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5—2018年玉米主产区18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在东北三省一区先后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PSM-DID方法,识别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效率,其主要传导机制来源于农民预期收入、玉米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比、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增加与财政支农水平的降低。(2)价补分离政策实施显著降低了玉米生产效率,其主要传导机制来源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减少与财政支农水平的提高。(3)异质性分析发现,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均导致了种植结构调整,但具有差异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表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2016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其间经历了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以及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建立两个阶段。利用201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DID设计,本文分析了此次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间异质性。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对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总投入均有很强的负向影响;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二年,虽然改革对玉米单位面积总投入依然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但是对玉米总产量以及播种面积则呈现出正向影响。其原因在于,对玉米生产者来说,改革第一年没有配套支持制度,玉米种植收益下降;而在改革第二年,以生产者补贴为主的配套支持制度建立,玉米种植收益上升。  相似文献   

3.
2008/2009年度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背景、逻辑和目标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市场、企业、农民和流通行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临时收储政策对稳定国内玉米市场、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文章还针对完善收储政策、提高政策效率和实施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国启动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保护了农民收益,也稳定了玉米的市场价格,但同时也带来玉米价格倒挂,库存压力增大、粮食种植结构失衡、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发展停滞等问题。2016年,国家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进行改革,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新政策实施二年多,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进行一下梳理,分析思考政策改革后的影响,有助于对今后粮食政策的制定积累经验,更为今后粮食生产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后,在主产区实施多年的临时收储政策被"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新政策取代,东北主产区玉米流通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很多人用改革超预期形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果。但是,为什么在取消临储收购后没有出现预想之中的"卖粮难"?为什么会取得超预期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我国玉米供需形势变化需要国内玉米供给适时作出调整,通过分析玉米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农户行为,为国家制定政策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玉米种植决策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利用2008—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省级玉米播种面积和出售价格的面板数据,加入替代作物比较效益和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虚拟变量,基于Nerlove 模型对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东北地区玉米短期缺乏价格供给弹性,长期则富有弹性;(2)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刚性;(3)玉米与大豆、水稻的比较效益是影响东北地区农户玉米种植决策的重要因素;(4)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短期内仅通过市场价格变化调整玉米供给能力有限,还需要一些配套支持政策及时引导农户调整种植决策;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要加快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引导农户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玉米品种从而增加种粮收入;通过加大“两区”政策支持,将土地、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优势产区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411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北方旱作区农户杂粮种植影响因素。[方法]首先对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禀赋两个一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特征、市场环境、政策环境3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由于户主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户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拥有的耕地面积都较少,农户面对玉米市场价格下跌改种其他农作物的能力较弱;(2)尽管农户普遍认同杂粮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但是缺乏企业带动,订单种植杂粮的比例较低,农户种植杂粮存在较高的销售风险;(3)虽然农户普遍预期玉米市场价格持平和走低,但是多数农户对杂粮市场价格没有明确预期,杂粮收益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4)农户普遍不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且绝大部分农户没有获得杂粮生产支持,不利于引导农户种植杂粮。[结论]应从加强政策宣传、扶持杂粮加工龙头企业、扩大杂粮补贴范围等方面着手,引导北方旱作区农户种植杂粮,减少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其收入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411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北方旱作区农户杂粮种植影响因素。[方法]首先对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禀赋两个一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特征、市场环境、政策环境3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由于户主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户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拥有的耕地面积都较少,农户面对玉米市场价格下跌改种其他农作物的能力较弱;(2)尽管农户普遍认同杂粮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但是缺乏企业带动,订单种植杂粮的比例较低,农户种植杂粮存在较高的销售风险;(3)虽然农户普遍预期玉米市场价格持平和走低,但是多数农户对杂粮市场价格没有明确预期,杂粮收益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4)农户普遍不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且绝大部分农户没有获得杂粮生产支持,不利于引导农户种植杂粮。[结论]应从加强政策宣传、扶持杂粮加工龙头企业、扩大杂粮补贴范围等方面着手,引导北方旱作区农户种植杂粮,减少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其收入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毁约弃耕”等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不少新闻报道指出土地流转租金的居高不下甚至持续上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本文利用全国家庭农场监测数据,以玉米种植农场为分析对象进行相关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下调,到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全国玉米种植农场的土地流转租金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地区,2017年玉米种植农场的平均流转租金止跌回升。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调整显著降低了玉米种植农场的土地流转租金;在没有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地区,租金的显著下降持续到2017年;在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地区,补贴对玉米种植农场2017年的租金产生了正向影响。同时,政策调整对租金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此外,家庭农场的相关特征等因素也影响着土地流转租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中国411个县的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目标价格制度对大豆播种面积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背后的政策机制。对政策改革效果的评估发现:尽管目标价格低于根据大豆和玉米间合理比价推算的价格水平,在2014年(即目标价格制度推行的首年),改革仍使试点地区大豆播种面积在上年基础上显著扩大了11.4%;但是,2015年,试点地区大豆播种面积较上年显著减少了20.5%。政策机制分析表明:目标价格制度的实施可减少原临时收储政策下政府补贴的中间"损耗",把相应的收益转移给豆农,提升豆农的种豆预期收益;并且2014年的目标价格高于上年临时收储价格,进一步刺激了试点地区豆农在该年扩大大豆生产。这两种效应共同导致了他们在改革首年增加大豆播种面积。但是,目标价格制度下的种豆收益远未达到2014年播种期豆农的预期,豆农从种豆损失中汲取"教训",对种豆收益预期进行调整,于2015年大幅减少了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实证分析2017年吉林、河北和四川3个玉米主产省份的玉米生产成本效率,及其与生产要素的相关性,为提高玉米生产成本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研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方法]文章采用2017年吉林、河北和四川3省的玉米生产投入情况的调研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3省的玉米生产成本效率,通过最小二乘法测度要素投入与成本效率的相关性。[结果]吉林省(070)的成本效率远高于河北(039)和四川(035),3省的种子、化肥和机械投入对成本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河北省和四川省的劳动力对成本效率的影响较大,吉林省的土地机会成本对成本效率的影响较大。[结论]建议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种植方式,整合资源,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5省452户细毛羊养殖户调研数据,分析规模异质下农牧户兼业化对细毛羊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方法]文章采用SBM模型和Tobit模型分别测算了农牧户细毛羊生产技术效率及不同规模下兼业化对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化会显著促进农牧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且非农兼业程度越强对细毛羊生产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作用越大。(2)分规模来看,农业兼业形式对散养户、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对小规模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均不显著; 由于非农兼业形式在散养户和大规模养殖户中所带来的“劳动力流失效应”与“收入投资效应”的强度的不同,对散养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大规模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受教育程度、养殖年限、养殖方式、是否接受技术培训均对养殖户总体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变量对养殖户总体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应全面推进细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加大细毛羊养殖技术培训的开展与推广,加强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宣传和政策引导,完善国家层面的畜牧养殖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axation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has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for many countries. Recently, China has taken various measures including the rural taxation reform (RTR) to promote grain production and to increase farmer incom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Chinese policy of abolishing rural taxation has improved farm households’ incomes and affected their production decisions. Using household survey data obtained from three regions in China, we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he RTR on farmers’ incom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TR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armers’ post‐tax net income by 9.2% in Shandong, 16.9% in Shanxi and 16.8% in Zhejiang. These increments, mostly from farm income rather than from off‐farm income,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direct income increase from the tax savings. In addition, we examine the dynamic impact of farmers’ net income, and find that the RTR has a sustained positive income effect in Shandong and Shanxi, whereas its positive effect in Zhejiang appears temporary. We also examine farmers’ production responses to the RTR.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s in the three regions respond in different ways: farmers in Shando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ir labour input, farmers in Zhejiang increase intermediate inputs, whereas Shanxi farmers augment their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enlarge their crop acreage. It appears that the farmers’ responses to the taxation reform vary due to the agronomic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these three regions, suggesting that diverse post‐RTR supplemental polic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精准化发展,有助于维稳国家粮食安全,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方法]文章利用对黑龙江省13市47村298个玉米种植户的微观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无效率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是否产生重要影响。[结果]目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在75%左右,有较大提升空间;农资供应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均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但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业信息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服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担任村干部、是否有农地流转、玉米收入占比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是否兼业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要从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户认知水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从而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粮食生产的共同发展。[方法]文章基于2019年对12省区农户调查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效果。[结果]目前整体上我国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较高,不同农户间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效应,Rosenbaum边界估计结果与敏感性分析说明变量的选择性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即使无法完全避免遗漏变量,其研究结果依然稳健可信。[结论]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玉米种植技术效率的影响净效应为11.2%~11.6%。因此在玉米种植中进一步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确实将有助于我国玉米种植的技术效率、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有效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助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2019年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相关农业数据,应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的SFA模型和Tobit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值和农业用水效率值均小于1,粮食主产区节水潜力大;农业用水效率的地区差异大,安徽省数值最低;主要城市年均气温、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地表水资源、有效灌溉面积、小麦和玉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这6个变量数值的增加对农业用水效率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2003 Mid‐Term Review of the CAP sought to refocus the EU's farm support policy to foster a more competitive and market‐orientated agricultural sector. The foundation of this reform comprised the introduction of decoupled payments to farmers, replacing the EU's previous system of supports that were directly linked to production of designated crops and livestoc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coupled payments and their subsequent replacement by decoupled support, o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specialist beef farms in Ireland. Given the high reliance of beef farmers in Ireland on CAP payments, the decoupling of payments has been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he sector. A stochastic production frontier is estimated using a panel dataset comprising detailed accountancy data for Irish beef farms between the years 2000 and 2013.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e beef farming sector has been consistently poor, with an average efficiency score of only 0.53 during the period analysed. However, we found that direct income received in the form of coupled payment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farm efficiency, and that this positive effect was maintained after their replacement with decoupled income support.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特色非木质林产品山核桃为例,基于浙江省3个山核桃主产县(市)150个种植户地块层面的调查数据,采用DEA-Tobit二阶段模型,在对不同经营主体山核桃生产效率及其差异进行测算与检验的基础上,重点就新型采收技术(张网采收)和销售模式(电商销售)对不同主体生产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理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新型经营主体单位面积投入成本与产值分别比普通农户低20.35%和高17.13%。(2)新型经营主体山核桃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是普通农户的1.54倍和1.41倍,纯技术效率二者差异不明显。(3)新型采收技术和销售模式对山核桃生产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影响,并且新型经营主体较普通农户,能更好的通过张网采收、电商销售等新型采收技术与销售模式来提高综合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提出应大力发展非木质林产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成本节约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强电商物流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