经济中获得收入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控制,把原来纳入地方预算外财政的企业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都转入预算内,大大削弱了地方对财政资源的控制。因此,通过税收等制度内收入,维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多地方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适当下放地税权,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当地税负水平。如果由信息比较充分的地方人民代表来决定和监督地方税收,将比…  相似文献   

8.
税收收入构成了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部分,其稳步增长是满足我国不断扩张的财政支出需求的财力保障,同时,税收增长要保持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本文从宏观税负的角度分析了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与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支出不断扩张的现状相适应,是较为合理、适度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拓宽城市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渠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红  丁建敏 《当代经济》2007,(12):112-113
文章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分析认为: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城市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迅速膨胀与财政收入规模狭窄的矛盾以及地方税收体系的不完善、主体税种的缺乏是诱发其"以地生财"的基本动因;第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地方政府获取公共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得出地方政府应从"以地生财"转变为建立地方公债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周家亮 《江南论坛》2005,(10):42-43
完善我国的税制体系结构,是在适当的税负总水平下提高税收经济效率,有效控制税收成本的重要条件和必要措施。完善的制度可以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效率的提高,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向制度要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要求政府课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用的资源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税务行政效率要求政府在课税时应尽量节省税务支出,以保证国家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契约角度分析分税制的性质,并用统一的框架解释了分税制的正反两方面作用。研究认为:中国的分税制本质上是一个弹性的分成合同系统。它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于剩余分配的各种子契约的组合。这些子契约可归为四种基本形式--工资合同、定额合同、分税合同和分成合同,并且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由此构成了一个富有弹性的分成合同系统。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这个激励系统能够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但是易扭曲地方政府行为,促使经济重复建设和粗放型增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The term "supply-sider" has come to mean someone who believes that an x percent cut in tax rates walkthrough its effect on the incentive to work, to save and invest, and to avoid and evade taxes–lead to much less than an x percent cut, and perhaps even to an increase, in tax revenues. Not all economists are supply-siders in this sense, but many more are now than were during the 1970s. The reason for the switch is the evidence that has accumulated on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taxe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uts in tax rates for the highest-income taxpayers actually have increased the government's revenue. A key reason for this effect is not a large elasticity of labor supply but rather a large elasticity of tax avoidance with respect to tax rates. The most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is evidence i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not increase its revenue substantially without taxing the non-rich.  相似文献   

13.
Rec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roperty taxation has incentive effects that can help control cost problems in the public sector.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 in Norway allows this first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property taxation, since we can separate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with and without property tax. The raw data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unit cost level for utilities show that local governments with property tax have 20% lower unit cost. Using both linear regression 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we are not able to wash out the difference in unit costs. Our interpretation is that having a visible and controversial local tax related to property stimulates voter interest in local government activities and thereby may help cost control.  相似文献   

14.
Tax effort is a measure of a government’s effort to collect taxes. This study explores what impacts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centives have on local governments’ tax efforts in China. For consistency with the literature, we first include typical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 our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factors on local tax efforts are significant, but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tend to be weak.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s a vertical incentive,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ax effort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Meanwhile, fiscal interaction, as a horizontal incentive, is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in a spatial specification to explain tax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tax effort in China also depends on the horizontal incentive. Hence, to improve local tax effor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let the locals have more autonomy in collecting taxes and evaluate local tax effort by referring to tax collection in adjacent provinces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5.
在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的前提下,使房地产税成为地方重要税种是中国房地产税改革的重要政策目标,但在高房价收入比背景下,这二者相互冲突。本文基于房地产税制要素设计和微观家庭数据测算,探讨中国房地产税的渐进改革路径及其影响,认为鉴于居民纳税能力受高房价收入比限制,房地产税可从低税率、高减免起步;伴随房价收入比收敛,逐步提高税率、降低减免。起步阶段,税制改革应重视居民纳税能力和纳税意愿,优先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软着陆;在中长期,房地产税可逐步成为地方政府主体税种,起到完善税制和地方税体系、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区域间“你追我赶”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地区间税收竞争环境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常演变成以地价、优惠政策为主的价格战,造成土地资源严重透支,18亿亩耕地红线应运而生。运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红线”对地方政府土地招商博弈的政策效应,本文发现尽管“红线”无法根除此种招商博弈造成集聚不足的效率损失问题,但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竞次”行为。如果中央政府对土地供给和收益双统筹配置,既能解决集聚不足和“竞次”行为,也能使全体国民更均等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实现社会公平。就现阶段而言,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跨省交易市场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上的博弈色彩越来越浓,中央政府"地根"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均衡有序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其决策是符合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的.但是,作为具有"经济人"思维的地方政府,也有与中央政府利益不一致的地方.研究发现,由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中的投机行为不可能百分之百查处,加之官员任期存在阶段性,现有的成本收益布局决定了地方政府会在土地调控中采取欺骗行为,造成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梗阻.制度创新、GPS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改变成本收益布局的措施,将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增强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为杰 《经济前沿》2012,3(3):94-101
政府分权是实现我国增长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分权为逻辑起点,以制度-结构-行为-绩效为分析框架,从激励与约束的视角研究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认为,在分权激励下,地方会展开“中国式的政府竞争”,并过多的保护资本,而忽视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的产权。非均衡的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前期能够实现公众与地方政府的共容利益。随外在约束条件的不断变化,在原有的激励模式下,“包容性增长”被“排斥性增长”所替代。在缺乏公众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带来激励偏差会加大。因此,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化扩张现象比较突出,造成土地闲置、资源浪费,致使失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房地产税,作为调节房产和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理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房地产税的改革方向应为:在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条件下,通过合并部分税种、完善部分税种的课税要素等措施来适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一方面满足地方财政的正常开支,另一方面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增强其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抑制对土地资源的过度需求以及房地产的过度开发,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上税收的本质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如果一个国家的税负比较重,那么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就应较多。因此,税负过重并不会导致国民生活困难从而引发社会危机。中国皇权社会的赋税不具备公共产品价格的性质,其本质是暴力潜能租金,农民私人产权位于国家税收权利之后。政府税收的增加使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收益下降,并导致土地资产的价格下降,最终突破农民的生存底线,导致社会全面崩溃,引发中国皇权专制社会治乱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