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与发展是二战后国际贸易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之一。中国产业内贸易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通过选取1992年至2012年的中国对外贸易数据,对中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据此确定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并提出中国发展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与东盟六国1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月度面板数据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分析汇率与产业内贸易的传导关系、中国与东盟六国产业内贸易特点,并且建立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汇率的VAk模型.对我国的汇率对产业内贸易的冲击作用和动态关系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无论是短期或长期.汇率升值对绝大多数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不利的,但在短期内它有助于提升大多数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长期内对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冲击效应是分化的。二是汇率升值后长期内对不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是一样的。三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汇率冲击的反应相当微弱.工业制品反应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四国工业制成品存在贸易逆差的背景下,利用贸易附加值来测算中国与东盟四国1995-2013年的出口贸易利益水平,从国家层面和分行业层面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主要依靠出口量的扩张来拉动贸易利益的增长,但是剔除出口效应后的贸易附加值率均值仅为0.2%,并且没有随出口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细分行业中发现“高科技”产业中出现较低的贸易附加值率,表明了加工贸易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调整后的G-H-M方法,对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贸易国的15类主要贸易产业类别的垂直性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现阶段,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类产业上,且主要是以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货物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主要向东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双方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产业内贸易。双方的贸易结构必然影响到双方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通过对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得出结论,即中国对东盟的进口和出口均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且进口比出口更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中韩1992—2018年面板数据,分析两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规模和结构,测算双边工业制成品贸易的GL指数、MIIT指数和GHM指数,并基于扩展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韩工业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中按材料划分的工业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略有下降趋势,而与化学有关的各种产品以及机械与运输设备产品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差异因素对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最大,另外还有对外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得到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特点是贸易不平衡,接普利用Aquino指数对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度,井利用AE法对其类型进行了分析,得到目前中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中国西南与东盟的人均GDP差值、中国西南与东盟的平均市场规模、中国西南与东盟的平均市场规模差异、中国西南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中国西南和东盟的国家接受的直接投资等五个变量,根据最终得到的模型结论,进一步分析了应通过扩大两地区市场规模、加快中国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为促进中国西南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自然人流动对双边产业内贸易影响渠道的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以中国为例,对自然人流动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自然人流动对于双边产业内贸易有着积极影响;(2)自然人流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制成品;(3)母国与东道国的差异性越大,自然人流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越明显。据此,本文认为,消减自然人流动壁垒,促进自然人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配置的意义不只在于服务贸易本身,其对于全面实现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为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以中日韩和东盟的贸易为研究对象,比较中日韩各国对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差异,研究中日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地区经济"雁行模式"有新的变化,中日韩和东盟的产业合作、竞争呈现新的特点,中国应在新形势下同东盟开展各层次产业的合作,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UN comtrade的最新贸易数据对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日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制成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中日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并且中国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日本利用技术优势,通过跨国公司、反向进口以及日本对华出口构建了中日垂直型专业化分工模式,进而形成了中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反向进口是指日本在华企业对日本的出口,是中国对日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向进口商品的类别和结构可以直接反映出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情况,反向进口和中日产业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应用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指标和产业贸易盒线对入世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调整成本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入世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动态趋势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为辅。金融危机之前,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种类数量逐渐减少,金融危机之后,该类产品种类数量略有回升。我国以较高产业间贸易为主且处于竞争劣势的20类和总贸易额减少的1类产品的相关产业面临的调整压力更大和调节成本更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是我国对外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自CAFTA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明显加快。本文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各产业在东盟市场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但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双方整体上存在高度的产业内贸易倾向。中国在未来的“钻石十年”需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各行业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利用1995-2012年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贸易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间是一种互补关系,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间是一种替代关系;短期内,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间是一种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作为东盟成员国的新加坡之间贸易总量进一步扩大.对中国与新加坡贸易总额与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利用G-L指数分析其与中国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化的原因,提出优化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东盟视角,运用2000—2011年东盟主要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进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估算出东盟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结果表明,贸易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双边进出口贸易流量有正向影响,贸易双方的人口和之间的距离对双边进出口贸易流量有负向影响。通过估算贸易潜力得出东盟最具贸易潜力的三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日本,中国与东盟处于潜力开拓型关系,与俄澳日三国相比尚有差距,建议未来的研究内容可以集中分析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特定产品的贸易效应,从而改善我国出口结构,提升我国的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中东欧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有较强的影响力,研究中国对中东欧的出口商品结构,把握中国与中东欧贸易往来情况,对现有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尤为重要.中国商务数据网2014-2016年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中国对中东欧的进出口额在陆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和地区中都排第一;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比例极大,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极大;中国对中东欧出口中,排名前五的商品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对中东欧进出口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中东欧出口的产业中有一半具有极大竞争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大的产业占比约1/3,这些产业在中国和中东欧地区有较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作为东盟成员国的新加坡之间贸易总量进一步扩大。对中国与新加坡贸易总额与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利用G-L指数分析其与中国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化的原因,提出优化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构建模型来分析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中国-东盟构建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得益和损失。自由贸易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贸易利益及其分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若能在相似的产业结构中进行恰当的产业内分工,推进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则双方均能从扩大的区内贸易中得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中的扩展,产业内贸易(IIT)已成为当前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现象.文章主要采用格鲁贝尔(Grubel)和劳艾德(Lloyd)提出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利用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具体考察我国1980~2006年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已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趋势,但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不发达,且开展产业内贸易的产业分布与行业结构仍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