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家庭农场不仅能有效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家庭农场产生的背景,有针对性的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土地流转、融资障碍、技术水平、物流运输、人员素质等方面障碍,并根据障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提供资金支持,构建完善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而促进我国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农场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代表着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影响了家庭农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以浙江省13个县、区136个家庭农场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土地制度、人员素质、农场用工、政策法律和生产集群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加强教育培训、注重示范引领、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强化政策导向、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政策的出台为农户经营家庭农场提供了新契机,家庭农场建设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文章通过对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考察,分析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土地流转、财政补贴、现代化农业技术应用、农业金融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等角度,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家庭农场逐渐兴起,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有很多人投入家庭农场中。目前桂林在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制约了桂林家庭农场的发展。立足发展现状,从政策机制、土地流转、农民主体权益、投融资、产销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桂林家庭农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实践证明,适宜的家庭农场模式是农业现代化乃至经济崛起的关键.本文首先运用实证分析法对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典型地区及河南省已有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进行实例调查与分析,总结了我国及河南发展家庭农场的历程和现状;其次,运用归纳法得出了河南发展家庭农场存在土地流转难、政策支持不明朗、职业农场主人才缺乏等现实困境的结论;再次,结合土地流转情况以及现有土地所有者、经营者的能力和愿景,参考国内外家庭农场选择模式的经验,为河南设计”小规模兼营型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并从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认可模式、土地流转模式及规模4个主要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推进思路;然后,运用演绎法得出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为其发展趋势的观点;最后,从河南省角度提出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确立相关法规,制定与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培育具有企业家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建议,构建了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农场的概念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被正式提出,释放出我国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信号。"家庭农场"是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品,是国外流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国外的家庭农场因拥有相对集中广阔的土地、先进的设备、成熟的经营管理,而呈现出高度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中外在土地政策、户籍管理等方面虽有较大差异,但国外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征和发展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和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作为农业家庭经营的最高形式,家庭农场的提出既顺应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破解了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题.何谓家庭农场 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日本土地资源稀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是发展家庭农场的不利条件。但日本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推广农业新技术、品牌化战略、发展观光农业以及培育农业青年人才等措施,使日本家庭农场经济得以振兴,并成为全世界学习的典型。我国要积极学习日本家庭农场的先进经验,在政府的引导下适度集中土地,并相应地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在家庭农场经营实践中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效益水平。  相似文献   

9.
家庭农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更是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及其现代化进程提高加快的关键。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合理借鉴既往职工家庭农场等试点经验,严格实施土地集体所有制,由家庭成员充当主劳动力,通过适当集中和倾斜土地、资金等要素流动,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但对借发展家庭农场之名追崇土地私有化的观念应提高警惕与反对。本文主要探究了发展家庭农场的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具有资本投入门槛低、生产效率高、经营方式转变灵活等特点,是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条件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但受资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农场生产率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无锡市家庭农场为样本,运用DEA模型分析了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状态,探讨了家庭农场规模效率相对充分而技术效率不足的发展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先行、技术推动、规模运作、服务支撑"的"四轮驱动"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已成为坚守耕地红线、改善耕地质量、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切入点。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地分析伊犁州和塔城地区国家重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促进现代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现状、风险以及存在的困境,并为今后土地整治项目区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对比法分析法。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项目区耕作条件、耕作方式和耕作水平有较大程度地提高,大量劳动力节省的同时促进了农户大幅增收,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模式多样化;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流转价格大幅上涨,流转方式呈现多元化,农户的流转意愿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户对整治后农场规模经营的满意度较高,但也面临一定程度的风险和困难。得出以下结论,家庭农场经营面临着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波动;当地政府的补贴力度较弱,补贴资金缺少相关的审计和监察;土地整治的立项审批复杂,工程设计、监管及后期管护存在一定的疏漏;土地流转方式不合理,经营农场的投资资金来源有限;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等方面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价格的动态实时监测体系,设立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波动区间;加大当地政府补贴力度和采取差别化的激励措施;适当延长土地流转年限;长期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发展农场适度规模,注重完善和配套基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托管推进小农生产现代化的逻辑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小农户生产经营现代化。针对现阶段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种地如何赚钱”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为进一步丰富农业生产托管实践路径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采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推进生产托管服务主体联合、推动小农户组织化、满足农户个性化生产经营需求、健全小农户与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业生产托管的风险分担机制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农业生产托管推进小农生产现代化的逻辑创新。结果 农业生产托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巩固了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小农户排斥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之外。结论 提出灵活推进各种规模化经营模式、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培育农业生产托管供需市场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东北地区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准确而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配套扶持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301个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交叉列表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6312%的粮食型家庭农场有一定风险认知能力,土地经营面积在333~1333hm2(50~200亩)与1333~3333hm2(200~500亩)的家庭农场风险认知处于中等水平, 3333hm2(500亩)以上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低; (2)玉米种植型家庭农场风险认知水平高于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 (3)年龄、是否村干部、劳动力数量、土地经营规模、是否有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否“三品一标”认证、金融支持、农推人员技术指导和新型经营主体间合作稳定对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有影响。[结论]应培养家庭农场主个人特质,鼓励支农惠农政策向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倾斜,从流程入手提高家庭农场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非农就业、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为优化农地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新的经验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湖南、安徽、江苏3省466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Logit等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流转的影响,重点关注非农就业如何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间接影响农地流转。结果 非农就业是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外部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家庭内部短缺劳动力形成有效替代,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又显著影响了农户农地资源配置行为,具体表现为促进农地转入和抑制农地转出。结论 为进一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应进一步鼓励各地区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壮大区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质量监管,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发现其存在问题,尽早提出解决措施,优化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培育。[方法]文章以农业部家庭农场专项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经营数量、经营规模、经营类型、经营效益4个方面,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目前已基本实现规模经营,其中70%的土地来自土地流转;农场数量和规模南北差异较大;经营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占六成以上;家庭农场的年销售产值高,但净利润低。除此之外,由于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生产成本过高、质量认证缺乏和资金支持少等问题。[结论]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加强金融支持3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家庭农场的培育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以集约化土地种植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的选择性行为,也是政府主导和扶持的新型农民的政策缩影。文章探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不同种植规模经营主体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行为差异和影响因素。[方法]以新疆棉区的1 043户小规模种植农户和683户家庭农场主的调查数据为例,对以家庭农场(种植面积267hm2及以上)为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家庭耕地面积是影响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主要因素; 而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村里是否有农业合作社是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的。(2)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次数是影响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主要因素; 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的。[结论](1)农业技术服供给机构应根据农户经营种植的耕地面积,对用户进行分类管理。(2)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应协同基层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种植农户的认知程度。(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技术服务培育不同规模需求的优良农户。  相似文献   

17.
袁赛男 《南方农村》2013,29(4):4-9,15
本文通过梳理家庭农场等相关概念,认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并通过比较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三种经营主体,发现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将解决这个问题。文章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实地调查,科学分析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他们与普通农户相比所面临的土地流转期限短且价格逐年上涨、生产经营资金缺口大且贷款难等特殊困难,并提出了加快土地确权颁证并完善土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数字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双重背景下,探讨互联网嵌入对农户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712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嵌入是否会减少农户化学农药使用,并分析了其影响效应在不同农户群体中的异质性。[结果]互联网嵌入对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平均处理效应为0.114;互联网嵌入能有效促进小农户、专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介于0.104~0.113、0.078~0.103和0.116~0.128;互联网嵌入对家庭农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小农户和专业种植大户,而相比于专业种植大户,互联网嵌入对小农户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应推进农村新基建发展,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采取差异化的措施,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引导家庭农场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加强互联网技术宣传与培训,提升小农户和专业种植大户嵌入互联网的能力,以促进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对农业现代化起关键作用。探究家庭农场对联合体的满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联合体的持续稳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2020年对安徽合肥、亳州、六安和宿州等9个地市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调查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各地区、各生产类型的家庭农场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满意情况,并对满意度影响因素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各地区的家庭农场对联合体的满意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满意差距不大。家庭农场满意度受到结构因素的影响,其中种养规模、共同目标制定、沟通程度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而文化程度与机会主义行为对满意度产生了负向影响。过程因素中的合同履行与监督制度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结果因素中体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利润率增长和劳动力带动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结论]积极扩大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完善联合体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利益联结等措施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