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以来,经过几年的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逐步创造出了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收益分配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认为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涉及到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基本上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不能将要素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混为一谈。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指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正>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建立健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21世纪,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财富的分配依据。中国已经加入了 WTO,已经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谢慧 《改革与理论》2003,(12):68-7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和分配原则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对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内涵生产和劳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与贡献大小,给予要素所有者相应的报酬。对企事业单位来讲,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每一种基本要素又可细分为多种子要素。生产要…  相似文献   

7.
鲁宏飞 《辽宁经济》1999,(12):47-47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配体制的改革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的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党在分配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政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将其完善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重申在坚持这种分配制度的同时,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它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和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们以前坚持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党的“十五大”决议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为改革我国企业的分配制度打开了一条很宽的通道。生产要素的分配可以包括资本、技术等各种分配标准。我们知道,以劳动为标准分配的主要是工资、奖金等经济利益;按资本标准分配的是剩余(红利或亏损)和经  相似文献   

10.
罗杰群 《发展》2003,(12):54-5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党的件方式所确立的新原则,是与时俱进思想在分配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平等参与分配.然而,对劳动在生产中所做出的贡献不能简单地按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加以衡量.事实上,也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指标对劳动所做出的贡献加以衡量.所以,劳动按其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现实可行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3.
李维 《湖南经济》2003,(3):30-31
按要素分配的内涵分析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求按照生产要素所有者向社会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说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归谁所有谁就参与收益分配。具体说有五种形式:按资本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三是资金以独资、合资、入股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等收入。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5.
姬清水 《魅力中国》2009,(24):99-99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次序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进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时期,这从根本上转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和企业运行的环境,也对企业内部机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这是职工持股制度得以在中国产生和确立地位的根本原因。首先,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为中国股份经济和职工持股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在收入分配制度上的突破,为个人拥有资本收益提供了依据。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充分动员了各种经济资源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收入分配上改变了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强调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且成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推行职工持股制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从而把长期被视之为私有制的伴生物、资本主义的代名词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经典分配方式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传统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这一论断,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拓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杜奋根 《特区经济》2007,216(1):283-28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有其基本依据。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