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宏观金融视角,构建了江西省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效率可分为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近年来,受投资投向效率不稳定影响,江西省农村金融效率出现小幅波动。江西省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其中,投资投向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显著;储蓄动员效率和储蓄投资转化率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薄弱环节。若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在关注金融资源投向的同时,更要提升储蓄动员效率和储蓄投资转化率。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农村社员储蓄有了:较大的发展。拿江西省赣州地区来说,1980年社员储蓄一年的增长数,就超过了1966—1979年14年增长的总和。1981年储蓄继续稳步上升,增长数和余额又都超过了1980年,达到了历史的新水平。在目前的情况下,能不能使农村社员储蓄继续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农民当中还有无储蓄潜力?有一些什么潜力?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近年来社员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情况,作一些必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伴随储蓄形势好转,行内外出现了不想继续抓储蓄存款增长的思想情绪和言论。行外有人说:储蓄增长多了,市场疲软。行内有人说:储蓄增长多了,银行亏损大。对于这些言论,笔者作些思考后剖析。 一、储蓄存款增长导致市场疲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一)市场疲软根本原因是结构性疲软。 在理论上讲:储蓄只要能转变为投资,储蓄减少的那一部分消费需求就会由投资增加的那一部分需求所代替。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目前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但高额储蓄也给银行经营和启动内需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进行有利于居民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化的制度安排,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深入阐述了我省储蓄增长与经济增长、收入和消费等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储蓄存款总额增长的特点、分布状况和成因,并提出分流高额储蓄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及其变革严谷军现代发展经济学认为,没有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便没有经济增长。而资本最终来自储蓄,但储蓄本身并不能确保资本的形成,只有当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持。因此,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居民储蓄目前呈高速增长趋势,我国居民储蓄率近今年来仍然加快增长.为什么我国居民在负利率的现象下储蓄仍不断缩短时间刷新记录.这和我国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和居民未雨绸缪预防性的消费有关.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储蓄不是一段时期的收入,而是终身的收入,储蓄的变化与生命周期息息相关,所以要解决我国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现状,要合理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改变储蓄情况,同时给予居民社会保障,让人们放心消费,利用储蓄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高鹏 《新疆金融》2006,(4):28-29
本文用1978-2004年数据资料基于VAR对新疆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结论说明新疆经济增长相对于储蓄和投资是外生变量,说明新疆经济发展主要靠国家投入在拉动,储蓄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新疆表现的非常微弱,据此如果在现有基础上,调动起储蓄投资这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和投资效率,那么会在现有水平上对新疆经济增长起到更进一步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收入是决定储蓄的主要因素,几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储蓄成倍增长,1984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农民个人储蓄43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比1979年同期增长4.6倍。随着农村储蓄成倍地增长,有人提出疑问:农村储蓄这样增长,是否正常? 它是否影响消费? 甚至由于在思想上认为储蓄是待实现的购买力,好象“笼中虎”,一旦决  相似文献   

9.
对居民储蓄高增长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国内居民储蓄的高增长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乐观的态度认为1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表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并且将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有力保证;悲观则认为在储蓄高增长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认为畸形的储蓄高增长恰好暴露出经济结构的失衡。本分析了导致我国国内居民储蓄高增长的深层原因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系列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储蓄作为资本的重要来源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度储蓄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从资本黄金律出发结合过度储蓄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动态效率理论对最优储蓄进行理论分析。结合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对最优储蓄率做出了测算,在预测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最优储蓄率的判断标准,基于两种不同测算结果,本文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区间。最后结合实证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丁海云 《时代金融》2014,(5X):10-1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储蓄作为资本的重要来源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度储蓄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从资本黄金律出发结合过度储蓄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动态效率理论对最优储蓄进行理论分析。结合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对最优储蓄率做出了测算,在预测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最优储蓄率的判断标准,基于两种不同测算结果,本文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区间。最后结合实证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储蓄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 储蓄大幅度增长,储蓄积累资金的作用增大。1979至1985年的七年中,全国储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甘肃人民储蓄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与1978年相比,储蓄存款余额增长5.6倍,增加到20.01亿元;储蓄占全部存款的比例增长1.1倍,为30.7%;储蓄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增长1.5倍,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利用我国1985-2005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基于单位根协整理论对FDI、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内储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中,国内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我国的储蓄水平有促进作用,也验证了钱纳里和斯特劳特“两缺口”模型的适用性:吸引国外投资确实能够有效地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因为它不只是单纯地使国外储蓄变为国内储蓄,而且有利于国内储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由于生产发展,群众的货币收入逐年增加,储蓄存款迅速发展。临沂地区1983年底城镇储蓄存款余额达10,200万元,比1978年增长368.3%。为了研究储蓄增长的因素和对市场消费的影响,掌握新的交化,探索储蓄发展的规律,更多地积聚资金,支援国家建设,我们在全区13个县就储蓄来源、储蓄目的、储蓄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一、人民群众货币收入的增加是储蓄存款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一,职工货币收入来源多,节余能力增  相似文献   

16.
象州县农村圩镇储蓄和社员储蓄1979年比78年增长41.74%,80年比79年增长44.61%,81年又比80年增长32.78%,总余额达471.74万元。1982年10月底两项储蓄余额达661.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89.46万元,增长40.41%。比78年末增长2.81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山东省外币储蓄增长较快,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超常增长与国际金融环境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形成明显反差。导致外币储蓄剧增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不断增长的外汇需求是外币储蓄增长的主动力。尤其是1996年以后,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出国留学、探...  相似文献   

18.
为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加速经济增长,央行自1996年起先后8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额并没有明显下降,相反却连年上升。本文分析了利率对国内股市和储蓄资金流向的影响,剖析经济增长、证券市场和储蓄资金量的关系,提出了储蓄资金如何进入资本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姜昱  任晶 《海南金融》2006,(3):8-10
储蓄是投资的根本源泉,高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可以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金融深化有密切的联系,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最基本的贡献就是动员储蓄,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本文从金融深化的理论基础出发,利用1981-2003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金融深化程度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关系,指出了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金融深化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决策过程中,往往将金融的发展可动员更多的国内储蓄,提高投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本文则对这个前提本身进行了分析与验证。作者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评述了"需求跟随论"与"供给引导论"的理论争论,而且利用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对金融储蓄率与国内储蓄率和金融储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证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内储蓄的前提是成立的,金融储蓄的增长同经济增长是相关的,本文所发现的统计规律,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