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已近三年,这场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模式。1929年的大萧条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这次危机对人们的观念、行为带来的深刻变化,也正在促发着新一轮的全球性发展转型和金融改革。当前以及今  相似文献   

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推动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普惠金融的共同发展,愈益得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但我国在金融混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下,由于法律、体制、机制存在缺失与错位,"内双峰"、纵向式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模式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率不高以及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等弊端,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远未发挥对普惠金融的核心支撑和重要保障作用。本文从发展普惠金融的视角,较为系统地审视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不足,比较借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美英日等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提出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7年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10周年,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虽未完全消除,但金融领域的伦理规范却已悄然嬗变。在后危机时代,美国及国际上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传递出对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这些改革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金融活动中人们的伦理规范。本文借此从金融伦理的视角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揭示在次贷危机以来颁布的部分重大金融政策影响下美国金融伦理的转变,并基于次贷危机的教训阐明伦理道德在金融市场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学玲 《西南金融》2011,(12):16-19
虽然始于2007年初并最终席卷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金融危机已过去近四年,危机本身似已远去,但其必然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对全球金融制度、体系、结构和规则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金融已融入世界金融的大格局,世界金融变迁必然对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已经发生的一切,无人能够改变,而未来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力足以在金融领域引发一场意义深远的重大变革。2009年世界金融体系的恢复和重建过程将成为这场变革的开始。我们的金融机构是否能够平安度过危机,甚至于在变化中把握竞争的先机,在新的世界金融格局中寻找到更有利的地位?这些将是2009年对我们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加速转变.后危机时代,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在分析银行发展内生逻辑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变革做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锐 《金融博览》2014,(2):45-48
2013年,世界经济脚步前行的气势尽管没有超乎预期的气宇轩昂和阔步铿锵,但有着人们所能强烈感知的格外稳健与扎实健朗。这种平和的增长生态,不仅意味着纠缠了世界五年之久的金融与债务危机已悄悄远去,而且清晰表明全球经济肌体在缓慢修复之中积累着后续发力的元气。  相似文献   

8.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极大地冲击着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个经济实体,其负面影响至今余波未平。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学术界和实务界都作了很多反思。但是大多站在危机爆发的浅层次原因及其表象上。事实上,金融价值观的扭曲才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根源。重塑正确的金融伦理,让金融彰显其本来价值才能最终根除危机。文章探究了金融存在的价值及其价值观和未来的发展取向,从哲学层面审视了金融危机产生内在原因及凸显的伦理困境,提出了重构金融业发展的伦理框架的设想,以期防止重蹈覆辙,让金融回归正确的发展轨迹,推动其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会对世界各国经济、金融乃至政治制度和国家关系产生巨大影响。深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特点,汲取教训,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直对,既是“保增长、促发展、防风险”的需要,也关系到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美国实地考察,发现强化虚拟经济、弱化实体经济的经济结构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本源,过度透支未来的消费观念是次贷危机的内在原因,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助推次贷危机全球化,美国金融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系统性风险放大。为此,金融创新是未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动力源泉,而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和立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经验,从而合理有序地进行我国金融改革,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改革的重要方法。然而,在将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导师参照模仿了20余年之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发,重创了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并从深层次上质疑着我们一直效仿的西方先进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消费形式已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向支付、理财、融资、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金融消费者群体迅速壮大,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地位的不平等日益突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标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础薄弱,不仅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且影响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危害金融稳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措施,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3.
金融全球化带来了金融“风险”或“危机”的全球化。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在1997年以前几乎是空白,已有的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地区合作组织也没有针对本地区的金融稳定、发展等问题提出合作方案。危机迫使东亚成员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组织,才能共同抵御外部冲击,防止危机的扩大甚至再次发生。此后,金融合作便被列入了地区议事日程。本文将就东亚金融合作的动因、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合作的内涵和进程、合作的前景以及中国的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立和完善了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从波动中缓慢复苏,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薄弱。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较多,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我国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和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始于美国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成为自193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造成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衰退。尽管危机的影响还远没有过去,但是人们已经开始多方寻找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而在众多的指责声中,金融监管成为众矢之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以及深受其思想影响的“金融自由化运动”。可以说,金融管制的放松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也造成了金融监管的不平衡和不完全,进而扭曲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嵩  吴育云 《中国金融》2012,(14):74-76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各国监管当局在反思中发现,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的缺失以及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力是引发本轮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吸取危机教训,对金融立法和监管进行一系列改革,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升金融消费者信心。俄罗斯等国家也相继出台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大金融消费者保  相似文献   

17.
2008年,肇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震惊了世界,在这场危机中,如何通过金融支持完成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后续产业的发展接替,为临汾市经济发展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且十分有意义课题。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下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而研究了煤炭产业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金融支持煤炭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进,日本银行业的购并经历了5次规模不同的浪潮,整整走过了100年的历程。日本银行的并购动机主要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高日本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其在国际银行业上的霸主地位。这给“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和冲击,并仍在持续。在外部形势、监管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巨大影响。经过十五年多的快速发展,城商行进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原有发展模式与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和监管政策的新要求的不适应性日益增强,未来发展何去何从,亟待抉择。本文在对城商行过去十五年的发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城商行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吴念鲁 《中国金融》2012,(19):37-38
中国应该在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中发挥发展中大国应有的作用,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金融新秩序作出自己的努力近十年来,全球金融体系受到剧烈的冲击,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其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快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复苏将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