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是相当严峻的。据统计,目前在我国近8亿农村人口中,剩余劳动力就达1.5亿人左右,此外,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还在600万人以上。必须认清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宋雪梅 《特区经济》2012,(6):168-170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能够有序转移流动,顺利实现充分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就业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时,政策的取向应该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国家长远发展,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广开就业渠道以便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问题还要注重"三化"协调发展,处理好不同层次农民工在转移就业时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把就地转移就业与异地转移就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唐红军 《中国经贸》2009,(10):176-176
河北省迁安市是近年来发展壮大的县级市,全市总人口约68万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钢铁产业的发展壮大,已经有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但经2003年调查统计,迁安市尚有男16-45周岁、女16-35周岁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3.5万人未实现就业,并且未来几年每年还将有约8000名左右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成为新增长的劳动力。这样到2009年,迁安市将有5.9万名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这些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并且90%以上没有任何专业技能,只能从事普通的简单体力劳动。鉴于此,2004年以来,迁安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2004-2006年,累计开展培训304期,培训31398人次,就业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4.
刘濛 《北方经济》2012,(5):48-49
一、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据资料统计,2009年底,河北省总人口达到703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5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6.3%。农村劳动力2944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74.4%。2009年,河北省乡村从业人员数量达到2789.7万,比上年增长10.5‰。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行业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但比重不断降低,由1990年的75.5%降为2009年的52.6%;大量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入二三产业,同期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却由24.5%上升为2009年的47.4%。其中,加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分别是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其农民收入互动关系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截止到2012年,广西农村人口416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约250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1011万人次,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8%.其中:区内400万人次,区外611万人次。2013年1-6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98万人次,  相似文献   

6.
杨世兵 《发展》2004,(5):44-45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城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8.7亿,约占总人口数的62%;农村劳动力为4.8亿,约占总劳动力数的66%,其中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从现有的农村资源情况看,农业生产只需要约1.7亿劳动力,其余1.5亿为富余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2004年城镇将新增劳动力900万人,加上现存的600万下岗职工和800万已登记的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300万人.按照2004年预期经济增长速度7%测算,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在1300万人左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7.
2003年中国总人口继续增长,新生儿性别比持续偏高,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老年人口比例继续上升,劳动力供求总量增长,“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失业率有所上升,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2004年中国总人口将突破13亿,新生儿出生人数将高于2003年,65岁以上老年将接近1亿人。2004年我国将提供新的就业岗位900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上升到4.79/6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突出,2004年将是我国就业工作攻坚苦战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之源,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帮助城市困难群体就业和加快城乡统筹,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近几年,滨州市每年新增2万左右的劳动力人口,就业压力很大。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连续开展“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全面解决以城镇失地居民、农村劳动力以及城市下岗职工为重点的城乡家庭零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与劳动力就业扩张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雯 《特区经济》2007,(3):43-44
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我国由于劳动力数量众多,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本文以产业集群的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产业集群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的产业集群程度与劳动力就业扩张的相关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雨 《老区建设》2009,(9):60-61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概述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发展状况 十九世纪初,美国农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四分之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到城市非农部门就业,加之部分城市人口向农村非农部门倒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28%。  相似文献   

11.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53.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6.5万人,城乡就业连续5年双过百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覆盖51个县、1065万人,400万农村老年人领到了不低于55元的基础养老金;全省基本养老人数达到1770.9万人,享受基本医疗2770.6万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46万  相似文献   

13.
傅端香 《特区经济》2008,(2):168-169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培训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就业能力培训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创新就业培训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培训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符信 《现代乡镇》2006,(6):45-45
为全面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以下简称“百万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近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劳动保障厅发布了《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根据《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2005年到2010年,我省要组织270万名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向非农产业转移本省农村富余劳动力480万人以上,使我省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由目前的64%提高到72%。具体分两个阶段:2005-2007年,每年转移本省农村富余劳动力80万人,组织33.5万人以上的农村青年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  相似文献   

15.
总体看,江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项就业工作取得进展。但由于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影响,全省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一、就业难题日益凸显 1.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001年末,全省劳动力供给总量(扣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2732.9万人,需求总量2054.8万人,供需差额达678.1万人,比90年代以来的最低值334.2万人(1991年)增加1343.9万人。未来五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支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根据我国农村产业和劳动力的特点,统筹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我国目前每年有近15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移出来。城镇新增劳动力也在550万左右.两者相加每年的就业岗位需求达2000万左右。就业压力巨大。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净流出20世纪80年代,由于土地、劳动力、资金三要素都在农村,当时的农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高于城市。过去的城乡差别是1∶2,现在是1∶6左右;现在经济年增长达10%左右,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而80年代,乡镇企业年吸纳1000-1700万人就业。办乡镇企业,土地不要钱,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国家还对乡镇企业进行扶持。80年代,城乡收入缩小,内需扩大,农民手中有钱,甚至出现了短缺经济。当时的技术人员都是宝  相似文献   

19.
一国际社会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充分就业的公平战略中有两个致命威胁:人口的过高增长率和农村大量劳动力对城市的冲击。就第一点人口爆炸而言,这是产生大量无限供给劳动力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高出生率——进入劳动年龄的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增大这一轨迹。我国过去人口超常规增长。1988年起的第三次生育高峰,促成90年代面临平均增长2000万人的威胁,据预测,到2000年总人口将突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安庆市每年外出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均在90余万人以上。其中2000年安庆市外出半年以上农村人口为949930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8.53%,其中务工经商的为745233人,占全年外出半年以上人的78%;2001年据农村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外出就业人员为98.23万人。虽然安庆市的农村人口流动就业的半径遍及全国的30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一些发达省市。据统计,仅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以及广东六省市的就达60.35万人。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因素相当复杂,它涉及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许多早期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