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城乡差距扩大问题愈加突出,探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定量探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影响。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方差分解,找到影响各自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结果](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增收具有单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每增长1%,农民收入将增长1.204%。(2)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具有显著影响,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每提高1%,未来1年农民收入将增长0.147%。(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持续的正向冲击作用。(4)方差分解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结果一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将越发明显,但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为自身的带动作用。[结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两者存在单向的因果促进关系。综合该研究结果,城乡差距扩大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但是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的差异引起城乡差距扩大化。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在继续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途径,完善城乡体系建设,从来源和政策上促进农民增收,最大程度发挥城镇化水平和自身收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顾群 《南方农村》2014,(7):45-47
中共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文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政府支持力度、农民素质等几个因素影响了广东中共农民实现多元增收,对应以上几个因素分别给出对策,切实保证农民实现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共同增加,真正实现多元增收。  相似文献   

3.
实现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 ,农村稳定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近几年 ,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增速趋缓 ,有的地方竟然出现了负增长 ,已经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步拉大 ,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制约了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农民增收 ,已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农民收入减少的原因  造成农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减少。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攻坚阶段 ,城市里存在着大量的下岗工人。他们的存在使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的农民…  相似文献   

4.
钟唯  周慧 《农业经济》2023,(5):63-66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及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提高,并通过促进工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工资性收入的提升。从而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并当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并通过转移性支付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下,陕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出现趋缓,收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如何确保农民增收取得新的突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文献分析与统计的方法,对陕西农民收入增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7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后开始回落。而在对农民收入结构特征分析中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陕西省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2012年以后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最重要动力因素,农民转移性净收入呈逐年上涨趋势,财产性收入增长幅度波动较大。同时分析目前新常态下影响陕西省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并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农业品牌优势;促进农民就业,推动工资性收入增长;加快城乡统筹建设,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改革,推动财产性收入有序增长;提高农村经济质量,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实现“四大”转变,创新农民增收工作思路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从我市近几年农民增收特点来看,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虽然逐年降低,但仍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大头,而非农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支撑因素,2005年农民非农收入比上年增长26%;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农民增收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化解收入差距带来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目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阻碍农民增收的原因,提出了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让农民群众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农民收入问题可以说是农业与农村问题的集中反映。从近几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中,姜长云发现了一些趋势}生的变化:第一,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减弱;第二,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增强;第三,以大中城市为龙头的城镇化对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带动作用正在显著强化;第四,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从上述趋势性变化出发推测未来农民收入增长趋势,《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指出: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农民收入将会继续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实现稳定  相似文献   

10.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目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是现阶段农民收入的首要来源实现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需要发展"两高一优"和特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的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发展非农产业。财政金融方面需要围绕以上任务,采取软硬件结合、长短期衔接的措施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人口的城镇化率、土地的城镇化率、经济的城镇化率、就业的城镇化率这4个自变量综合考察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并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收集近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相关数据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 新型城镇化通过人口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经济的城镇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且通过经济的城镇化产生显著负向的间接效应,而就业的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效应不显著;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主要还是由人口的城镇化产生,但也不能忽视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控制变量中农业经济水平、农村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率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且农村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的间接效应。结论 建议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农村城镇化;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探讨目标价格改革对棉农收入的影响机理,揭示影响南疆四地州棉农增收的主要因素。[方法]从棉农角度出发,基于南疆四地州370个样本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状况,理论分析目标价格补贴对棉农增收的作用机理,并运用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等对棉农收入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结果]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外出务工、社会关系、棉花种植面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棉花销售价格等对棉农人均收入均存在显著影响。[结论]基于此,要避免将补贴化为主要的收入保障措施,继续加快土地流转,扩大棉农财产性收入来源,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多管齐下,破解制约南疆民族地区棉农增收难题。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数量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河南省的整体收入水平,所以增加河南省农民的收入对河南省的整体经济水平有着提升性的作用,但目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文章就河南省农民增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百分比进行统计和计算,并将其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相比较,发现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且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对河南省农民收入构成进行剖析得知,影响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适销对路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素养教育、加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民就业、农业发展公司化等一系列有助于河南省农民增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要求以及新阶段“三农”发展现状、特征构建农民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9年江西省103县(区)的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从职业素质、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健康水平、市民化水平五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农民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找出影响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2019年江西省103县(区)的农民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结果 (1)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主要受职业素质、人均可支配收入、市民化水平等的影响;(2)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评价值为0.565 5,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3)从一级指标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来看,农民职业素质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展水平、市民化发展水平均呈现出显著的多维性和异质性。其中,职业素质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展水平、市民化发展水平均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结论 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进程还有待推进,未来应该在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促进农民就地市民化、加强区域间农民现代化发展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进一步提高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国家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问题,明晰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重要议题。文章旨在探讨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从资源禀赋视角推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方法 基于黑龙江省兰西县312份经营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及多元有序Logistics模型,探究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信息资源等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结果 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受人力资源禀赋(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自然资源禀赋(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签订承包合同、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经济资源禀赋(农业收入、家庭总收入),社会资源禀赋(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参与土地托管)和信息资源禀赋(政府是否宣传黑土地保护政策、是否为中心村)的显著正向影响;上述因素除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农业收入、是否为中心村外均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 为更好地推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应强化农户黑土地保护“责、权、利”认识,提高农业收益预期;进一步稳定承包权,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因地制宜发展黑土区特色产业,切实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发挥中心村信息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展黑土地保护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缺失、耕地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出现,有效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利用率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韩国乡村振兴地域制度建立的背景、主要框架和运行成效,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结果 为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和利用,20世纪90年代韩国实施了农业振兴地域制度。该制度将农业振兴地域划分为农业振兴区和农业保护区,推行农业支援政策、实行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保护耕地、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成效显著。结论 通过分析韩国农业振兴地域制度发展的经验,从健全法律体系、粮食主产区内划分现代农业重点区、实行粮食主产区的差异补贴政策、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农业振兴策略,以期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组织生产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专业化经营格局,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方法]文章基于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对各市(州)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增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近年来甘肃省各市(州)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提升,有效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但相对于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变量而言,农业区域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结论]根据上述分析,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比较优势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并提出实施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发挥地区优势以及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从强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方向、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经营规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农场是在我国农村现有基础上建立的,是新型的农业生产主体,是实行农业现代化的金钥匙。家庭农场的出现,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即我国家庭农场呈现出经营规模不同、经营品种不同、经营效益较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等明显特征。家庭农场的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是也存在土地产权认识不明晰、资金短缺、劳动力缺乏等瓶颈问题。并提出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农民的技术培训、完善农业保险、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等建议,旨在为各地区制定发展家庭农场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本依托,通过分析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新时期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减轻农业生态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对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融合5个维度系统评价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路径指数与融合效益指数在逐年上升,且融合效益指数提升较快,与产业融合路径指数差异逐步缩小;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效益指数增长较为明显,体现出四川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效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全面脱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有机结合。[结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从2010年的起步阶段逐渐过渡到2017年的初级融合阶段,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且地区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并随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川南拓展;自然条件基础决定了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效率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