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运用中国30 个地区的面板数据, 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同时, 政府财政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影响因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商务应用与发展环境4个维度构建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区域的互联网水平;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有边际效应递增的促进作用,以知识积累、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时,互联网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单门限效应;中国各区域的知识积累、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因此,应加强中、西部的联动效应,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从国家整体视角,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区域视角,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数字创新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则不显著;从空间视角,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本地区企业数字创新存在正向空间直接效应,还对其他区域企业数字创新存在正向的空间间接效应。对此,应制定发挥多方主体协同优势、增强区域联动效应、鼓励企业跨省域数字创新合作等举措,以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本文实证研究了2005~2013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规模、区域分布对中国地区经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且有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制造业500强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制造业500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主要是通过投资拉动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碳排放约束视角出发,实证考察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差异性和产业智能化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缩小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省域间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考虑碳排放约束,发现碳排放约束正向调节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最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两个子维度在产业智能化和区域经济差距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且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创新的时空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约束。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对区域创新产生长期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且试点政策对经济特征相近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对地理区位相邻城市的空间影响却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科技投入与互联网发展均正向中介试点政策与区域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三大机制变量的调节作用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还可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驱动效果在不同城市区位、等级、性质以及规模条件下存在异质性特征,东、中部地区、一二三线城市、非资源型地区、非老工业基地以及大中规模城市的智慧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区域增长的差异.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成为研究地区经济差距变动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深入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区域经济效应,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又及时弥补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制度缺陷,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合理把握数字经济与FDI的深度融合,对于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和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FDI区位的影响及相应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地区FDI吸引力,FDI的引入又能促进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与FDI引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地区提升FDI吸引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深化了对FDI区位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面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经济发展的冲突,研究碳税政策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对中国地区发展和平衡的影响,及其对能源消费的综合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构建了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的碳税模型,分别从碳税税率、行业与区域征税差异以及行业与区域碳税补贴差异进行碳税政策模拟,利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对模拟结果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旨在通过对碳税政策的调整来探讨区域间的经济关联,量化气候、能源、经济与区域平衡发展和碳税等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提出适合地区内发展且综合效益最佳的碳税政策。研究表明,在较低碳税水平(20元/t),对于山西省、贵州省等地区的商业、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行业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且在碳减排、经济与区域平衡发展上具有三重红利。  相似文献   

10.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利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还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在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一个巴罗类型的增长模型以及对该模型进行分解,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向中东部地区趋同,其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在我国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立足于中国财政体制失衡的典型事实,考察财政体制失衡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财政纵向失衡已经超过最优阈值,削弱了区域经济韧性;(2)财政横向失衡的“越位”和“缺位”,阻滞了区域经济韧性的强化;(3)财政横向失衡对财政纵向失衡具有同向放大器功能,通过财政纵向失衡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间接负面效应;(4)经济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化水平提高和城市化推进能够更有效的分散外部冲击的风险,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5~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从整体、分维度和分区域角度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整体和分维度检验中发现,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位置提高,正向促进作用愈加显著。但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5个维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有明显差异。分区域检验发现,随着金融集聚水平提高,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普遍存在先降后升的现象;随着分位点位置提高,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落后型地区呈逐步减弱趋势,而在明星型地区和平庸型地区其正向促进作用愈发加强。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本文选取我国高技术产业2000~2007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效应:无论是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效应还是对工业经济的带动效应,东部地区最强,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解释,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UNCTAD数据和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基于地区就业的行业结构和贸易对象国对中国征收的行业层面的进口关税,构建地区层面外部关税变动指标,研究外部关税变动对中国区域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外部关税下降幅度越高的地区,总体就业、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的就业增加也越多;(2)出口和内销规模扩张的就业创造效应、生产率提升的就业破坏效应,是外部关税下降影响地区可贸易部门就业的重要渠道;(3)外部关税下降带来的地区可贸易部门出口扩张、就业增加和工资上涨,通过产业关联和消费驱动等正向溢出效应增加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通过就业的部门间再配置效应减少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4)外部关税下降对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动态演进过程,这与外部关税变动下中国区域劳动力供给的调整紧密相关。此外,外部关税变动对地区不同属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外部关税变动下稳定区域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区域市场建设。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12~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考察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效果、异质性特征及传导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显著倒“U”型关系,良性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具有促进作用,恶性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具有抑制作用;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升级水平方面存在异质性;地方政府竞争可以通过改变区域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影响区域市场一体化。因此,要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以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结论对从优化地方政府竞争角度高质量推进我国区域市场一体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文晖 《工业技术经济》1998,17(3):91-91,99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是对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规律性概括,它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选择的正确与否将对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可逆的影响。参照国内外区域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不发达经济区域开发的战略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加速发展战略 又称“传统发展战略”或“追赶战略”,即以发达地区为参照系,强调经济的高速增长,试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超发达地区,摆脱落后状态。它将实现产品与劳务产出的最大化、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发  相似文献   

18.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而言,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缩小西北与我国东中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的最佳路径.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出只要采取有效措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  相似文献   

19.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效应,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税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区域的税收政策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财税政策和进行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优化税收政策对平衡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是对税收与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 如何促进区域创新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 2007~2018 年全国31 个省 (市) 为研究对象, 将各地区的财政支出、 居民消费与区域创新纳入统一框架下, 对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 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地区区域创新; 中介效应显示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居民消费促进区域创新。 在进一步分析中, 我们发现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 较于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 从城乡居民消费分组来看, 较于农村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对区域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