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把“劳动力”看作是“商品”而不是“资本”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差异。尽管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劳动的异质性,主张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人力资本” 概念是不可能成立的。而那些以“劳动力商品”不能反映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复杂劳动无法还原为简单劳动、分享经济或知识经济让劳动力成为了资本等错误认识为依据,得出劳动力商品的说法应当被人力资本概念所取代的观点更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是构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一假设前提存在与经济现实的强烈冲突,自它产生之日起就遭到来自各方的批判。经济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60年代以来,“政策无效”命题在西方经济学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西方经济学流派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一命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证。“政策无效”命题显然是不能完全成立的,但其中亦不乏合理成分。这些合理成分对于深入认识的功能和政策限度,合理界定政府干预范围等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以追求私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也出现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在承认西方“经济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既要追求物质上的利己。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利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经济人表现为物质上的利己为主、精神上的利己为辅;当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物质上的利己将退居为次要地位,精神上的利己将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劳动”概念,从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词汇沦落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边缘词汇,是因为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的逻辑上、功用上的致命缺陷:概念模糊、自陷矛盾,劳动价值论缺乏解释力,在处理核心经济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上缺乏功效。  相似文献   

6.
许进杰 《时代经贸》2011,(4):246-247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秉承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已凸显紧迫和必要。通过在西方经济学过程中加强案侧教学,不仅可以推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大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的逻辑缺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航 《经济学家》2003,(1):93-97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最基础、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但正是这个支撑西方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柱石,却在讲稿多方面表出逻辑的混乱和矛盾,从而使们不得不对西方经济学“效应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8.
“资本的人格化”与“经济人”假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假定,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假定,自斯密提出以来,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其分歧焦点在于“经济人”是否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事实上,“经济人”假定本质上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的化身。“经济人”的本性无非是资本本性的外在表现。这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之为人的社会性的高度抽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外延的扩大,“经济人”假定的内含和外延随之变化,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学研究目前出现在抛弃“苏联范式”的同时,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倾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与我国经济实际存在重大差异,实践也没有证明其是最好的研究范式、对研究我国的经济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应该有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并剖析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构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各种约束机制的制约,中国经济史学处于“失范”与“规范”的动态变化之中.既有技术层面的约束,也有管理层面的约束,还有学界自身认识层面的约束,但这些约束机制的核心是方法论体系的更新.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史学的发展路径表明,中国经济史学应该突破既有的方法论体系,建立更为科学、更为规范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周易运行经济学用中国传统的周易学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运行,得出与西方经济学有别的中国经济学体系。周易运行经济学把经济史分成“无极”时期,“阴阳对立”时期,和“太极两仪”时期三个阶段,全球经济的“太极两仪”时期还未形成,美国的”太极两仪”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利润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是西方经济学追求的最优境界,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追求目标,但阿罗不可能定量认为,由于无法由个人的偏好函数综合出社会福利函数,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机制下,“帕累托最优”形式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赫姆斯特姆不可能定理则认为,在一个“预算平衡”的团队中,“利润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是相矛盾的,经济与管理的实践也已经证实了这两个定理。作者试图提出一种通过对经济制度作出调整来解决这两个“不可能”问题的思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如何处理“效率”和“公正”的问题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李景波 《经济师》2009,(6):29-30
“帕特里克之谜”曾是20世纪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金融经济问题。其实质是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争论。文章围绕“帕特里克之谜”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演进的主线,分析了西方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内在联系、发展趋势,并总结了西方金融发展理论演进中的三条不同的研究路径。文章认为,帕特里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是金融发展理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渊源.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路径的演进也正是针对“帕特里克之谜”而展开的多视角的分析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一直存在两种理论指导的分歧与争论: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二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最近又出现一种“二元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一起同为指导,我认为,“二元论”实质上仍是“一元论”。表面看,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与马克思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中,关于财政、货币政策比较规范的概念是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即积极干预经济的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没有看到直接使用中性政策提法,尽管有“稳定性(化)财政、货币政策”的提法,但他们所讲的“稳定性(化)”,既不同于我们所讲的“稳健”,又不能直接等同于“中性”。中性政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庸俗性表现的反思,可得出如下结论:(1)不能割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联系,而过分宣扬“经济人”或“理性人”的假设;(2)不能割裂经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而孤立地研究经济。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仅仅研究其理论本身,还应研究其产生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模式,不能过分倚重或迷信经济数量分析。对于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放在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等这样的大背景下来开展研究和寻求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西方经济学很早以前就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至今仍然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要支撑点。本文对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所谓边际产品等于生产要素贡献,要素贡献决定要素收入份额的论断,进行了多方面剖析,并且对比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揭示其谬误。最后联系我国实际,提出按劳分配存在多种实现形式,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不赞成将“按要素贡献分配”作为唯一分配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相继爆发了两次大的经济危机,西方经济学也随之陷入了两次大的理论危机。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因金融大海啸正陷入第三次理论危机之中。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回归凯恩斯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走出当前理论危机的正确取向。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当今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预示着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与非主流经济理论的易位,即国家干预理论将取代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从虚拟性交易与实体性交易的理论来看,回归凯恩斯经济学只能暂时舒缓西方现实的与理论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刘国光经济学新论”之争 2005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回答采访者的题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谈话,先在网上传播,随后在《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9期和《经济研究》第10期公开发表,他就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包括: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造成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教育究竟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关于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以什么理论为指导的问题,即究竟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以及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的问题,要不要提出反右防“左”的问题;克服目前倾向性问题的一些意见。刘国光的“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排斥和边缘化、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现状表示不满。与此同时,持不同见解的学者也发表了文章,公开反驳刘国光的观点,将争论推向了高潮。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一场大争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不同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过时的、不应再“坚持”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制造“传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割裂与对立的理论观点。邓小平理论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是一脉相承的源与流的关系,是继承、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不能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否定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我们都应系统地深入地掌握,都不能照搬照套。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不能以西方经济学为主导。更不能用西方经济学挤压和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