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区域·图说     
2014年12月26日,从贵阳开往广州方向的首趟列车在贵阳北站出发。当日,贵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贵广高铁全长856公里,开通后将惠及贵州、广东、广西等地1.92亿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2.
高铁时代的来临为贵州的经济增长和整体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塑造全新的区域形象应将成为贵州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为此,作为以塑造组织形象、促使公众产生积极行为为目标的公共关系理论,为贵州发展创新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已开工建设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途经我国大西南腹地的贵州省,这"两高"通道将会对贵州省的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贵广"两高"通道对贵州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预期分析.研究表明:"两高"通道建设将有力推动贵州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正"泛珠"十年,是该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更是交通大发展的十年,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升级,尤以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建设令人振奋。东西南北路网贯通十年间,国家重点支持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主干线在"泛珠"区域内全部完工,武广、厦深高铁顺利通车,南广、贵广高铁开通在即,将改写珠三角到北部湾、黔  相似文献   

5.
随着温福高铁、甬台温高铁、福厦高铁的开通,海峡西岸各省市相继进入了“高铁时代”。海西区高铁的快速发展为沿线旅游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的串联,海西高铁旅游带已初具雏形。文章分析了高铁发展对沿线旅游地的影响效应,指出高铁已经成为海西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手,阐述了高铁时代下海西区旅游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区域合作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文章建议,海西区应从新的战略角度加快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加速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使高铁成为推动沿线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触媒”。  相似文献   

6.
"高铁时代"湖北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铁建设引领湖北旅游业走进了"高铁时代".高铁时代的到来使湖北旅游发生"革命性"变化:旅游交通便捷、旅游客源市场广阔以及区域旅游核心地位增强.本文基于"高铁"带来的旅游市场变化,分析湖北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旅游产业联动、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品创新和精品化、区际协调发展、旅游营销强化以及旅游人才建设六大战略,助推湖北旅游业迎接高铁时代.  相似文献   

7.
合福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开通,使泾县迈入高铁时代,为泾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为了加快泾县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泾县经济增长,泾县必须要抓住和用好高铁机遇,出台相关扶持高铁经济的政策措施推动高铁旅游融合创新发展,优化提升产业布局.建立健全高铁经济开放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快旅游集散系统建设、加快区域旅游合作和开展高铁旅游品牌营销等对策,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铁经济效应是指高速铁路开通后,在高铁沿线站点以及相关面域内,各种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效应.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从空间尺度、内外部经济、相关模型和影响因子四个方面对高铁经济效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当前中国高铁的经济研究,从高铁经济效应的概念界定、多元视角、动力机制以及动态调整几方面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9.
李磊  陆林  穆成林  孙小龙 《经济地理》2019,39(5):207-216,225
交通对旅游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铁作为近年来我国诞生的新兴地理要素,正在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高铁对典型旅游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对高铁开通前(2015年4月)、高铁刚开通(2015年8月)、高铁运行两年(2017年7月)、高铁网络形成(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的观测、调查和预测,结合3 600份调查问卷和955条旅行社在线旅游网站线路数据,借助Excel、SPSS、UCINET、ArcGIS、Photoshop等分析软件和研究方法,研究高铁网络化时代典型旅游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高铁刚开通,黄山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不明显。②高铁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流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逐渐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显著,核心区逐渐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形成新的旅游发展轴线,网络整体合作水平上升,"旅游核心+高铁沿线城市"成为最主要的合作形式。黄山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呈现极化发展趋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高铁沿线城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普遍提升,成长为次级旅游中心和交通核心,非高铁沿线城市节点功能普遍下降。③预计到2020年,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将建成,黄山市高铁网络持续优化,旅游流网络规模继续扩大,网络发育更加完善,沿高铁线路将形成多个环形核心区,边缘区将覆盖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黄山市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关系持续增强,对周边旅游地的辐射功能亦不断提升。黄山市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再次提升,沿高铁网络将形成多个次级旅游中心、交通核心,高铁沿线城市的区位优势继续增强,整体网络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④高铁开通至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逐渐由不均衡的"网状"结构演化为"网状+链状"结构,待2020年高铁网络基本成型,将再演化为"核心—边缘—飞地"圈层结构,核心区辐射半径扩大至900 km,旅游地系统进入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稳定性好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相比于高铁带来的时空收敛及区域重构效应研究,高铁站区空间结构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滞后,与我国高铁发展的速度严重不匹配。在此背景下,回顾、梳理典型高铁国家站区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可为国内高铁站区开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视角,对高铁站区属性及圈层空间,人口集聚、产业布局、土地使用等经济空间结构和效应,以及形成与发展机理等三大领域进行回顾,并指出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下一阶段研究的改进方向。在西方高铁国家,对高铁站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从早期探索、概念辨识阶段发展到基于定量模型的实证研究阶段,对于定量刻画站区产业空间演变以及指导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切实指导意义。而国内对高铁站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借鉴国外高铁站区空间演变历程并构思产业发展及用地模式的初步阶段。最后,从开展在高铁站分级分类体系下不同类站区的开发模式比较研究、深化高铁站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的研究、关注高铁站区空间格局的效应评估与优化路径的研究以及开展高铁与民航等快速交通市场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深入研究等四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高铁时代是"人群加快流动、要素加力聚集、产业加速升级"的新机遇,打造铁路商业延伸服务新品牌,实现沿线旅游经济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只有深入研究高铁客运所形成的旅游市场新特点、旅游消费新动向,科学谋划旅游目的建设和旅游企业经营新思路、新谋略,让高铁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济》2007,(5):52-52
中国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开始快速突破国家间的边界壁垒获得迅速扩展,国际经济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国内出现巨大的经济整合趋势。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快速形成——总部经济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1)
近几年,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我国公路客运的地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从分析高铁时代客运市场现状入手,阐述了高铁对公路客运的影响,提出了高铁时代公路客运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既给国人带来出行方式的转变,也拉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着高速铁路带来的前所未有贴着大地飞翔的感觉,另一方面,高铁事故的发生也引发了国人对高铁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危险性的充分关注.多维度视角下的中国高铁,催生了人们对高铁的多重思维.正如对任何一门高新技术的认识一样,高铁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双刃剑"悖论,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并将直接影响人们对高铁的评价和未来高铁的建设.本文分析总结了人们对高铁的多种思维方式,并在总结高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预测了中国高铁的未来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消费社会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成为经济活动的高层诉求,休闲与旅游的趋合以及体闲旅游的繁荣体现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转向.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进程中,经济形式、政府角色、家庭组织、生活方式和教育文化等社会体制的变迁是促使休闲旅游得以产生和繁荣的社会因素.在体验经济时代,休闲旅游的研究和发展呈现出人文化、生态化、体验化和产业化四种趋势,以休闲为目的的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韦前 《经济前沿》2010,(3):156-160
随着高速铁路时代渐行渐近,产业经济战略中的"高铁"因素开始提上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筹划中。高速铁路的网络化推进对我国产业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理论上的高铁规模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实现?它一旦实现,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又将意味着什么?"高铁"技术环境与"高铁"产业发展将是一种什么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引起学界的关注与重视。2010年3月24日,在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产业经济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暨南经济学术沙龙上,产业经济研究院张耀辉教授发表了题为"高铁对现代产业体系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问题"的主题演讲,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现将其中一些主要学术观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欢迎评议,欢迎来稿。  相似文献   

17.
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是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均面临困境。研究发现,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之间空间区位耦合、发展阶段契合、产业功能互补,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高铁站区为枢纽,构建园—站—城三元互动体系,促使二者协同发展形成高铁产业新城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但运用系统分析模型对京沪、京广高铁沿线的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发现,二者普遍处于弱协同阶段。为此,文章从物质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对策,以期为二者的开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8.
“泛珠”十年,是该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更是交通大发展的十年,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升级,尤以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建设令人振奋. 东西南北 路网贯通 十年间,国家重点支持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主干线在“泛珠”区域内全部完工,武广、厦深高铁顺利通车,南广、贵广高铁开通在即,将改写珠三角到北部湾、黔中经济区10-20个小时的时空距离,分别缩短到3-4个小时.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推进,2000吨级船舶从南宁可直航粤港澳,珠三角“三纵三横三线”高等级航道网全面建成.区域内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成.  相似文献   

19.
李静  孙亚运  邓苠苠 《财经研究》2021,47(9):154-168
高铁快速发展带来整体经济的突飞猛进,也带来小城发展变化.文章通过选取2010至2018年881个小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高铁建设对小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可能引致部分小城人口的外流,或许加剧了部分小城人口的空心化程度.作用机制甄别结果表明,高铁通过引致消费需求外流、滞后产业结构升级和助推房价攀升途径予以实现,其中滞后产业结构升级是更为重要的传导途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规模的小城市而言,高铁开通可能造成人口流失的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性,城区人口规模在0-20万的小城市,人口流失程度要明显低于城区人口规模在20-50万的小城市.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并未形成开通高铁小城和未通高铁小城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同时,对于开通高铁小城间的内部经济增长差距,也未得到有效验证.总之,小城应充分考虑自身区位劣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等条件,在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发展高铁经济.  相似文献   

20.
瞿孝志 《江南论坛》2013,(12):13-15
随着京沪、沪杭、杭宁高铁的开通,长三角的高铁形成"公交化"网络格局,可以说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率先进入了"高铁时代"。当然,我们也看到交通建设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够顺畅的问题,特别是在对外交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的高铁交通和航空交通。为解决这两大交通方式衔接的难题,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空铁联运"模式的探索,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也积累了"空铁联运"的成功经验。所谓"空铁联运",指枢纽机场与高铁无缝中转,高铁主要服务于国内或国内短途旅客运输,枢纽机场则侧重国际运输和国内长途运输,通过两种出行方式的整合,未来铁路、机场可以出售联运票,旅客也只需要办理一次行李托运就可以完成的一种出行方式,是"高铁时代"一种新型的双赢客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